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的SWOT分析
2018-07-09徐海峰吕睿喆匡武
徐海峰 吕睿喆 匡武
摘 要:随着六安市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风险和压力将会不断增加。该文对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进行SWOT分析,认清其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提出“优、转、节、保、建”5大发展思路,以期为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六安市;生态文明;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1-0071-04
Abstract: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Lu'an City,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isks and pressures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Through the SWOT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Lu'an,we can recogni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its own development,and put forward five development ideas of "excellence,transfer,festival,insurance and construction",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garding Lu'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Lu'an City;Ecological civilization;SWOT analysis
“生態文明”理论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这一概念的最初形成,是相对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言,按照人类对于自然界的驾驭能力和相互关系划分。生态文明指人类遵循自然、人类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1]。在党的十八大中,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2]。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兼有山区、丘陵、平原等多个地理类型,因其生态区位特殊、敏感而重要。首先,六安是淮河、巢湖水系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对中下游两岸的防洪、供水、灌溉等水资源利用发挥重要的调蓄作用;其次,作为国家大型粮油生产基地,其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同时,该市保留着整个华东地区最后一片原始森林,是华东地区名副其实的绿色后花园,其存在意义不仅在于生态屏障、水源涵养与补寄等生态功能,还在于其重要的文化精神价值[3]。
1 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
六安目前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保持良好,但近几年,由于污染的累积效应逐步显现,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出现变差的迹象,当地政府应当引起高度警觉。今后较长时期内,六安市内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段时期内,六安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风险可能会不断增加,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复杂,生态环境压力也会持续增大[4]。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1 生态用地面积不断减少 随着建设用地的增加和对荒山、滩地的利用,园林地、绿地、湿地、耕地等各类生态用地的面积在不断减少。以2012年为例,耕地净减少276.73hm2,园地净减少78.47hm2,林地净减少344.23hm2,草地净减少184.39hm2。生态用地的减少不利于环境承载力的维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对当地生态环境功能具有不利影响[5]。
1.2 沿淮湖泊面积萎缩,功能受损 分布在霍邱县城东湖、城西湖,寿县瓦埠湖周边地区的湖泊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但除霍邱县东、西湖湿地已建立省级保护区外,其它湿地未采取系统的保护措施。这些湖泊湿地紧邻县城,周边人口密集,由于围垦、外来种入侵、流域性面源污染、滥捕乱猎、多头管理等原因,湿地面积显著萎缩,导致生态环境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与1997—2001年间的湿地面积调查数据相比,六安市的湿地已经减少了11%,约0.94万hm2。
1.3 自然保护区保护和管理的力度不够 六安市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尽管这些年已经在保护自然资源、健全制度、科研监测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但在管理中仍存在较多问题。一是4个自然保护区的日常管理经费并未列入省级财政预算,政府只安排部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专项经费;二是4个自然保护区内国有和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基本未划归保护区管理;三是规划不到位,佛子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是10多年前制定,万佛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调整范围和功能区后尚未开展规划工作;四是万佛山等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旅游区有较大面积的重叠,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冲突。
1.4 生态补偿缺位制约保护发展 生态补偿覆盖不全面、补偿价格不合理,“谁保护,谁受”的原则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生态补偿机制的缺陷严重制约了六安市自然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目前已经落实到位的生态补偿措施,主要包括生态公益林补偿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针对水资源保护的补偿措施尚未落实。全市共区划公益林39.79万hm2,占全市林地面积62.9%,其中国家公益林24.31万hm2,省级公益林15.48万hm2,年补偿资金总额7467.89万元。省级公益林每年仅补贴75元/hm2(国有林)和150元/hm2(集体林),国家公益林每年仅补贴75元/hm2(国有林)和225元/hm2(集体林)。金寨和霍山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后,每年的转移支付款有6000多万,资金使用规定用于环境保护,以及涉及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与山区居民因保护生态而受到的发展限制相比,上述补偿措施明显不合理。
2 生态文明建设SWOT分析
2.1 优势
2.1.1 政府部门高度重视 六安市历届党委、政府班子对生态问题均高度重视,将生态保护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通盘考虑。生态保护起步非常早,全市各级干部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比较一致。
2.1.2 自然本底条件良好 六安市生态保护和污染控制工作卓有成效,生态环境未受到严重破坏,保持了较高的森林覆盖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基本完好。这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华东地区较为罕见,尤其是上游大别山区,维持了很高的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水平,成为重要的生态屏障。
2.1.3 现状点源污染压力轻 六安境内重化工污染企业的数量、规模均十分有限,就现状而言,工业点源污染的压力很小。六安城市规模有限,人口最多不超过60多万,因此不存在发达地区常见的大城市生态問题。
2.2 劣势
2.2.1 经济基础薄弱 目前六安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贫困人口数量众多、产业结构不合理。薄弱的经济基础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可能形成2方面的牵制作用:首先,由于地方财政收入十分有限,处于“吃饭财政”的状态,公共财政投入生态公益事业的长期资金没有保障,必须依赖于上级的转移支付和项目扶持,自我启动的能力基本丧失。其次,由于内在的发展欲望强烈,在局部招商过程中有可能“饥不择食”,引入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污染、高能耗项目。
