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多媒体教室设备故障统计分析及策略研究
2018-07-09柯斌
柯 斌
(西南林业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昆明 650224)
0 引 言
目前,多媒体教室已成为高校本科、研究生教学的主要教学场所,多媒体教学也成为教学的必备手段。多媒体教室的普及虽然带来教学的现代化,但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其中设备故障的处理如果不及时,往往会影响正常教学。文章通过对西南林业大学多媒体教室近3年来的设备故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便挖掘出设备故障潜在规律和影响因素,制定、优化相应的处理策略,提出相应的建议,最终降低多媒体教室设备故障率,保证多媒体教学的顺利进行。
1 多媒体教室现状简述及数据来源
我校目前共有188间公共教室,其中124间中庆网络多媒体教室,分别分布在第一教学楼41间、第二教学楼37间、第三教学楼46间。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总共分5个大批次完成:① 1998年新建4间快思聪触控式多媒体教室;② 2004年新建29间艾维康多媒体教室;③ 2007年新建38间中庆网络多媒体教室,改造4间快思聪触控式多媒体教室为中庆网络多媒体教室;④ 2011年新建21间中庆网络多媒体教室;⑤ 2014年新建32间中庆网络多媒体教室,改造29间艾维康多媒体教室为中庆网络多媒体教室。经过2014年的改造、扩建后,多媒体教室已统一了操作界面,全部为中庆网络多媒体教室,除了多媒体讲桌因建设批次问题而稍有不同外,其他操作方法都基本一致。另外,院系部自建自管的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不属于公共教室,不在此次统计研究范围之内。
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全校公共多媒体教室的建设、管理工作,目前共有3名在编管理人员和3名临时管理人员,每栋教学楼由1名在编管理人员和1名临时管理人员负责,属于“教育技术人员+临时工”式的自管自营的管理模式[1]。在日常的管理维护工作中,具体由临时管理人员负责实行设备故障登记制度,以便对每学期多媒体设备的故障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因负责第二、三教学楼的临时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数据可能不准确,且2014年下半年以前多媒体教室品牌众多操作方法不同,设备故障不易统计,所以此次统计分析的数据仅来源于第一教学楼41间多媒体教室在2014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共3个学年的设备故障登记,数据更稳定、可靠,便于统计分析。学校每个学期有20个教学实习周,其中前16周为教学周,后4周为实习周且设备使用人员较杂,为了使数据更加科学规范,此次统计的数据来源于这3个学年每个学期的前16周,其他时间的设备故障不予统计。
另外说明:14-15-1是指2014-2015学年的第一学期,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14-15-2是指2014-2015学年的第二学期,2015年3月至2015年7月。
2 设备故障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分成两部分进行:分类统计和数据分析。分类统计是针对不同故障类型进行统计,数据分析是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找出潜在的规律,以便更好的管理。
2.1 故障分类统计
多媒体教室设备故障按设备类型和原因分为8大类,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统计如下:
(1) 投影机灯泡故障。指投影机灯泡在上课期间突然熄灭或点不亮的故障,通常是因为灯泡正常寿命结束或非正常损坏,需要及时更换灯泡来解决。需要说明的是,表1的数据仅仅是上课期间灯泡出现的故障,并不是每学期更换的灯泡总个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每学期20周左右会统一检测投影机灯泡亮度,统一更换亮度不够和使用寿命接近2 000 h的灯泡,更换灯泡的数据不在表1统计范围内。从表1看,3个学年故障次数总共25次,占总故障5.4%,比例较小,且这3个学年出现此故障的次数和比例是逐年下降的,分别是10次占学年故障6.17%、9次占6%、6次占3.97%,说明管理人员对灯泡状态掌握准确,及时更换,降低了投影灯泡学年故障率。
表1 第一教学楼41间多媒体教室3个学年6个学期的设备故障登记
