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的探索

2018-07-09夏培锋

珠江教育论坛 2018年2期
关键词:传统语文文化

夏培锋

(白土镇初级中学,广东 肇庆 526109)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呈衰落与缺失之势,各种唯利是图、勾心斗角、明争暗斗、权钱交易的社会现象屡见不鲜,并悄然渗透进青少年的思想中。培养青少年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语文教育课程,向来是文化教育课程的主心骨,教育的核心就是育人;同时,它作为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传播载体,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起到重大作用。为了更有效、更科学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其现状分析、实施的必要性及可能性、实施途径等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语文教学中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意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由此看出,语文教学的内容与传统文化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者的结合,其意义体现在:

首先,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传统文化显现出来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正处在人生道路选择关键期的他们有着深远的影响。培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实践品格和与人相处的和谐意识等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次,促进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了使我们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在当前的国家竞争中,文化软实力,是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我国拥有五千年深厚的文化沉淀,文化创造力居世界前茅。只有在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才能使国家持续保持文化软实力的水平稳步提升。

再次,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记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历史,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博大的精神力量。例如,唐诗宋词、行楷篆草都是经过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传统文化大多是要靠语文教学代代传承下来的,并且在传承过程中对其加以选择性的吸收,以便不断的发展、超越与创新。

二、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发展困境

(一)传统戏曲“不敌”流行音乐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中华文化重要根脉的传统戏曲近些年来生存日益艰难。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学生更加关注流行音乐。文化名家冯其庸先生谈到中国戏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时曾说:“中国的戏曲如果灭亡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就灭亡了一半或三分之一。”可见传统戏曲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也由此折射出中华传统的衰落景况。

(二)民族历史被“穿越”

2012年3月1日,福建漳浦县2位12岁的小学五年级女孩相约跳池塘自杀,不治身亡。在死者小美遗书曾经写到的2个人生梦想中的1个——“这一辈子,我有2个秘密,1个是要穿越时空,到清朝,拍一部皇帝的电影,1个是要到太空。”这起悲剧的主因虽然不是因为2位小学生期待穿越历史,但是从遗书中也可以看出当下的中小学生缺乏对“穿越剧”的客观判断力。不严谨的穿越剧严重歪曲历史,不仅对青年学生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构成挑战,而且不利于青年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知识的正确认知和解读。

(三)对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一知半解

表1、表2是新闻工作者针对中小学生制定的关于对传统节日认识现状的调查数据统计。

表1 中小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调查表

表2 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态度调查表

在表1中,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年轻人对传统节日不感兴趣;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民族意识淡薄是主要原因。表2的数据表示多于70%的年轻人对传统节日持不重视的态度。无可否认,当代学生对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一知半解,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这一代人身上逐步趋于淡化的表现。

(四)语言文字失去规范

随着网络逐渐普遍化,讲求创意、形象生动和富有时代意义的网络语言受到了青少年群体的追捧。然而,不少网络语言失去规范,脱离了汉字的结构造型及意义。现代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容易成为不规范网络语言的受害,从而忽略母语的根源性。常见的影响是学生的作文中充斥着英文、火星文、网络语言,在思想上故意剑走偏锋,以走极端来表现自己的个性。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

我们在关注传统文化在新生代中的发展困境时,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学生对传统的东西不是不感兴趣,而是因为缺乏生动有趣的形式让他们接受,也缺少参与感受民族文化的机会和氛围。由此可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将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2个方面讲述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方面

1.在朗读中领会诗词意境,在书写中领悟汉字奥妙

中国古典文学深奥精微,它意境优美,语言精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极有利于儿童真、善、美心灵的塑造。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体会文字所包涵的韵味。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国的汉字书写有楷书、行书、篆体等多种,每种字体都有特定的历史印记和人文情怀。中国文字以形知意,这种特点与汉族人重整体直觉体悟的传统思维方式有着深刻的内在渊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适当的书法练习时间,不仅有陶冶学生性情的作用,而且通过教师对文字的讲解,使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

2.多学科相互引用,拓宽教学视野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科间的沟通,可以开拓语文教学的视野,增加语文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借助美术、音乐等学科的知识有时可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内涵。例如,《挑山工》一文中,对人物的外貌特征有这样的描写:“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露出鲜红的背心”“他把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难以想象人物形象。如能结合美术学科,展示多幅人物画像,挑山工健壮结实的形象便可跃然纸上,学生也就一目了然了。

3.加强对古文阅读的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古代的文章中语言结构和意思表达与现代的白话文表述大相径庭,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加上长时间的积累,才能通彻理解一篇古文。因此,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的前提,是教师加强对学生古文阅读指导,提高其阅读能力,即取得对文字的理解,才能进行深入地思考。古文中经常出现古今异义的词或字,没有一定的阅读技巧和知识积累,学生无法对文章整体进行融会贯通的理解。例如,“行李”古代指出使的人;现代指行装。“左右”古代是动词,调遣;现代是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4.引入多种教学媒体,直观反映传统文化

