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剧传承保护的经验与危机

2018-07-09徐媛媛

大经贸 2018年4期
关键词:传承保护

【摘 要】 本文对南剧形成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将南剧的历史分为滥觞与雏形阶段、发展与成熟阶段、继承与变革阶段、振兴阶段等四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南剧传承保护的经验,分析其保持现代活力的原因,同时,提出了南剧在当代传承中面临的发展危机,以期为南剧的繁荣发展提供参见。

【关键词】 南剧 传承保护 发展危机

南剧流行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被称为土家文化的精华,既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五大地方戏曲”之一,还是湖北省四大地方剧中之一。旧时,南剧常在庙台上演出,又长于演唱连台大戏,故又称“高台”、“人大戏”。长期以来,南剧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是在土家族文化、巴文化与汉文化长期交流融合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民族特色的戏剧。现主要流行于湖北恩施自治州咸丰、来凤等七县,以及湖南湘西州、重庆黔江区,其流风余韵还遍及贵州铜仁等地市,对整个武陵山区文化传承产生过深刻影响。

一、南剧的历史沿革

鄂西土家族南剧又名“施南调”,是在鄂西地域多元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的历史背景下,在土家族文化、巴文化、汉文化长期交流融合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戏剧。它滥觞于十七世纪而流行于鄂西土司时期。1735年,鄂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原施南土司设立“施南府”,辖恩施、咸丰、建始、宣恩、来凤、利川六县。因此,南剧取施南之“南”而得名,又名“施南调”。南剧之名的出现,标志着南剧的形成。南剧形成后,开始在鄂西南各地、各民族中广为流行,逐渐成为流行于鄂西南土家族聚居区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大地方剧种。据鄂西府、州、县志记载:“咸丰县在乾隆年间由湖南常德、辰州、桃源、贵州、思南、安化等地老百姓迁入咸丰县各乡镇,先经商后置田。东乡里蒲草堂邓氏原籍湖南辰州人,乾隆时由商至咸,道光初起家富饶,咸同以后,人文蔚起,今为咸望族焉。”由此可见,在南剧发展史上,咸丰县自始至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南剧在咸丰县传承历史悠久,影响深远。通过细致地阅读南剧史料,走访老艺人,我们发现南剧的历史沿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鄂西土司时期到清雍正时期,是南剧的滥觞与雏形阶段;清雍正时期到新中国成立,是南剧发展与成熟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03年,是南剧的继承与变革阶段;从2003年至今,是南剧的振兴阶段。这四个阶段有不同的特色。在鄂西土司时期,南剧只是一种庙台戏曲,到了清康熙年间,鄂西已有了“南剧”的雏形。及至清雍正时期,职业玩友班社兴起,南剧戏班活动频繁,标志着南剧的成熟。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南剧进入继承与变革阶段。据文献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咸丰第一任县长肖继何,亲自为老艺人组建的南剧戏班命名为“劳动剧团”。1956年,湖北省文化厅签发了第一张以“南剧”署名的专业剧团执照,“咸丰职业南剧团”正式成立。1970年代末,中国刚刚从“文化大革命”的劫难中走出,南剧因其地方性、民族性、独特性、群众性优势使得“咸丰南剧”的牌子最终回到了剧团的大门。八十年代初,南剧乘上改革开放的东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90年代初,国家经历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阵痛,此时,个别领导提出撤销剧团,为县财政减轻负担,但是,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留住了剧团,挽救了南剧。

正确的思想观念挽救了南剧的生存,也指引了南剧事业的蓬勃发展方向。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历程中,咸丰县的历届政府领导在南剧的发展上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必须把南剧的传承发展作为当地文化建设的大事来抓。为了促进南剧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以南剧为重点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咸丰县委于2003年将南剧团升格为副科级事业单位,南剧及南剧团的保护工作步入更加正规化的轨道。自此,南剧的传承与保护进入了第四个阶段:振兴阶段。从2003年至今,对南剧保护与发展、南剧艺人传承和南剧创作,咸丰县委从组织管理、資金、人才培养、宣传推广等方面给予了极大支持。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南剧团分别与县成人中专、县民族技工学校联合开办南剧艺术中专班,每年在初中生择优录取南剧学员,专门培养南剧后备人才,这一举措改变了以前学员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学艺路径不成体系的传承方式。

二、南剧传承保护的经验

当下,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咸丰南剧,通过不断举办各类文艺赛事、送戏下乡和广场演出等活动,在积极开拓商业性演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南剧的传承与振兴带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在传统戏剧面临整体性发展危机的形势下,南剧作为地方戏剧,能够保持活力,实属不易。总结其保持活力的经验,可知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一)当地政府高度重视与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政府始终从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支持南剧艺术的发展,充分发挥着党和政府在南剧传承保护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依据当地文化建设战略,政府积极展开南剧资源普查,促进南剧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为南剧的传承保护抢得制高点,使得南剧的传承保护正式被纳入法制轨道。同时,当地政府还专门成立了由县委牵头的振兴南剧工作领导小组,将南剧列入县“十二五”规划“六大工程”之一,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推进南剧文化事业建设,比如划拨专项资金对南剧剧目创作、文艺表演给予扶持,提高南剧送戏下乡活动补贴标准,搭建南剧基地以培养剧团所需人才,注重宣传每年开展的南剧新作、新剧、新人评选活动以培育振兴南剧群众基础等。当地政府通过这些政策措施有效地为南剧的传承保护提供了坚强保障,促使咸丰南剧在人才培养、剧目创作、文艺表演取得辉煌成就。

