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学与胚胎学内部融合式教学+形成性评价的成效分析

2018-07-09赵雨欣陈邬锦杨文清秦纹木萨艾麦尔孟晓彤白生宾

关键词:胚胎学组织学教学内容

赵雨欣,陈邬锦,杨文清,秦纹,木萨·艾麦尔,孟晓彤,白生宾*

(1新疆医科大学形态中心;2新疆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3新疆医科大学组胚教研室,乌鲁木齐,

830011)

组织胚胎学作为医学形态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和入门学科,在整个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中,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在大学一年级,一般按照从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到正常人体功能,从人体形态结构异常到功能异常(疾病)的顺序进行设置和讲授的[1]。在组织学和胚胎学的授课和学习过程中,一直以来是作为一门课程、两个部分进行授课。基于我国现阶段医学教学模式,大多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是按先讲组织学,后讲胚胎学的顺序对这两部分教学内容分别进行编排[2]。教师授课的模式也时按照同样的顺序,由胚胎至相应组织的演变过程不能连贯,难于记忆与理解。同时,传统考核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收获与成绩仅凭借一次期末考试成绩,必然导致授课教师“应试而教”,学生“应试而学”[3,4]。考试内容繁、难、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考试形式单一,主要是闭卷考试,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对付学习和考核。为了避免学生“应试而学”,死记硬背,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胚胎学至组织学的演变过程,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且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效率,我们将组织学和胚胎学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内部重新整合),改变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取得了明显效果。

1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模式内部整合与考核评价改革

组织学要阐述正常人体微细结构与功能,比如细胞、基本组织、器官和系统逐个讲解。通过教材、图片、切片、动画等形式教学,学生对组织学的内容能够很好的串联。胚胎学讲述人体从胚胎的发生到个体的发育,整个胚胎发育过程中“演变”呈主导地位。

以我校学生学习组织胚胎学的现状为例,在实际教授与学习中,通过对相关教师及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认为胚胎学内容太抽象,名词太多,不易记忆理解,遗忘曲线降低幅度较大。学完组织学再学胚胎学,学生已将组织学部分内容抛置脑后,不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联系,不能将两部分内容充分结合、理解学习。较高年级的病理学教师及临床课程教师反映,学生对组织胚胎学的内容遗忘太快,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产生严重影响,教师往往在教学课程不断复习组织胚胎学内容,耽误时间且效果不佳。本着对学生学习组织胚胎学化难为易、合零为整,使教师具备高效的教学能力与方法,使教师与学生对组织胚胎学都有高度热忱并且为后续课程打下夯实基础的目标,我教研室全体教师及实验室工作人员多方面研究,多次与国内外专家探讨,积极研究并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对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重新布局。

1.1 教学内容的整改

原教学内容及教学线路(普通课程)是按照教材内容的编排进行,即先组织学后胚胎学,教学顺序依次为:组织学绪论、组织学四大组织、组织学八大系统、胚胎学绪论、胚胎学各系统的发生发育。新教学内容的课程安排(整改课程)以组织学绪论展开课程。本学科的基础内容为组织学四大组织、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皮肤及感官,对这些章节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如若涉及到胚胎发育,教师将胚胎学的内容串联进入,使学生尽早了解胚层的发育;重点选取消化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作为教改试讲章节,从此三个系统的胚胎发育开始讲解,逐层次讲解至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和心血管系统的组织学结构,最后由其结构特点推导其功能作用(表1)。由细微至“宏观”,从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为来源,逐步了解掌握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发生发展,从源头学起,便有了依据,便于实习且易于记忆与推理。

表1 组织学与胚胎学理论教学进度表Tab.1 Theoretical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teaching agenda

随着教改的不断发展,实验教学在组织学与胚胎学中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2],因此根据理论课的整合,我们对实验课也做了相对应的调整,使学生通过实验教学,更加系统、具体、形象的掌握理论课重点知识,理解难点知识(表2)。

表2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课教学进度表Tab.2 Teaching agenda of experimental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1.2 实施办法

随机平行选取临床医学(5年制)班级2个、临床医学(免费医学生5年制)班级2个,随机分成教改组:临床医学(5年制)1班66人、临床医学(免费医学生5年制)1班67人;对照组:临床医学(5年制)2班68人、临床医学(免费医学生5年制)2班64人。教改组班级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为整改课程,对照组班级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为普通课程。

2 新教学模式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考核评价

2.1 形成性评价的建立与开展

形成性评价是在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对其进行评价和反馈,运用在教学与学习中,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5,6]。因此,利用形成性考核,通过对考核内容的及时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的阶段性效果,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在教改组班级设立信息员,及时将授课过程中本班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教师授课的方式及时反馈,并将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讲授方法的调整,按所讲授章节重点,设立四次阶段性测试,测试内容分别是:①组织学绪论及四大组织;②免疫内分泌皮肤感官;③胚胎总论及消化呼吸发生;④泌尿生殖及心血管系统发生。在新教学模式的进程中,除了课堂授课模式的改变与阶段性测试的设立,我教研室在我校校园官网上为学生们提供学习平台,作为辅助课堂。平台通过资源共享为使用者提供精品课程,内容较为全面,涵盖各章节教学大纲、视频、重要知识点及相关试题库等,适合学生课后对课堂知识的补充及归纳。为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组织胚胎学更加直观、“零接触”的认识,伴随理论课程的进行,我们开设了对应的实验教学课程以做辅助。信息员及时反馈网络辅助课堂与实验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教师反思与探寻更加适合的教学模式。在学期末,教改组与对照组班级学生的综合成绩采取平时成绩(10%)+期末试卷成绩(70%)+技能测试成绩(20%)的方式评价。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完成后,下学期开学一个月后,对教改组班级学生133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主要为教师授课方法的接受程度、课程体系的接受程度、课程的掌握程度及组织胚胎学的学习对新学期课程的奠基作用等。

