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适应变化说”在慕课视阈下的发展途径
2018-07-09王蔷馨周红霞俞华
王蔷馨 周红霞 俞华
[摘 要]美国专门研究通识教育的机构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通识教育适应变化说”,认为谁也不能预测未来的科学技术会怎样影响通识教育的发展,要求通识教育为将来做好准备。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日益更新的今天,“网络课程平台”与“课程模块”相结合的模式将如何发展值得我们探讨。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现有的传统的通识教育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通识教育“平台+模块”格局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该怎样融合并构成新体系,进一步探寻通识教育的发展途径,是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通识教育适应变化说”;大学慕课;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5-0034-03
通识教育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非专业知识。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通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健全而独立的人格和综合素养。美国专门研究通识教育的机构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通识教育适应变化说”。《美国高等教育潜力》报告指出,谁也不能预测未来的科学技术会怎样影响通识教育的发展,要求通识教育为将来做好准备,不因某一具体职业而开展教育,使通识教育发展成为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的一种教育。该报告提出的“通识教育适应变化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领域通识教育要时刻为不断更新的技术做好准备。但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通识教育不仅要发挥“适应”的功能,在各种新技术、新媒体影响下,还应进一步探寻借助慕课平台来更好地开展通识教育之路。
笔者通过调研认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现有的传统的通识教育存在知识结构单一、基本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同时,由于“两课”、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军训等课程都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很难有时间和空间再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根据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设置更多的通識必修课,只好把通识教育交由选修课程承担。而在现有的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体系中,传统课程资源缺乏、内容不丰富、未能构成一个闭环系统等问题难以解决,加之学生不重视、教师不愿教等情况,使得通识教育地位低下,未能起到专业课程的补充作用,发挥的空间十分有限。
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表明,幕课平台拥有优质通识教育的课程资源,同时,集学习、提问、辅导、答疑为一体的一站式学习能够更便捷地为学生提供服务,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扩大学习者的受益面。因此,利用先进的技术平台,将慕课课程与传统的通识课程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线上+线下”两条线同时发展、互为补充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通识教育适应变化说”的目标,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通识教育提供路径选择。
一、通识教育“平台+模块”教学改革理念的变化
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培养“学用结合”和能够“服务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中要考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要求,同时也要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可见通识教育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中起纽带作用,单纯设置专业教育构不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闭环系统,单纯设置通识教育起不到专业化培养的作用。因此,要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适应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育要根据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各领域的现状,利用互联网传播高效、迅捷、范围广等特点,不断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文件。该文件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阔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上述文件进一步指明,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通识教育必须调整“适应变化说”,做好顶层设计,采用不同的方案来适应社会经济和市场的发展。从过去的“适应变化说”来看,不管是西方的大学还是中国的高等教育,都一味抬高专业教育的位置,导致学科划分越来越精细。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出“一专多能”的适应环境发展变化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更合理更具有拓展性,能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综合能力。
1.模式变化。随着“一专多能”理论的不断发展,西方国家也适时地调整了人才培养策略,如美国提出“百科全书式”的教育理念和“广博教育”的教育目标,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核心课程的同时选定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或工程技术类的课程。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变化,从“单一模式”发展成为今天的“多元模式”,从“继续教育模式”发展成为今天的“终身教育模式”,从“学年学分制”发展成为今天的“学分银行制”。我们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灵活机动,适应社会发展,市场和地方区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学就开设相对应的课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平台+模块”变化。应用型本科高校积极打造和建设学生感兴趣、应用能力强的通识教育平台,以引入开放教育资源为目的,以通识课堂教学为载体,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核心来推进新建本科高校的通识教育现代化。这里的“平台”是指通识教育开放平台,课程模块一般表现为文化与人文经典传承的课程模块,全球格局与政治结构相结合的课程模块,审美概念与艺术熏陶相结合的课程模块,社会发展与自然经济相结合的课程模块等基础模块。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提出学生必须修满的各模块课程学分,明确最低学分要求,以使学生具有坚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在牢固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有较宽广的知识基础和综合能力。
二、通识教育“平台+模块”格局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构成新体系