(二)南剧团提供有效组织保证

作为湖北省恩施州首个被官方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构,咸丰南剧团在南剧传承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首先,南剧团有效构建了从演出排练到服装道具以及人员考评等一系列管理体系,以此加强剧团各环节管理质量,从制度上保障了剧目创作、演出。其次,以南剧团为平台支撑,使得南剧在逐步发展过程中拥有了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美等各种专业人才,与其他地方民间戏剧相比,具有明显的人才资源优势,为提升南剧艺术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最后,近年来,南剧团还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开拓对外演出空间,并在剧团内实行聘任制,竞争上岗,以演员的创作演出能力作为兑现工资的标准,极大地调动了演职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注重培养南剧传承人才

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戏剧类演出人才不断流失、陷入生存危机,但南剧特别重视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自身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南剧的传承和发展基本依靠南剧艺人的口头相传,南剧团充分把握这一特点,近年来以剧团为传承舞台,有效发挥南剧名老艺人余热,引入名师带徒的有效机制,招收具有潜力的学员进行演出培训,传授南剧专业知识与表演技能,已培养出百余名南剧合格学员,为南剧今后传承发展提供了关键保障和中坚力量。同时,当地也积极聘请戏剧领域专家,对与南剧表演相关的音乐、化妆等所需人才进行培养,从而提高了南剧的演出水平、档次。另外,剧团通过建立谁有才能用谁、谁出业绩奖励谁的有效运行机制,形成了演职人员注重剧目质量、关心演出效果的良好局面,进而提升现有南剧人才工作能力,推动南剧文化的发展。

三、南剧发展中自身面临的危机

尽管历届咸丰县委、县人民政府为保护和发展南剧做了不懈的努力,南剧在咸丰县的传承和发展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南剧也面临着具有自身特点的生存危机。

(一)南剧的振兴后继乏人

尽管南剧在表演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人才储备与南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要求仍有差距。这一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高级南剧表演人才不足。南剧团在编演职人员中,团长1名,演员20名,离退休演员9名,其中仅有两名离退休人员为二级演员。剧团演职人员学历偏低,仅有38%的演职人员为高中及以上学历,比较缺乏高水平的表演人才。然而,一种戏曲的发展,总需要明星级别的“台柱子”做支撑,南剧明星级别的台柱子还很欠缺,这直接影响到剧目主角的选拔。

其二,剧目创作、舞美道具、音乐制作等方面人才断档。剧目离不开编剧、导演、舞美道具和音樂等协同配合,尽管近几年培养了一些南剧表演人才,但在编剧、导演、舞美道具和音乐等方面的人才出现断档情况,青黄不接,大型的南剧表演不得不聘请已退休的老艺人参与。

其三,从事南剧传承保护研究的人才缺乏。南剧的传承保护离不开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指导,为了更好的传承保护好南剧,必须有一支从事南剧研究的队伍,而目前在这方面的人才极度缺乏,导致南剧的研究成果很少,研究也不够深入。

(二)南剧的保护缺乏资金后盾

南剧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流传仅限于武陵山区,极大地限制了南剧的发展。目前,南剧传承保护主要依赖于政府投入,咸丰县及其所在的武陵山区是全国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经济条件很差,这直接导致南剧在人才培养、剧目创作、舞美道具、音乐制作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咸丰县委、县人民政府在改善南剧团演职人员的待遇、在改善剧团的排演条件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由于地方财政困难,资金短缺使得南剧的振兴步履维艰。

(三)南剧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发生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得以提高,生活在大山之中的恩施少数民族群众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特别是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开始与全国乃至全世界接轨,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南剧已经不再是当地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唯一选择。名目繁多的文化活动和电子产品的娱乐活动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南剧这一过去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方式已经逐渐失去了魅力,人们对南剧的关注度、需求度都明显减少,南剧的生存空间正日益缩小。

【参考文献】

[1] 田世高.鄂西土家族南剧起源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3,(30)2:105-107.

[2] 储永光、徐彩霞、覃唯强.黄柏村(院落)南剧—文化遗产传承资源调查与思考.研究,2011(4):42-43.

[3] 张玲玲.恩施土家族南剧研究,中央民族大学[D]2012(3).

作者简介:徐媛媛(1987,09—),女,汉族,山东省曲阜市。职称: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

猜你喜欢

传承保护
文化空间视阈下的客家花灯材料工艺探究
隆尧招子鼓传承保护研究
古村镇调查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