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变革中国》看中国改革开放
2018-07-09王孝慈
【摘 要】 《变革中国》所展现的是中国从毛泽东时代走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整个历程,本文先对此书的内容结构、逻辑体系和研究方法做出整体叙述,再针对书中科斯提到的改革开放与传统文化、思想市场这两个观点结合自己的想法做出重点阐述。
【关键词】 《变革中国》 改革开放 传统文化 思想市场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中国之路》一书由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年过期颐的罗纳德·哈里·科斯与助手王宁的合著。本书讲述了在过去30年里,中国成功地从一个市场和企业精神被禁锢的固化经济,转型为一个市场力量盛行且私企遍地的活跃经济。但中国仍坚守着社会主义的立场,并自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中国》的主旨正是为了向世人揭示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本书的两位作者收集了众多国内外的文献,从毛泽东时代谈起,基于多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跟踪观察,客观地梳理了中国这些年来的经济发展变革,让经济学者和大众更加直接客观地了解中国的改革。
本书正文部分分为六章,分别为第一章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第二章中国在转折年代、第三章中国市场体制改革起源、第四章笼中之鸟: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改革、第五章走出传统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第六章从单一市场经济到多远市场经济。在还原史实方面,有九个方面的重大突破,分别是:改革的起点问题、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问题、改革的二元性问题、农村和城市改革的顺序问题、改革成功的制度关键问题、区域竞争的得失问题、关于全国逐渐形成统一市场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中有无政治改革问题、中国改革与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的主要区别问题。
本书系统地阐述中国几十年惊心动魄的变革,简明扼要地勾勒出1949年以来、尤其是1976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作者关于中国改革过程所呈现出的“二元结构”、“边缘革命”等观点。真实的整理、还原了史实,是经济史方面的经验研究著作。虽然本书注重历史叙事,并非理论专著,但作者在制度变迁方面甚为用心。制度变迁的驱动因素不是单一的,至少包括利益和理念两个方面。这二者间的互动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速度和最终成败,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思想市场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从内容上看不仅理论部分旨在立论,解释是产权理论或交易成本理论的一个应用,即用科斯的经济理论解释中国的市场转型,更将理论与历史有机结合,既注重结构分析也注重数量分析,即注重比较分析也注重历史分析。科斯立足中国现实,并就社会法制、公共道德、思想市场等话题展开了有益的探讨,惊叹于中国过去几十年迅速向市场经济转型且取得巨大成就,并对中国道路未来的走向充满信心。“中国活力四射而又独一无二的市场经济,充分证明市场经济可以在西方社会以外的地方扎根并繁荣发展”。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体会到了科斯对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肯定,对邓小平在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多方面贡献的认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果的惊叹以及国内对中国人民与传统文化的尊重。没有邓小平,中国经济改革会大不一样。在改革之初,邓小平对对外开放,尤其是特区的大力支持至关重要。在上世纪80年代末,当改革严重受阻时,邓小平一直强调坚持开放政策,为改革保存了火种。1992年南巡,邓小平疾呼重启改革;他同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重新点燃改革的火炬,挽救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功不可没。
改革开放是在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出现严重失误、国家和民族面临巨大困难时,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做出的重大抉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同时也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思想智慧。邓小平理论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思想路线的变革;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这是政治路线的变革;提出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内国际环境的变革,等等。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是全面的改革、渐进的改革、稳妥的改革、根本的改革。新时期中国的开放则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不仅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对其它国家也开放;不仅沿海对外开放,也实现了全国范围内多层次对外开放;不仅在几个领域开放,而是在各个领域都对外开放。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开放,开放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改革。
正如科斯所说,中国市场化转型的最非凡之处源于中国共产党在失败的社会主义试验之后所展现出的组织灵活性与适应性。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不是疾风骤雨式的社会变革,而是“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渐进式改革。中国的开放是循序渐进而又全方位的开放。这种渐进式改革和全方位开放不仅是对中国传统的忧患意识和变革意识以及兼容并包精神的现代诠释,而且是对中国传统的辩证法思想的创造性运用。改革开放理论特别强调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确保改革的力度保持在民众能够承受的限度之内。
科斯在肯定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包括法制缺失、资本垄断和思想缺失等。其中的思想市场观点正是我想要继续阐述的。
在科斯看来,“思想市场是一个生产要素市场。在思想市场里,知识能得到开拓、分享、积累和应用。”也有学者指出:“所谓思想市场,就是学术、观点、言论、信仰的表达和它们相互之间的平等竞争。它既包括思想在生产上的自由竞争,也包括思想在接受方面的自由竞争。它意味着没有行政和法律的力量规定人们可以研究什么、不可以研究什么、可以说什么、不能说什么;它也意味着每个人有权选择任何一种理论和观点,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只能通过说理的方式争夺市场。”
我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读思想市场的内涵。第一,思想市场是不同思想、理念、立场充分进行开放性竞争与交锋的重要场域。某一种思想其追随者多少,不是被官方意识形态所指定,而是需要与其它的思想学说展开竞争。进而,科斯又极为深刻地指出:“思想市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在與无知和偏执的无尽无限的斗争中,真理才会展现其面目;并且,没有真理可以一劳永逸地赢得胜利,也没有权威能够作为真理的决断者。由于人类自身易犯错误,而且求知过程中人类的无知不可避免,开放思想市场才成为最能帮助人类接近真理的工具。”第二,思想市场是一个“生产要素”市场。也就是说,在思想市场中,任何一种思想都只是一种“生产要素”,而不具有某种预设、先在的权威性、真理性和霸权性。这种认识论也就打破了某一种思想独占或独霸整个思想领域的局面,而促使各种思想学说“平起平坐”。
改革首先要从解放思想开始,如果思想不自由,处处受制于某些条条框框,那么,改革也就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难逃中途夭折或最终失败的厄运。一个健康的思想市场一定鼓励新知识、新思想的产生,同时通过竞争,优胜劣汰,存精去粗,淘汰陈旧过时、甚至错误的知识和思想。没有任何权威可以事先预测什么新知识、新思想是正确的;新知识、新思想的产生必然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在错误和失败中学习、改正的过程。任何知识和思想都必须放在阳光下拷问,因此,一个没有思想市场的社会在创新上必定是寸步难行。
前三十多年的改革是中国政府逐渐退出产品市场的过程,还给企业一个自由平等竞争的机会,迫使企业通过赢得顾客的惠顾和满意而不断完善、加强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有边缘革命,政府和民间分工合作,共同营造了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只有当所有的企业都在共同的游戏规则下竞争,市场才能优胜劣汰。在下一轮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中,我们期待政府坚持改革的智慧和壮士断腕的勇气,开放思想市场,为思想竞争和知识创新营造一个公正、宽容的氛围和自由、稳定的平台。使得商品市场与思想市场得到同步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源动力的经济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梦融入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
【参考文献】
[1] 张曙光. 对科斯和王宁著《变革中国》的几点评论[J]. 学术界,2014,(01):18-19.
[2] 张曙光. 边缘革命、区域竞争和思想市场——读《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J]. 读书,2014,(02):28-37.
[3] 张维迎. 没有思想市场就没有中国未来[J]. IT时代周刊,2015,(02):15.
作者简介:王孝慈(1995-11) 性别:女 籍贯:辽宁沈阳,民族:汉,学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