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北直隶方志体例初探

2018-07-09王旭东

珞珈史苑 2018年0期
关键词:体例修志志书

王旭东

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虽然方志的编纂思想还只是散见于各方志的序跋凡例之中,但是有关方志的体例、内容已经有了基本的范式。到了明代,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几次修志的热潮,使得明代方志在数量上远远超越宋元两朝,在内容上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性。学界对于明代方志较为重视,也有一定的学术成果。其中,巴兆祥在《明代方志纂修述略》中综述了明代方志撰修的概况,归纳出明代方志修撰的四个阶段;①巴兆祥:《明代方志纂修述略》,《文献》1988年第3期。张英聘的《明代南直隶方志研究》对明代南直隶地区所纂修的方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坚实史料的基础上对明代南直隶地区方志编修的源流、发展、修志组织的机构,以及南直隶地方志书的结构、内容与史料价值等,作了详尽的考察与论证;②张英聘:《明代南直隶方志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王慧则以嘉靖《平凉府志》为中心对明代西北地区的方志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了明代西北方志纂修特征及文献价值;①王慧:《明代西北方志研究——以(嘉靖)〈平凉府志〉为中心》,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杨军仕的《明代地方修志经费浅析》着重研究了明代修志费用的来源,特别关注了官员阶层和乡贤名士捐俸捐资对地方志撰修的影响;②杨军仕:《明代地方修志经费浅析》,《史志学刊》2015年第2期。此外还有刘克明对明代方志图学思想的研究③刘克明:《明代方志中的图学思想》,《中国地方志》2010年第7期。以及潘晟对明代方志中地图编撰的关注④潘晟:《明代方志地图编绘意向的初步考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4期。等诸多明代方志研究成果。但是就笔者目力所及,尚未发现明代北直隶方志编修体例的相关研究,故笔者不揣浅陋,就现有资料初步探讨明代北直隶地区的府、州、县志之体例,以求教方家。

一、明代北直隶方志编修及流传概况

明代北直隶地区的行政隶属在明前期多有变化,明初分属山东、河南两行省,洪武二年(1369)三月置北平等处行中书省,治北平府。永乐元年(1403),成祖朱棣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行在”,并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城。永乐十九年(1421)改北平为京师。洪熙初年,仍称“行在”,直至正统年间罢称行在,正式定为京师,此后变化基本不大。为与直隶南京的地区相区别,称为北直隶。下辖共8府,即顺天府、保定府、真定府、大名府、顺德府、广平府、河间府、永平府;两直隶州,延庆直隶州和保安直隶州;8府共辖17州、116个县。⑤张廷玉等:《明史·地理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84页。所辖区域大概相当于今河北省大部,河南东北一部以及山东西北部一隅。由于隶属明朝政治中心,且文化相对发达,明代北直隶地区的方志编修工作发展较快,各级地方官或因朝廷的倡导,或为资政的需要,或为自己留名千古,许多都热衷于方志编修。有明一代,北直隶几可达到“郡邑莫不有志”,许多地方甚至一修再修,如《顺德府志》就先后于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四次修订,《赵州志》也先后于弘治、正德、隆庆三次修订。①林平、张纪亮编纂:《明代方志考》,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一时间北直隶方志编修之盛,远超前代。

在继承宋、元修志的基础之上,明代方志又有发展。“明代所修方志同元代相较,多两千六百余种,约为其十四倍,并出现元代没有的乡镇志、卫所志、边关志”②黄苇等:《方志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6页。。不止在数量上较前代有较大发展,在种类上又多了镇志和关志,极富时代特色。北直隶地区的宣府镇、山海关等皆有志书,流传至今的还有诸如《四镇三关志》等。在方志的纂修体例方面,除发展了宋元时期已出现的平目体、纲目体以及纪传体方志外,北直隶地区的方志纂修者还开创性地编修了经纬体方志,其他体例的方志也偶有出现。

