APP下载

浅谈文本阅读的出入法

2018-07-09黄霖坚

读写算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感悟赏析

黄霖坚

摘 要 文本阅读的出入法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的读出和读入的方法。读入,就是要走入文本,走进作者创设的意境和氛围;读出,就是对文本有一个客观评价,理性的去分析认知文本的形式结构及艺术技巧。

关键词 文本阅读;读入;读出;感悟;赏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5-0029-01

文本阅读的出入法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的读出和读入的方法。所谓读入,就是在阅读文本时,能走进作者在文本中创设的意境,领略作者所创造的生活、自然、人文、诗意之美,感悟作者通过塑造形象所表现的完美的人格、崇高的精神、崇高的品德以及典型形象所带来的感动人的力量;品味文本丰厚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所谓读出,就是对文本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有一个客观评价,特别是对作者在文本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以便在自己的写作中借鉴运用。

一、文本阅读的读入法

领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美。这里指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散文阅读。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散文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意境深邃。作者通过自己的生活感受,表达自己真挚的情感。借助想象与联想,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由浅入深,虚实结合,达到了物我的统一,情景的统一,从而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让读者领会更深刻的道理。

感悟形象所带来的撼动人心的力量。文本的形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作者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些人物形象往往给读者带来撼动人心的力量,让读者与人物心灵产生心灵的共鸣,为人物的命运的起落而悲喜。这就是文本的读入法。走进文本,走入文本,牵起主人公的手,与人物同喜同悲共苦共乐。鲁迅的小说《祝福》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有着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特点,但黑暗的旧社会剥夺了她做人的起码权利,她被肆意践踏、遭受迫害、最终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祥林嫂的人生轨迹是这样的:初来鲁镇,模样周正,体格健壮;接着是家破人亡,走投无路;然后失魂落魄,沦为乞丐,最后在祝福声中悲惨死去。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是当时千千万万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条绳索绞死了她。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读者无不为她的悲惨命运洒下同情的泪水。

二、文本阅读的读出法

文本的读出法要求能跳出文本之外,客观评价作品,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这篇散文之所以能得到人们的称赞,主要在运用的多种技法。文本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作者先落笔写静态的荷塘。“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以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叶子,有一种舒展、旋转的美。“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羞涩地打着朵儿”,用写女子娇美神态的词“羞涩”来写荷花,赋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拟人手法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到这里,作者已经极力铺垫渲染出了荷塘的静美的意境。此时,作者眼中笔下的荷塘俨然一位处子,宁静淡然,超脱尘俗凡间。作者已经沉浸其中,物我皆忘。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这些都是静景实写。在这种已达极致的情况下,作者为了再描写这种静态之美,作者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展示荷塘的静态之美。作者在这里独辟蹊径,从动态的角度来写静态。静态描写先写了荷叶和荷花,然后用“微风过处”过渡,转人动态描写。描绘出有风时清香的叶和花及塘水的情态“这时侯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以动写静,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朱自清在这里巧妙运用,并收到了极好的表达效果。从密密层层的荷叶推出各色各样零星点缀着的荷花,这时候微吹来,送来淡淡的荷香,叶子与花也出现了闪电般的颤动,颤动以后荷塘则出现了短暂的变化。以动写静,以虚写实。接着,作者又用博喻的手法描绘了荷花的神韵和一尘不染。“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神态逼真、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用“歌声”“清香”,将嗅觉转为听觉。作者写荷塘上的月色,将荷塘与月色水乳交融在一起。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天上淡淡的云,婆娑的树影和斑驳的月影,处处显示着幽雅宁静。作者为了表达出这种优美的意境,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恰到好处突出了宁静的氛围。

文本人物形象的读出法,就是对文本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的分析。鲁迅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塑造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典范。鲁迅说,要成功塑造一个人物,最好是“画眼睛”。鲁迅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非常成功。初来鲁镇时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鲁迅在刻画已经沦为乞丐的祥林嫂时这样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就是鲁迅这位文学大家的高超筆法,他塑造的祥林嫂这一形象在文学画廊中独具特色,无出其右。

文本阅读采用读入和读出的方法,能够很好把握文本内涵,把握文本主旨,理解作者意图,对文本的写作特色有一个全面的掌握,从而提高文本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文革.浅谈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J].中学语文,2015(01).

[2]袁小波.浅谈文本解读的方法[J].中学语文,2017(02).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感悟赏析
源于文本 思于文本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策略探析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