(2) 投影机主机故障。指除灯泡外投影主机的故障,包括电源模块损坏、PBS板和液晶板烧坏、积尘过多、焦点设置虚化等问题。除了少数的积尘过多导致温度过高自动关机和焦点设置虚化问题可以现场解决外,其他问题基本上需要较长时间返给厂商维修。从表1看,3个学年此故障次数总共30次,占总故障6.5%,比例较小,且这3个学年出现此故障的次数和比例是逐年上升的,分别是7次占学年故障4.32%、10次占6.67%、13次占8.61%,说明投影主机故障次数和比例跟着投影机使用年限增长而逐年提升直至更换或维修投影机,是不受人为因素控制的。
(3) 计算机软件故障。指由计算机系统不能启动及软件不能使用的问题,主要通过重启、重装系统和升级、安装软件来解决,除重启系统外其他办法所需时间较长,一般不能现场解决。由表1可见,3个学年此故障次数总共9次,占总故障1.94%,比例最小,且有2个学期出现零故障。这3个学年出现此故障的次数和比例分别是3次占学年故障1.85%、1次占0.67%、5次占3.31%,没有明显规律。需要说明的是,此次数据统计的计算机是2014年新购的,性能优秀,且全校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系统都有还原保护功能,全盘保护,软件安装也较全面,能够满足绝大多数教师的需求,教师如需安装新的软件要求临时管理人员人工操作,所以系统稳定故障较低。
(4) 计算机硬件故障。指计算机硬件和相关音视频信号线出现问题而带来的故障,主要包括:主板损坏、中途死机、鼠标键盘不灵敏、显示器信号线脱落,音频线损坏等,除少数的主板损坏需要厂商维修外其他问题都可以通过提前巡查预防和现场更换配件解决。从表1还可见,3个学年此故障次数总共154次,占总故障33.26%,接近1/3,比例最大。这3个学年出现此故障的次数和比例分别是53次占学年故障32.7%、55次占36.7%、46次占30.5%,总体来讲数据比较稳定,但仔细分析发现,虽然故障次数差不多,但故障原因有一定的规律,与设备使用周期有关,比如15-16-2学期电脑鼠标键盘因长期积累粉笔灰导致不灵敏需要更换的多达7次,16-17-1学期电脑显示器因长期的提拉操作而导致信号线松动多达9次,这些故障基本都是设备经过一定时间积累后集中爆发的,如果某种问题在短时间内集中出现,临时管理人员在每周五巡查时认真检查就可以提前排除类似故障。
(5) 中控故障。指由于中控和控制面板死机或硬件损坏的原因不能控制周边计算机、投影等设备而出现的故障,除了少数的中控和控制面板硬件损坏需要返修外基本可以通过现场断电重启来解决。从表1可见,3个学年中控故障次数总共63次,占总故障13.6%,比例较大。这3个学年出现此故障的次数和比例分别是21次占学年故障13%、26次占17.3%、16次占10.6%,总体来讲数据呈现波浪形上下波动趋势,不受人为因素控制,因为中控属于较稳定的设备,一旦出现硬件损坏故障经过返修后进入良好状态再次出现故障的几率就小很多,比如第一学年下学期共返修1台中控、第二学年上学期共返修3台中控,后面3个学期出现中控故障的次数就减少了进入稳定状态。
(6) 音频设备故障。指教师声音采集播放设备出现故障导致不能扩音或噪声太大,包括:话筒、功放、音箱的故障[2],大部分是由于无线话筒电池没电、座式鹅颈话筒音频信号线接触不良和功放音箱参数设置不对引起的,基本可以通过更换配件和现场调节参数来解决。从表1可见,3个学年此故障次数总共41次,占总故障8.86%,比例居中。这3个学年出现此故障的次数和比例分别是13次占学年故障8.02%、11次占7.3%、17次占11.26%,与中控相似数据呈现波浪形上下波动趋势,尤其是座式鹅颈话筒经过一定的时间周期就会集中出现接触不良的故障。
(7) 其他类型故障。指除了以上6项故障以外的硬件故障,包括:U盘读不出、笔记本连线切换信号、机柜损坏、幕布损坏、网络不通、断电等故障,大部分可以现场解决,小部分因涉及厂商和其他校内部门需较长时间解决。从表1可见,3个学年此故障次数总共67次,占总故障14.5%,比例较大。这3个学年出现此故障的次数和比例逐年上升的,分别是19次占学年故障11.73%、21次占14%、27次占17.88%,说明其他类型故障发生的次数和比例会随着多媒体设备使用年限的增长而提高。
(8) 非设备故障。指设备使用者即教师因不会或不熟悉操作而产生的故障,并非设备的问题,是人为因素产生的。从表1可见,3个学年非设备故障次数总共74次,占总故障15.98%,比例较大,排名第二。这3个学年出现此故障的次数和比例分别是36次占学年故障22.2%、17次占11.3%、21次占13.9%,此故障主要由两大原因造成:① 设备改建或新建,需要教师对新设备有一个适应过程,如14-15学年刚好是2014年改建新建多媒体教室投入使用的第一年,所以故障次数和比例都比较大,后面2个学年就逐渐下降;② 新进教师和年龄较大的教师没有参加培训不会操作,与每年新进教师和在岗年纪较大的教师数量相关,随之波动。
2.2 数据分析
通过对以上8大类型故障数据的再次深入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一些规律:
(1) 教学周期的影响。教学周期的影响是指上下学期和教学周次的不同造成故障次数的变化。这6个学期的总故障和非设备故障次数对比见图1。可见,每学年的上学期都比下学期的总故障和非设备故障次数都要多,经分析可知这是由于新进教师不会操作设备带来的后果,经过上学期的培训适应后,下学期的次数明显下降。新进教师的因素无法避免,只能通过培训来解决。
图1 6个学期的总故障和非设备故障次数对比图