就《千顷堂书目》来看,即便收录的只是明代万历及以前的志书,明代北直隶地区有记录的方志尚有府志24部,县志130部,州志27部,共计181部。对于明代的修志规模由此可见一斑。当然《千顷堂书目》对志书的考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获鹿县志》即有两条,一为赵惟勤编纂,一为索礼纂,考乾隆元年(1736)韩国瓒撰《获鹿县志》云“自明嘉靖年间曾一修县志而浚,迄今且二百年并无纂修之举”③《重修〈获鹿县志〉序》,韩国瓒修,石光玺纂:《获鹿县志》,乾隆元年刻本。,以及光绪年间所修《获鹿县志》也未曾提及索礼版,而据天一阁所藏嘉靖版《获鹿县志》所记,索礼时为获鹿县教谕,亦为赵惟勤所修《获鹿县志》的编者之一,二人所编当为同一本。也有众多未及收录的,如《千顷堂书目》中关于《顺德府志》的记载只有王守诚、郭樸、孙锦所编纂的三版,而国家图书馆尚藏有成化年间林恭纂修的《顺德府志》十卷本残卷,《千顷堂书目》对成化本《顺德府志》即无记录。但是相对来说,《千顷堂书目》的记录较《明史·艺文志》更能体现明代方志编修的概况。

万历后北直隶地区所修方志很难有确切的统计,从流传至今的方志来看,未收录于《千顷堂书目》的尚有张慎学修的《重修元氏县志》、宋祖乙所修《永年县志》、陈所学纂修的《隆平县志》、高翔汉修的《内丘县志》、钱天锡所修的《蠡县志》、刘世治所修的《广昌县志》、唐绍尧修的《文安县志》、狄同奎修的《大城县志》以及秦士奇所修《固安县志》九种,这还未包括因明末战乱频仍而散佚的方志。除府州县志外,北直隶地区尚有镇志、关志若干,保守估计,有明一代北直隶地区所修方志当在二百种以上。

遗憾的是,这些明代编修的北直隶方志有相当一部分都散佚了,“由于种种原因,方志在当时并不为人所重。很多地方官将之当作苦差事,抱应付态度。方志的印刷量一般不大,流传面也不广”①钱茂伟:《明代史学的历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1页。。这就导致在问世之初方志的影响力十分有限,也不受藏书家青睐。此后或遭兵燹,或遇禁毁,流传至今的并不多,且大多收录在各大图书馆古籍库中,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以影印的形式出版。综合《明代方志考》《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河北省方志提要》等权威资料来看,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明代北直隶府州县志至少有105种,其中府志17种,州志19种,县志69种。除少数仅存残卷外,绝大多数方志可以分辨其体例(见表1)。

表1 现存明代方志体例

续表

续表

续表

二、明代北直隶方志的体例

明代前期的北直隶方志多已亡佚,现在所能见到的北直隶方志绝大多数都编纂于成化以后。“明代志书体例,多承宋元,但有创新”①饶展雄、程慧:《明代方志与方志学的发展》,《广东史志》1996年第1期,第26页。,受明成祖两次颁布《修志凡例》以及英宗编修《大明一统志》的影响,地方志的修纂体例更加规范。发展尤为迅速的是仿《大明一统志》体例分纲设目的纲目体方志,占据明代北直隶志书编纂体例的主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体例的方志没有发展。事实上,明代北直隶地区的方志体例既有对宋元方志体例的继承,也有立足于修志实践上的创新,整体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就目前尚能见到的明代北直隶方志来看,其体例主要有以下六种:

