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刍议
2018-07-09杨阳
【摘 要】 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在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中国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进入新时代后对世界的回应,是中国应对国际新变化所做的新举措。“地球村”上的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休戚与共,面对全球环境污染和民族发展等问题需要每位成员国共同参与治理和商讨。正确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及特征有利于理解我国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把握“中国梦”和它的关系。它的提出为国际新秩序的构建指明方向,是对国际社会的新贡献,体现了我国在当代的价值。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发展 合作共赢
在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的今天,战争并不遥远,朝核问题,叙利亚内战,大国之间的争端此起彼伏。英国等欧洲国家和俄罗斯相互驱逐外交官员,美国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等事件接连不断地上演。其次,恐怖袭击次数越来越多,非治愈型传染病的传播,金融危机的爆发,总之,人类面对的危机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人类的未来在哪里,会向哪个方向发展,是共存还是灭亡,是当代哲学不可避免要探讨的问题。当代马克思主义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时代潮流对人类现实做出的具体回答。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背景
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有看得见的局部战争和气候问题,也有看不见的经济暗战和大国摩擦,全球气候变暖、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英国脱欧、朝鲜问题等,世界会走向何方,国际局势何时能明朗化,没有一个国家或组织能够回答。在如此复杂的局势变动下,中国领导人率先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核心命题,首先是全球化客观形势所需,另一个是国家战略所需,还有中国自我的角色转变。提出这一理念目的主要为了世界各国能够更好地友好相处,消除战乱,拥抱和平,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新局面,世界人民能够真正地共有共享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财富。
(一)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几个典型问题
1.网络全球化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
新航路開辟以来,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人们对世界版图的认识更加清晰,地球是圆的,她有七个大洲,彼此隔海相望。三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快速遍布全世界,科技的发展缩小了各国的地理距离却拉大了西方和东方国家发展的距离,不可否认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出行更为便捷,通讯更为快速。互联网是目前人类使用最广泛的一项技术。人们通过网络可以投资股票、基金,购买到世界各地的产品,可以看不同国家拍摄的影视剧,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融合,互联网使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危险,犯罪越来越隐性,因个人信息的泄露引发的诈骗事件和网络犯罪越来越多,常能看到某某企业的客户信息被网上曝光,某某官网被黑客袭击陷入瘫痪境地,人们莫名其妙的收到各种推销产品的电话、短信等。针对人们的信息安全的保护无疑需要各国联合起来共同努力,加强通信技术方面的交流,保护各个国家及每个公民的信息安全。
2.工业化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
伴随科技进步的同时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通过鸦片战争把中国拉入世界经济市场,凭借其优势对落后国家进行殖民或半殖民统治,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速度,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到“帝国”阶段,国家资本主义成为世界的主角。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进程,跨国公司成为新载体,给人类带来的后果是经济危机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影响范围越来越广。独立后的后发国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它们牺牲本国的环境、资源换取发展,无疑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破坏同时带来的还有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经济生活和食品安全。
3.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贫富两极化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在国际贸易方面所受到的限制是不同的,这种贸易规则不利于后发国家的发展,经贸秩序需要改变,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基于这层考虑,力求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在全球化过程中,南北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差距越来越大,西方国家的高福利和落后国家庞大的贫困人口形成鲜明对比,为了缓和这种矛盾,同时也为了全人类能够在地球更好地生存下去,人类共命运共发展成为必备之需。
(二)国际形势愈发严峻,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快速的增长,近十几年来我国的生产总值呈稳步上涨趋势,在2010年第二季度GDP超过了日本,继而引发欧美等国对中国的猜忌,西方流行起“中国威胁论”、“修昔底德陷阱”等诋毁我国形象的言论。面对西方的不善,我们应当为自己辩护,向世界证明中国的发展理念。我们力求构建一个和谐、利于发展的世界环境,保证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不打断,我们既不会也不想发动战争来挑战美国的权威,也不屑于和美国争世界霸主的头衔,抢占全球战略领地。钓鱼岛搁置、“洞朗对峙”和平解决,这都说明中国是个追求和平的国家。
另外,近年的恐袭次数不断增多,2017年10月14日索马里发生了史上最大的恐怖袭击,造成300人丧生,300多人受伤。2018年3月21日在阿富汗首都群众庆祝纳乌鲁斯节时发生了自杀式的报站袭击事件,造成33人死,65人受伤的惨剧。除了恐怖组织的活动,还有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国际焦点朝核问题,朝鲜从《核不扩散条约》退离后,06年到17年共进行了7次核试验,严重威胁了东亚地区人民的生存。最后,还有人口增长引发的粮食安全等问题是我国同各国应协力解决的问题,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命题致力于构建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是我国战略部署的需求。
(三)中国自我角色的转变
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遭到了巨大的冲击,及在后来的经济复苏过程中对国际社会的贡献越来越有限,国际地位相对下降。相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2010年金砖五国的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量的18%,其中中国稳居世界第二。1978年中国打开国门、招商引资、激发经济活力,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是中国走出去的关键一步,由此大大提高了中国对外开放水平,中国企业遍布全球。伴随着走出去的战略,我们的政治、文化也逐步融入国际社会,中国开始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国际社会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逐渐由过去的参与国变成了建设国,也承担起了更多的国际责任。除了索马里护航,出动维和兵参加联合国行动,现在我国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既是为世界人民做出新贡献的使命,也是向国际社会负责的生动写照。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及特征