如图2所示,是16-17-2学期16周的每周设备故障次数统计图(第6、10、14周因节假日的关系不予统计)。可见,第1周是故障次数最多的周次,总体趋势在波动中慢慢下降趋于平稳,所以在实际的多媒体教室日常维护中,要求管理人员重点监控维护每学期前几周,尤其是第1周的多媒体设备。
图2 教学周次设备故障统计图
(2) 设备使用周期的影响。 多媒体设备从新建到正常使用到出现故障返修到报废更换,在整个使用周期中有一定的规律:新建时,状态良好,故障率低,属于平稳期;经过一段时间后,设备不同程度地老化、损耗,开始出现问题,属于故障上升期;随后,故障集中爆发,属于高发期;最后,经过维修或更换后,进入下降期最终再次进入平稳期,完成一个周期。不同的设备有不同的使用周期,不能一概而论,仅从数据表面无法分析出规律,必须分类计时统计才能找到每个设备的周期规律。多媒体设备种类众多,根据使用周期可以分为4类:① 最长周期,主要有功放音箱等设备,有6年以上,甚至长达10年的稳定期,除了设置参数有问题外,硬件本身的故障率极低,基本不需要维修;② 较长周期,主要有投影主机、计算机、中控等设备,一般有3年左右的稳定期,根据品牌稍有差异,一般就是质保期,这些设备也是多媒体教室的核心设备,需要重点维护;③ 较短周期,主要有话筒、鼠标键盘、线材、机柜等配件,一般只有1~2年的稳定期,根据设备使用次数和教师爱护程度而异,虽然不是核心设备,但影响到设备使用效果,也需要细心维护;④ 固定周期,指投影机灯泡,根据经验一般在2 000 h以内,进入1 000 h后灯泡亮度会衰减[3-5],可以更根据亮度和使用时间综合判断是否需要更换投影灯泡。
(3) 管理人员的影响。管理人员是多媒体教室日常维护的中心,工作态度是否积极、工作方式是否严谨认真都关系到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效果。虽然有很多故障不可避免,管理人员不能直接降低故障率,但可以通过操作培训和巡查预防间接地降低故障率。所以在编管理人员应积极组织多媒体教室操作培训[6-9],让全校教师充分掌握操作方法技巧以降低非设备故障率,临时管理人员应充分掌握记录各个设备的使用状态和周期,在巡查时集中处理和预防,降低教学过程中的设备故障率。
3 设备故障处理策略分析
针对以上8种类型的设备故障,按照故障复杂程度和处理方式分为3种处理策略,统计如图3所示,分析如下:
3.1 一般问题
指现场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小故障,基本不会影响正常教学,包括:投影主机临时故障、鼠标键盘故障、中控临时故障、话筒故障、音频参数设置故障、其他类型故障等。由图3可见,一般问题在3年内总计336次,占比72.57%,是最大的部分,虽然问题不严重但数量大,需要管理人员随时在岗细心处理,是工作重点所在。这类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可以主动预防,需要管理人员在巡查时细心检测提前更换配件或调整设置参数,降低教学过程中的设备故障率。
图3 3年来设备故障处理策略统计图
3.2 严重问题
指现场短时间内解决不了的需要厂商检修的大故障,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正常教学,只能通过更换多媒体教室或更换备用机来解决,包括:投影机灯泡故障、投影主机硬件故障、计算机软件系统故障、计算机主机硬件故障、中控硬件故障等。由图3可见,严重问题在3年内总计53次,占比11.45%,是最小的部分,虽然次数不多,但需要管理人员及时沟通售后厂商进行维修、返回安装,否则在备用机不够的情况下,严重影响教学秩序。这类问题基本因不易检测而不能提前预防,比较被动。
3.3 非设备问题
指教师因不会或不熟悉操作而产生的故障,由图3可见,非设备问题在3年内总计74次,占比15.98%,是比例不大不小却不容忽视的部分,这类问题比较容易处理,基本通过现场短时间培训来解决,事后通过正规培训来加强。
4 小结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及规律总结,可以看出多媒体教室设备的管理维护是一项繁杂、细心但有规律可循的工作,应结合各相关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多媒体设备故障率,现提出4条建议给各高校的多媒体教室建设管理部门参考。
4.1 稳定多媒体教室管理队伍
管理队伍是多媒体教室管理的核心,学校应从人事制度上保障管理人员尤其是临时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留住人才,建立一支高效稳定的管理队伍。临时管理人员要求坐班且工作时间长技术要求较高,年收入往往在2~3万元之间与在编职工差距较大,容易造成流动性频繁,因此许多高校由于临时工待遇的问题,都会产生多媒体教室“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增加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编管理人员的压力。建议学校从人事制度方面对临时工进行分类管理,提升技术性要求较高和工作时间较长的临时管理人员的待遇,甚至设置奖励等人文关怀机制,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千万不可“一刀切”,造成人员流动、管理队伍不稳定。
4.2 合理规划多媒体教室建设