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针对专门岗位要求所开展的教育。随着世界格局和形势的不断变化,在各种新科技、新知识的冲击下,新的产业结构不断呈现,知识更新加速,学生只有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厚知识基础,适时调整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加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交叉学科不断融合,只有“厚基础、宽平台”,才能培养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这就推动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协同发展,齐头并进。
从区域经济发展出发,加强“厚基础、宽平台”的人才培养更有必要,不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还是经济落后的地区,都需要大批复合型、综合类的人才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由此,只有建立“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体系结构,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识教育要贯彻一种重在加强学生的分析、判断问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
通识教育包括如下几类课程:一是公共选修课程。由公共限选课、公共任选课等性质的课程构成。高校要设置好必须修满的学分,引导学生结合专业核心课程补充遴选合适的公共选修课程。二是学科基础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组成,为应用型高校培养宽口径的人才打下基础。三是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按专业类别分,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要加强自然科学知识的拓展,再辅之以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文化管理、艺术类的学生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再辅之以自然科学类课程。
我们强调加强通识教育,但绝不是要摒弃专业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不能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学科能力的培养,任何尖端的科学技术或知识结构,都是建立在稳固根基的基础之上,只重视发展而忽视基础,或只重基础而忽视发展,都是不正确的。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培养的是为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视野开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实现大学的核心价值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结构合理的复合型人才。
教育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各学科、各教育层次之间要实现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一是文科与理科要交叉开课,鼓励学生多方面选课,拓宽知识面。二是要求学生主修与辅修结合选课,鼓励学生多选非本专业的课,鼓励学生成为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增设综合性的新专业,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四是增加慕课等优秀网络课程的资源,作为通识课程的重要补充,实现以课程学习为中心,将教师、学生、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因素进行全面整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全校师生提供更为全面的资源服务和学习服务。
三、通识教育“平台+模块”影响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形成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德育优先、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向。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通识教育目标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来制定,其核心课程也要根据这个目标来制定。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授课可分为面授和网络授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内知识的传授和课外的读书、调研等方式进行知识传授,重在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学习方法,无需讲授太多过于详细的知识点。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授课方面,选取的都是网络课程授课模式,即通过慕课、私播课等方式,集成以网络教学视频为核心的优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视频学习、解答问题、浏览相关资源等知识服务,彻底放开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限制。学校以教改立项的方式进行中期检查,跟踪验收,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建成高校自己的名师名课,并开放网络资源,通过“爱课程”“超星”等课程平台,将慕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利用慕课的优势帮助传统课堂突破时间、空间、人群的限制,让学生在自由的网络空间学习和讨论。同时采用翻转课堂的即时效应,打破应用型本科高校间的资源壁垒,落实到资源共享这个目标上来,最终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或区域高校间的学分互认。
如下图构思的框架:
综上,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应以通识教育为抓手,建立“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平台”即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模块”即核心通识课程和一般通识课程。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假如无名师、名課或有利条件,与其盲目地去追求建设“大而全”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创造一切条件去搭建慕课学习平台或课程建设平台,不如考虑如何将线上的慕课与线下的传统课堂相结合,利用现有的“爱课程”“超星尔雅”或“云课堂”等已成熟的在线课程学习平台,优势互补,有机融合,让慕课的教学模式本地化和差异化,实现“因材施教”。可以利用慕课平台的名校、名师、名课,将传统课堂单纯的“知识传授”发展成为大学生的“知识内化”,打造教师和学生可以展开讨论的优质课堂,建立符合创新教育理念的“三维立体式”通识教育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不仅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要在繁荣国家科技和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社会不断进步方面彰显实力,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能接受创新技术、创新能力的挑战。
[ 参 考 文 献 ]
[1] 周叶中. 努力营造通识教育文化 扎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 2016(12):6-10.
[2] 王玲,王杨,郑津. 创新地方高校MOOC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南石油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学改革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 2016(12):59-64.
[3] 刘献君.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 2017(10):1-3+12.
[4] 张亮. 我国通识教育改革的成就、困境与出路[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4(6):80-84+99.
[5] 周光礼. 论高等教育的适切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歧与融合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2):62-69.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