十八大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论点,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俄罗斯时在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又对其做出了具体阐述。十九大再次对其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这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结合本国国情和国际形势对外交战略做出的最新判断,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推动对外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即全人类为共同生存、共同发展而达成的价值观,为的是维持稳定、可持续的发展,这一理念提醒各个国家在谋取本民族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其他更多民族的利益,谋求并实现利益最大化,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相对的。同时提出保护人类赖于生存的地球,和各自发展破换地球环境也是相对的。
不同于欧美国家奉行对外扩张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的一贯的主张,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体现着自古以来奉行的“和”、“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文化观的新理念,向世界传达我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信念。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具有本国特色的世界观。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如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了详细阐释,中国发展“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征
1.全面性
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安全等方面的思想,涉及到人类生存的方方面面。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不能剥夺弱小国家的发展机会,要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政治上尊重各国的主权,各国均有参与国际社会治理的权利,不允许大国干涉或者无视小国;机会平等,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有谋取自身发展的机会,南北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需要发达国家要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帮助;规则平等,所有国家进行的活动交往都要遵守共同的规则,不能无视规则做世界的霸主。文化上主张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包容存在的差异,努力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社会。生态上主张绿色发展,倡导低碳生活,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保障人类及后代能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安全上各国要携手合作,构建可持续的安全观,针对恐怖主义、核威胁、粮食问题等,大国要发挥主导作用,让小国也参与进来,维护人类共同的生命安全。
2.超越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是全人类,它超越了人类所在的国家、地域和自身先天的种族,过去没有这一概念,它是新时代的产物。原始时期人类过着小范围的群居生活,根本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奴隶、封建专制时期,各国只专注于自己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主要依靠暴力占领土地,统治更多的人民,不讲丝毫的人权。帝国主义时期资本家办血汗工厂,疯狂压榨工人,他们专注于资本积累,很少考虑工人的利益。所以过去并没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只是发展到现在,随着社会制度的完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伴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人类逐渐有了命运与共的意识,因此说这一理念超越了历史局限。“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取了各民族优秀的文明因子,把它们汇聚成一股具有当代价值的观念,既包含西方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也包含东方的“和而不同”的“和”文化,主张平等,相互尊重,大国与小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它超越了各自的地域文化、民族信仰,成为不同种族之间的一种共同价值观,同时也表现出这一理念内含着强大的包容性。
3.社会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性主要指它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是一种社会化的动物,人必须依靠群体才能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也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势必依赖共同体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中人是怎样的状态?“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里体现了人与人之间那种不可分割的联系性,发展好的人总会受到发展不好的人的制约,只有每个人发展得好,一切人才能发展的好,因此只能共同发展,不能落下任何一个人。国与国在世界上发展和人与人在地球上生存是一个道理,只有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好,发达国家才能发展地更好。发达国家过剩的资本找不到安全的市场投资,发展中国家有巨大的市场但生产力比较落后,二者缺乏有效的链接,导致二者共损,中国愿为两者搭台促进二者向共荣的方向发展。另外,在面对恐怖主义、生态危机、跨国瘟疫方面更是需要紧密的多边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问题。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安全保护,各国之间应当通力合作,同舟共济。这也体现出国与国的共生性,只有友好合作,才能共同发展。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定位
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越来越不能忽视中国,中国在经受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汶川大地震的考验时,经济还能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可以说是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近年,我国也积极推动全球化,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国际社会也越来越渴望听到中国的声音,期待中国方案。2017年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做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全面系统地阐释了这一理念并表达了中国的心愿,中国愿意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继续努力奋斗,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一带一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我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个理念更有切切实实的行动——“一带一路”建设。我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极大地发展,工业化水平处于世界的上游。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要求我国进一步“走出去”,建设“一带一路”我们秉承的原则是开放和合作,亚非欧有兴趣的国家、组织都可以参与进来,共商共建这一伟大工程。发达国家可以把过剩的资本投入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来,中国可以作为联络人把这些资金用到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中去,通过建设铁路、公路和高铁等项目,完善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国的交通、能源、电信等行业的设施建设,为亚欧非之间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一带一路”的实施不仅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还能帮助沿线国家更好地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引进先进技术,共建共享发展成果,加快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梦”实现的基础