2.2 形成性评价的结果

通过对比,可以明显看出临床1班学生的每一次阶段测试平均成绩均高于临床免费医学1班的学生,且优秀成绩人数是前者是后者的7~12倍,差异显著;纵向对比,两班的阶段测试成绩、及格人数和优秀人数均呈递增趋势(表3)。

表3 组织学与胚胎学形成性评价的成绩分析Tab.3 Score analysis on formative evaluation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对比教改组与对照组班级学生的期末综合成绩发现,临床医学(5年制)教改组与对照组班级期末综合平均成绩、及格率、优秀率均有明显差异;临床医学(免费医学生5年制)教改组与对照组班级期末综合平均成绩、及格率、优秀率亦均有差异。对比临床医学(5年制)与临床医学(免费医学生5年制)班级期末综合成绩显示,临床医学班级成绩明显高于临床免费医学班级(表4)。

表4 临床医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成绩分析Tab.4 Analysis on medical students, score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表5 自我学习及教师授课效果情况调查Tab.5 Questionnaire on self-learning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对教改组班级133名学生的自我学习及教师授课效果情况调查问卷发放率、回收率及题目完成率均为100%,根据结果显示,接受并支持教学内容整合+形成性评价模式教学体系的学生>70%,赞成该教学体系有较好学习成效及对其他课程有良好奠基作用的学生大于75%(表5)。

3 新教学模式效果分析与反思

医学生在学习课程中,普遍存在轻基础重临床的趋势[3,7]。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基础学科中的先驱者,是后续病理学等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大楼的地基石。学好组织学与胚胎学,才能保障学懂学好后期的临床医学课程。针对我校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学习现状,经过教研室与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潜心努力,经过三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不小的收获。

通过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综合情况和阶段性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教改组班级的期末综合平均成绩、及格率、优秀率均远远高于对照组班级,总体上可以看出组织学与胚胎学融合式教学+形成性评价模式教学体系对学生学习该课程有较大的帮助作用,授课内容与方式的整改使得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更为完整,使枯燥、细琐的课程变的更具有逻辑推理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切身感受到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紧密联系、割裂不开的学科,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及运用组织胚胎学的知识。同时,经过学生们课程学习完成后的自我评价可以看出,新的教学体系与评价模式能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与重视,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与成绩,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契合。

近年来,根据社会任务与需求的加剧,医学院校的招生人数大量增加;根据学生高考的综合评价水平,将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纳入不同的班级;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同、学习能力与方式的不同、对待课程的学习态度不同、教学大纲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不同,均可能是临床学生的阶段测试与综合成绩均远远高于临床免费医学学生的直接与潜在原因。纵向对比,教改组两班的阶段测试成绩、及格人数和优秀人数均呈递增趋势。在新教学体系与评价模式的不断渗入作用下,学生们逐渐适应这种学习模式,阶段测试的轻压力作用亦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亦或通过形成性评价降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遗忘曲线。

打破以往教学模式,通过组织学与胚胎学个性化课程章节的有机融合,构建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新模式,促进了学生对组织胚胎学内容深入理解,高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效率。但新教学与评价体系的构建仍处于发展阶段,许多问题仍有待改进:比如应多加开展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的教改课程讲授能力的培训,青年教师是教学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其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素质的培养;增加教改课程试讲班级,多方面了解学生渴望学习的内容、易于接受的授课方式,从而让授课教师在备课和开展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教改课程整体模式进行教研室及学校层面的形成性评价,以探究更加适合教学教育发展、培养高能力高素质学生的教学体系。

[1]廖敏,陈世新,刘芬,等.加强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与临床的联系.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4):341-343.

[2]杨文静,张志坚,卢小东.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改革探索.基础医学教育,2015,17(08):655-658.

[3]王旭,王玥,于嵩,等.激发中医学生学习组织学与胚胎学兴趣的方法.基础医学教育,2014,16(05):331-332.

[4]何俊峰,王文英,马平,等.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在诊断学教学中的运用探讨.基础医学教育,2016,18(11):915-917.

[5]Goldfarb S, Morrison G.Continuous curricular feedback∶ a formative evaluation approach to curricular improvement.Acad Med, 2014, 89(2)∶ 264-269.

[6]何志全,陈伟,陆祥,等.人体结构学混合式教学下形成性评价的应用探讨.基础医学教育,2016,18(04):255-259.

[7]Moxham BJ, Emmanouil-Nikoloussi E, Standley H, et al.The attitudes of medical students in Europe toward the clinical importance of embryology.Clin Anat, 2016, 29(2)∶144-150.

猜你喜欢

胚胎学组织学教学内容
《呼吸道感染牛分枝杆菌对肝脏和肠道影响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图版
胚胎组织学切片在人体组胚教学方法作用的初步探讨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三维立体教学模式在胚胎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项目教学在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在轻中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乳腺乳头状病变超声引导活检所致病理组织学低估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