2.2.2 基础设施欠账多 由于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化经济体制,农村本身积累不足,加上六安经济实力弱,尚未进入“以城哺乡、以工补农”的发展阶段,从而导致对农村和基层乡镇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目前,主城区和各个县城已建立相对完善的交通网络、污水固废收集处理系统、防灾抗灾体系。而在农村地区,各类基础设施欠账严重,除个别靠近城市或县城的乡镇可以共享部分基础设施,多数农村的污水、垃圾都未经过完全无害化处理而就近处置。
2.2.3 城市化水平低 六安市城市化水平低,大量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人口居住的空间结构分散,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由于人口聚落分散,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大大增加,村落1级环境公共设施缺乏投入主体,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意愿降低。
2.2.4 生态系统脆弱性 六安市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环境承载力有限。上游大别山区水力侵蚀面积大,完全依靠植被保护,一旦遭受破坏,泥沙将迅速淤积数个大中型水库,削弱其调蓄能力,造成极大的生态灾难。中下游平原地区人口、农田密集,沿淮数个湖泊水体交换速率不高,接纳整个灌区的营养物质,富营养化后治理将十分困难。
2.3 机遇
2.3.1 宏观政策机遇 生态文明实施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均得到了高度重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改革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阐述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具体政策方针。可以预期,一系列实质性的政策——流域补偿、转移支付、政绩考核体制改革,为六安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绝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2.3.2 交通条件改善带来的机遇 随着六安市对外交通环境的不断改善,尤其是客流进出通道的打通,使一部分高阶产业的发展成为可能,可以不再简单依赖于重化工产业实现增长,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机遇。重点受益的如生态旅游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
2.4 挑战
2.4.1 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导入 六安市现有的铁矿采选业,已在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未来随着这一产业链的向下延伸,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不可避免会在六安落户,在带来巨大产值的同时,也给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2.4.2 区域竞争压力 六安市周边城市如淮南、阜阳、安庆、黄冈等与六安市发展阶段大致相同,区域交通条件差异不大,在某些资源禀赋方面同质性很强,六安的相对竞争力并不明显,导致城市之间争资源、抓机遇、抢发展的压力非常大。
2.4.3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会刚性地带来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以及对水泥、钢材等高能耗产品的需求,在提升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同时,增加能耗、物耗,形成一定污染。另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为自然腾出不受人为干扰的空间,尤其是在生态敏感区,使自然生态得以修复,人口集中后,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效率会提升。总体上,健康的城市化进程对生态建设应当利大于弊,但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建立1套良好的机制,促进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村用地的腾挪置换,这对六安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3 思路与建议
要做好六安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能脱离发展主线,必须在高速状态下完成转向。因此,首先要摈弃“污染-治理-保护”这一单线化的思维模式,改变“重末端、轻源头,重工程、轻运行,重行政、轻社会”的思路,从多元复杂系统的角度审视问题,牢牢抓住“优、转、节、保、建”这5大主要思路,具体生态文明建设思路见图1。
3.1 优——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为基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通过合理的城乡优化政策改善城镇基础建设,调整农村空间布局,引导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创造就业人口保障和宜居环境的城市,为自然腾出空间,划定不同类型的生态功能区,降低环境人口承载负荷[6]。
3.2 转——以产业生态化转型为抓手,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把发展生态化、绿色化的经济产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环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或转型,塑造绿色产业发展格局,支持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高效循环化工业等环境友好产业的发展[7]。
3.3 节——以节约利用资源为突破口,发展低碳经济循环模式 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依靠资源消耗的经济发展方式,提升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水平,降低对环境的外部性影响,逐渐形成“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3.4 保——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构建稳固的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并重的方针,构建重点区域和生态环境屏障,保障环境功能区质量达标,生物多样性可以得到充分保护,增强六安抗灾减灾能力,在维护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使得环境承载支撑能力不断提高[8]。
3.5 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激发全社会参与积极性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和价值观,推行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和低碳的生活方式,充分激发社会大众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公众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9]。
参考文献
[1]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2]耿磊.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提升我国环境保护水平[J].现代经济信息,2018(01):15.
[3]汪荣发,檀江林.六安生态文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J].滁州学院报,2015,17(04):38-42.
[4]张家勤.六安市生态市建设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5]季凌雪.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六安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6.
[6]段康.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7]孙忠英.开发区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江苏开发区为例[J].企业技术开发,2016,35(24):108-110+116.
[8]李长亮.中国西部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探索[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07-112.
[9]高吉喜,邹长新,王丽霞.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深化环境影响评价[J].环境影响评价,2014(04):11-14.
(责编: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