“当今世界,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只有世界好,中國才能好。”在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政治协商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和挑战等方面,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自解决这些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中国与世界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中国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依靠世界各国人民的力量。“中国梦”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即“世界梦”的一部分,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内瓦总部的演讲指出“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的发展脱离不了世界,世界需要什么,中国就发展什么,必须和国际接轨,在世界制定的规则下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反过来,中国的成就也为世界的发展带来红利,中国将为世界提供强大动能,对世界的贡献也越来越多。“中国梦”的实现具有世界意义,如“一带一路”的实施为世界各国带来了新机遇,这项工程不仅惠及国内人民也惠及全人类。中国严格抓废气排放、污水治理,发展绿色产业、植树造林等举措不仅改善了国内环境还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也是在为全人类拥有美丽的世界而奋斗的表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梦”的实现基础,我国秉持的合作共赢外交理念与追求全人类共同进步的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国梦”的实现依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我国的发展离不开良好国际平台的建设。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构建
现在的国际规则,法律体系都是西方人制定的,这些秩序依然隐形剥削着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美国人不需要付出劳动就能依靠炒外汇来挣钱,具有天然的美元优势,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不是美元,这就阻碍了后发国家现代化的进程。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强,相应地提出了自己的利益诉求,如降低贸易门槛、重视知识经济增长。中国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以平等、合作、安全、包容为核心,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树立新的安全观,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建设一个公平、合理的新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既是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又是给自己同时也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参与全球治理的新机会。中国致力于推动国际秩序的变革,使其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为国际新秩序的构建添砖加瓦。
四、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应对国际变化,为融入世界,推动全球化,在外交方面做出的新调整,求发展、促合作是其核心。在面对美国等国逆全球化的浪潮下,它的提出有利于促进全球化的发展,同时这也是中国在世界发出的新声音,不仅有利于争夺自己的话语权,提升自己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智慧,传播了中国文化。
中国人民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过程,现在向强起来的目标进军,中国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结合本国国情,立足全球视野,走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创建一个和谐安定的国际环境。“一带一路”的实施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一步,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寻找共同的利益支撑,为世界共同发展搭建新平台,不但帮助后发国家建设基础设施,加快后发国家的现代化的建设步伐,而且也方便了发达国家进来投资,在共同发展的同时也减少了全球的贫困人口,缩小了南北差距。在应对人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时,协力合作是各国应当具有的共同意识,只有全世界联合起来,才能为后代创建一个美丽的世界,地球才不会毁灭,世界末日才不会到来。
【参考文献】
[1] 曹绿.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J].思想理论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17(03).
[2] 郭海龙,汪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价值和实现[J].邓小平研究,2016年第3期.
[3] 金应忠.从“和文化”到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一一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J].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
[4] 李爱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木质、基本内涵与中国特色[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2期.
[5] 卢德友.“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J].求实,2011年8月.
[6] 阮宗泽.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世界梦”[J].国际问题研究,2016年第一期.
[7] 杨玲.“人的本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大连干部学刊,2017年第33卷第1期 .
[8] 徐艳玲,李聪.“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意蕴的三重维度[J].科学社会主义(双月刊),2016年第3期.
[9] 张继龙.国内学界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述评[J].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6期(总第230期) .
[10] 习近平.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
[11] 习近平.习近平十九大报告(全文)[N].新华网,2017-10-18
[1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M].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13] 冯建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7.
作者简介:杨阳,1993,女,在读研究生,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学院,610000,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