多媒体教具使知识内容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及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以丰富的形式而存在。我们要继承并传承它,就需要更多地更直观地去了解它,而教科书中的文字和图片呈现的往往只是其冰山一角。因此,多媒体教具在语文课堂的运用可以拉近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距离,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接触,使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唤起对课文中的人物、景象和情节的想象,加深理解和体会。

5.结合传统文化活动,提高课堂趣味性

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策略,深受学生喜爱。不妨结合教材把传统文化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春节来临之际,教师可播放视频短片或者图片,向学生讲述各地过年的不同风俗习惯,再要求学生记录每户人家有特色的春联,在课堂上交流分享;清明节时,教师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让学生写日记记录;重阳节时,组织学生去登高秋游等。

(二)课外活动方面

1.指导学生阅读文化经典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典籍更是琳琅满目,而语文教科书只是为学生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门,要真正理解它传承它,还需要学生多在书香的海洋里遨游。因此,教师结合教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延伸或拓展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文化经典,强化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是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径。

教师可根据近阶段的教学内容,建议学生阅读不同的作品。例如,对于高一新生,可推荐泛读《论语》《老子》等,因之前的教学已有涉及,学生相对容易下手。在学生已熟谙唐宋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背景和各个时期的代表诗人或词人时,可推荐读《史记》《资治通鉴》等。

2.开展弘扬本土文化的实践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地区差异性的特点,各个地方的民俗活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然而,因为地域间的距离,本土文化只限于本地区或周围地区传播,并且部分地区本土文化出现衰落的趋势。因此,在课外活动中传播本土传统文化知识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当地独有的民俗或者传统文化、传统工艺进行调查和研究,然后,组织学生自主编写家乡文化的宣传册并组织学生进行宣传,只有亲身体会,深入了解才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

3.传统文化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民族传统。因此,让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形成约束自己的规范,有助于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例如,进行孝道教育时,不妨给学生布置特别的作业:替父母洗一次脚并写成日记。一次洗脚作业便可以引发学生对作业的思考以及对孝道具体的行为表达,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这样的实践活动比理论上的思想教育更深刻有效。

四、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的渗透应适度

传统文化的教育不适宜宣扬“一方独大”的思想,应避免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盲目崇拜甚至目空一切的错误观念。任何人和事都是由正反两面构成的,对于名家名篇,如果没有正确辨析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做到知人论世,这样的人文教育只能培养出盲日崇古、固步自封的现代文化奴隶。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的精华部分,摒弃文化中的糟粕,是对学生实行价值引导的宗旨和方向。学生在刚开始接触传统文化时,并未懂得对这些知识进行区分,教师应该扮演好“领路人”角色,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

(二)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出发,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就如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曾经激励我们的民族奋进的精神,但也有一些阻碍我们通向近代世界的弊端,如宗法观念、男尊女卑的思想以及缺乏严谨的实证精神,等等。对于外来文化,我们应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态度去对待,坚持现有的知识书本型的培养方法,同时借鉴国外不同的教学方法,意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缜密的思维方式。

(三)课堂教学应因势利导,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几千年前,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已对教育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留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进行因势利导,对于学生没有兴趣甚至反感的,可以换一种方式导入,或者转移注意力;对于学生表现精神很集中的,则可加深知识的讲解。

同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需求、考虑学生的感受,但不是任由学生主张。当代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大多数会觉得枯燥无味,因应试要求被迫接受古文知识,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所以,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当学生对某些必要接受的传统知识产生厌恶情绪时,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

五、结论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前人对人生、自然万物、宇宙奥秘等各个领域的文化成果,闪烁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体现在中华民族每个人身上的智慧、操守、风骨和胸怀,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历经数千年对每个人潜移默化的结果。语文教师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过程中,应让我们的学生扎根在自己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拥有丰硕的精神财富,创造自己的人生信念。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语文知识,不仅丰富了语文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行为品德和道德情操。教师应具备培养民族未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快乐、自由地成长,成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接班人。

[1]王琴.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J].新课程学习,2010(9):52-53.

[2]苏微微.浅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文学教育,2012(10).

[3]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陈凤钦.当前中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认知状况的调查[J].福建第十五中学学报,2012(3):67-72.

[5]梁军方.传统戏曲的低潮与新生[J].艺汇文苑,2008(4):154-155.

[6]缪德良.中国传统文化要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

[7]张志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J].阅读与鉴赏,2010(7).

[8]姜海燕.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学苑教育,2010(16).

[9]郭维承.文化的传承与弘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8.[10]方克立,周德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师用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郭瑞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2]阳利平.中国民俗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价值[J].教学与管理,2013(16).

[13]石殿臣.用中小学语文教学铸就学生的“三观”基座[J].新课程(下),2014(3).

[14]孙立新.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J].理论新视野,2014(5).

猜你喜欢

传统语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