1.平目体

受永乐年间两次颁布的《修志凡例》的影响,这种志书内容平行并列,相互独立的平目体方志有所发展,但是北直隶地区采用这种体例编纂的志书并不多。平目体方志有层次简洁,结构简单的优点,便于阅读。万历《广宗县志》就将所志内容平列八类,分别为封域、建置、祠祀、田赋、官师、选举、人物、杂志八志,十分简洁。但是这样的志书太过简略,许多内容无法涵盖,而分类详述又会因互不统属造成志书门类繁多,如嘉靖《新修清丰县志》即平列了星野、建置沿革、形胜、山川、县治等43个类目。“诸家志患其目录丛杂,恒总括合并,然强入妄附多有滞□,今但□伦类相合不计目录之多寡也”①(嘉靖)《新修清丰县志》,《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第294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影印本,第68页。,使得平目体志书结构简单的优点不复存在,反而显得十分臃肿。但值得注意的是,该志在内容设置上多了一项修纂引用书目,条列了312种书籍,内容涵盖官修正史、私撰野史、文人文集、奏疏等,这是该志的一大特色,为其他同时期编纂的绝大多数方志所无。明代北直隶地区采取平目体的方志虽远不及纲目体的多,但是直到明代晚期都有平目体方志问世,足见此种体例方志的影响力之大。

2.纲目体

随着《大明一统志》的颁布,其所用的纲下设目,目以纲聚,纲举目张的形式逐渐成为方志纂修的主流,现在所能看到的绝大部分明代北直隶方志均为纲目体。由于分类的差异,纲目体志书又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以政区为纲,如正德《赵州志》,法正史地理志的形式,以政区为纲,分八卷,卷一、卷二志赵州,其余各卷分别志宁晋、临城、高邑、隆平、柏乡、赞皇等七个所辖县;成化《顺德府志》也是以所辖各县为纲,就其所存残本来看(十卷存其六),分别介绍了邢台、沙河、巨鹿等县的建置沿革等内容。第二种是以事类为纲,如嘉靖《获鹿县志》,其《凡例》中有“作志自有体,要有大书、有特书、有分注。大书以提纲,特书以表异,分注以尽微,志之正法也,今不敢略”②(嘉靖)《获鹿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1册,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版,第519页。。全志分为图考、地理、建置等十二个大纲,下设子目若干(该志有缺页);另有嘉靖《长垣县志》,其于《志例》中提到“邑志目录旧多涣散不伦,予为厘正,始以地理终之以文章,而又各以其类两行分注于下,盖纲举目随亦史体之大要也”①(嘉靖)《长垣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书店1963年影印版。。在笔者查阅志书时尚发现有不同于以上两种分类的纲目体方志,如崇祯年间乔中和编修的《内丘县志》,其分纲不同于寻常志书事类,而是分别以天纪、地纪、人纪、物纪、常纪、变纪、风纪、文纪为纲,各纲分设五小目,其纲目编排较为独特。有明一代纲目体方志一家独大,北直隶地区方志编修也以此体为最多,但是细察之可以发现其门目设立各有差异,但都体现出纲目体方志层次清楚,结构明晰的优点,只是部分志书在统属划定上还有些混乱。

3.纪传体

随着史学地位的不断提高,对史书编纂体例的效仿在方志学领域也不断发展。嘉靖《真定府志》仿史书纪传体例,分为图、表、事纪、志、传五大体裁。其中图经一卷,分绘了真定府辖下的各县舆图;表有四,分别为历代郡县沿革、诸侯王、官师、仕籍;事纪记载了自唐虞至嘉靖间真定地域所发生的诸多大事;志有九,分别为地里、建置、籍赋、河渠、祀典、学校、兵防、古迹(附陵墓)、艺文;传有十四,分别为帝系、后妃、世家、僭据、藩镇、名宦、流寓、人物、隐逸、孝义、列女、方伎、鉴戒、仙释(附寺观)。万历《保定府志》分为图、表、志三大统。有图二卷,分别为天文、地理;四表,分别为郡国表、封建表、职官表、选举表;志则有山川、古迹等二十志。此外,依据传世的残本所见,万历年间修纂的《南宫县志》《清河县志》以及《滑乘补》也都是典型的纪传体志书,此种体例的方志在明代大为发展,北直隶地区方志中纪传体成为仅次于平目体、纲目体的第三大体例。

