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设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2018-07-09钟祯鸿

教师·上 2018年6期
关键词:设疑问题意识解决问题

摘 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求知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思维的萌芽。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要能够巧妙设疑,制造悬念,善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文章作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关键词:设疑;问题意识;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17

作者簡介:钟祯鸿(1977—),男,福建福清人,福建省福清市石竹中心小学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一、课前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新的能力。因此我们在上课前不可将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提前开展探索活动。学会预习是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的前提。在上新课之前,教师可以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本,尝试从课本中获取信息、寻求结论。如“你能通过预习知道什么知识?”“课本中是怎样得出结论的?”“你有不一样的想法吗?”等等,通过课前设疑,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将预习中无法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带着问题上新课,提高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之前,我布置学生课前带着这些问题开展预习:①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数据有关?②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是如何计算的?③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④你能自己摆一摆小正方体来验证一下吗?⑤对于这个结论,你有什么疑问吗?

有了这几个问题的探究基础,学生在课堂上个个发言都很积极,顺利归纳出长方体体积与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然后我让学生汇报预习中遇到的困惑,有学生提出质疑:“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体积都可以这么算?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为什么要用长宽、高、相乘?”学生思考的问题非常朴实,直切重点。我及时抓住这个机遇引导小组合作,新的探究活动就此开始,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比较高。

二、导课设疑,在充满悬念的情境中发现问题

结合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在导入新课环节设计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制造矛盾冲突,设置疑境,有助于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汉字变形、动物变形等诸多“形变质不变”的现象后,提出“分数能不能变形”这个问题。学生一下就来了劲,提出了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分数可不可以变形?分数会怎样变形?分数变形有什么用呢?这样通过“激疑”,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投入思考,通过举例验证与操作实践,迅速投入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学习活动中,整节课充满了浓厚的探究氛围。

三、课中设疑,引领学生质疑关键问题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精心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悬念造成学生思维冲突后,应引导学生积极在课堂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提高问题意识。

1.针对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引发质疑

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必然会发现一些数学问题,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将这些问题在课堂中提出来,成为课堂的探究素材。如在预习《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为什么要用长、宽、高这三个数据相乘?”我将学生的问题抛给全班学生,让他们联系摆方块的过程,思考长、宽和高的含义,思考长与每行摆的块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宽和高又代表什么。通过这样的质疑活动,学生真正理解了体积公式的本质,解决了预习中遇到的关键问题,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2.在知识的关键处设疑,引发学生有效思考

对每节课的知识的关键处与难点问题,教师要剖析它的本质:究竟重点与难点在哪里?学生为什么不好理解?找到要害处,对症下药,设置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问题迎刃而解。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圆并展示作品。有的学生画得很圆,有的学生没有画成圆。教师按预先设计的方案向学生提出质疑:

师:观察这几位同学画的圆,你有什么问题想提?

生:为什么有的同学可以画得很圆,而有的学生画得不圆甚至没有成功?

师:是啊,问得真好,那么谁会回答这个问题呢?

生1:他的针尖动了。

生2:他的两脚尖距离变了,没有固定住。

师:回答得真好,说明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圆规的针尖要固定住,两脚间的长度也要固定住。

师:那么为什么有的同学画的圆大些,而有的同学画的圆会小些?

生:那是因为圆规两脚间的长度不一样。

……

就这样,学生在教师预设的疑问中积极思考,并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从而丰富了对“定点”——圆心及“定长”——半径的表象,对“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这一难点知识的理解就相当到位。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设疑,引发学生在比较中提出问题

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独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交流方法,展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解题策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找出内在联系,在比较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不盲目迷信“权威”,要敢于质疑与评价他人的方法,多让学生谈一谈“你同意他的方法吗?”“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这种解法有没有问题?”等等,克服随大流的现象。

四、课后留疑,让课堂成为问题的新起点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数学教材各章节间都有必然的联系,一节课的知识既可以看成上一节课知识的延续,也可以是下一节课知识的序幕。因此教师可巧妙结合教材的新旧连接点,产生新的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激发学生对后继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课尾,我让学生回顾汉字“京”的变形,想想“京”字为什么要变形。

生:“京”字变形是为了能够体现北京奥运的文化韵味。

师:很好,小刺猬的变形又是为了什么?

生:小刺猬的变形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师:那么,今天我们学了一节课的“分数的变形”,它又是为了什么呢?

生:(大胆展开想象)

(1)可能是为了产生更多的分数。

(2)可能是为了比较。

(3)还可能是为了计算方便。

……

师:你们的想象真是太丰富了,下一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吧。

这样结尾既总结了教学内容,又为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埋下伏笔,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思维得到进一步的飞跃。

五、结语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精心“设疑”去助燃学生思维之火,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积极投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中去,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涂荣豹.论数学教育研究的规范性[J].数学教育学报,2003(4):2-5.

[2]曾艳清.以问促思的艺术[J].新课程(综合版),2014(6):78-79.

[3]柯惠红.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44-145.

猜你喜欢

设疑问题意识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探
于“平常”处设问,在“无疑”中生疑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