合理规划建设是多媒体教室管理的基础,规划建设是否合理规范直接决定了多媒体设备的质量,影响到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多媒体教室建设往往涉及多媒体教室管理部门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国资处、财务处、基建处、网络中心、后勤等多个部门,建议协同组织好各相关部门[10],从项目预算、设备选型[11]到施工建设、验收[12]等环节层层把关,共同保证多媒体教室建设的顺利完成,从而从根源上保障多媒体设备的质量,直接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
4.3 规范多媒体教室日常维护
日常维护是多媒体教室管理的重点,除了做好突发故障的被动维护外更要积极认真地做好主动检测维护,以尽最大努力地保持多媒体设备的稳定状态。建议建立合适的多媒体教室日常维护制度[13-15],如每周五巡查、设备使用状态跟踪记录、故障登记等制度[16]可以充分了解设备的状态和周期规律,提前排除、预防故障,变被动为主动,这项工作如果严格执行的话,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过程中的故障率。
4.4 加强多媒体教室操作培训
操作培训是多媒体教室管理的辅助手段,必须加强,以便让全校教师了解学校多媒体教室现状、管理制度和掌握操作方法技巧,直接降低非设备故障率。建议每年举办2次多媒体教室操作培训,上学期的培训尽量安排在开学后9月或10月的新进教师岗前培训中举行,由人事处组织承办,人数较齐且新进教师学习动力较强,效果较好;下学期的培训因教学周次的影响只能安排在期末的18或19周,面向全校教师由教务处组织承办,重点对非设备故障和常见简单故障进行分析、总结,加强全校教师的操作和简单故障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陈金玉,位二伟.高校多媒体教室管理的外包服务运行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1(10):53-56.
[2] 段海涛,冀燕丽,王 敬.多媒体教室扩声系统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3(3):59-63.
[3] 段海涛,王 敬,王凤展.高校多媒体教室投影机有效亮度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8):51-54.
[4] 傅坚强.浅谈如何将普通教室改建成“经济实用型”多媒体教室[J].现代教育技术,2009(9):143-144.
[5] 王秀玲,冯 辉,畅应云.多媒体教室常见问题的分析与解决[J].现代教育技术,2006(3):73-74.
[6] 陈金玉,吴德垠,罗仕健.高校多媒体教室及其教学设备管理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7(7):95-98.
[7] 陈学林.真正实现多媒体教室开放式管理[J]. 现代教育技术,2010(10):55-60.
[8] 陈亦鲜,殷 明,汪立伟.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探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170-172.
[9] 曾 睿.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保障体系建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0):104-105.
[10] 徐 明,周恕义,乔 虹.协同论指导下的数字化多媒体教室建设和管理[J].现代教育技术,2013(5):51-54.
[11] 钱 震,江一山.多媒体教室管理的新思路[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61-63.
[12] 吴俊鸿.集中控制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故障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8):130-132.
[13] 李传之.多媒体教室的管理与维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0):204-206.
[14] 刘贻新,陈宗术,陈浪诚.新时期高校多媒体教室管理的创新工作[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2):219-227.
[15] 姚 琪.高校多媒体教室开放式管理运行模式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9-71.
[16] 周恕义,李 冬,宋 亮.多媒体教室服务及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教育技术,2011(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