4.三宝体

该体例方志较为独特,是依孟子所云“诸侯之三宝:土地、人民、政事”而将志书分设三纲,有的还另设一艺文志,万历《广平县志》即是其中典型。该志分五卷,前四卷分别为《土地志》,分为疆域与沿革;《人民志》,分为版籍与赋役;《政事志》,分为职官、祀典、选举、武备;《文献志》,分为宸翰、列传、艺文;另有第五卷为附编,杂记有灾祥、广平王传、漳水议。“这种体例虽然简单明了,但难以容纳复杂的内容,正确反映各事物的关系”①王复兴:《方志学基础》,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8页。,因此在有明一代,这种体例并不常见。

5.经纬体

此种志体属嘉靖《广平府志》首创,有经纬两编,下各有八志。这部方志的体例设置受到其纂修者陈棐宇宙观的影响,“天曜以二十八宿为经,星以定位者言也;日月五星为纬,以流行者言也。前八卷自封域以至古迹皆形质疑定之目,所列者为物,乃主也静也,故以为经。后八卷自官秩以至风俗皆运动推行之号,所取者在事,乃宾也动也,故以为纬”②(嘉靖)《广平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五册,上海书店1963年影印本。。该志“经”编有封域、郡邑、山川、建置、学校、版籍、坛宇、古迹八志;“纬”编有官秩、选举、宦业、贤行、列淑、恩泽、经历、风俗八志。这种体例的方志在明代仅见此一部,殊为独特。

6.诸体并用

这种志书往往运用了两种以上的志体,如嘉靖《新河县志》虽也是平列六目,分别为地里、建置、赋役、祠祀、官师、人才,但在赋役下分列田赋、贡课、户口、力役、里甲、恊济、庄田、马政八小目,又属纲目体;嘉靖《涿州志》平列疆域、城池等三十余目,当为平目,在人物下又分人才、名宦、儒林、文苑、节义、贞烈、隐逸、方外、帝系、流寓、慕义十一小目,又有纲目体。嘉靖《滦志》,《世编》取法编年体,《疆里》《壤则》《建署》又都属纲目体。采取诸体并用方式编纂的方志在北直隶并非偶见,这种灵活的纂修体例更能发挥各志体的优点,从而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记述当地社会经济、自然地理等情况。

三、影响明代北直隶方志编修体例的因素

尽管有明一代曾多次颁布《修志凡例》,但志书的体例仍需根据各地情况由纂修者加以甄选、调整。黄燕生先生总结“明人修志,继承了宋代方志的优良传统,并不拘泥成规旧例,所设体例篇目,因人而异,因地而异”①黄燕生:《明代的地方志》,《史学史研究》1989年第4期,第64页。。这在明代北直隶地区所修的各部方志中尤能体现,从许多志书的序、跋、凡例中可以管窥部分纂修者的修志思想,从而判明其体例选择的影响因素。综合而言,影响明代北直隶方志编修体例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遵循《大明一统志》的修志规范

明代北直隶地区所修诸志有诸多均为当地首部县志,这类志书往往没有前志作为参考,或依《大明一统志》,仿其体例编纂,如嘉靖《藁城县志》“撰文悉仿《大明一统志》,有增而无损,凡当续者各依类纂入”②(嘉靖)《藁城县志》,《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第292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影印本,第1014页。。或在《大明一统志》的基础上有所修改,如成化《隆庆志》“于是,谨遵《大明一统志》为主,旁搜传记,博采见闻,门分汇别,诠次成编”③王熹等编:《明代方志选编·序跋凡例卷》,中国书店2016年版,第419页。。这类志书体例基本沿袭《大明一统志》,只是在个别条目上有所增损。还有一些地方在参考《大明一统志》的基础上,又参考其他书目,取其所长,重新编订志书体例,如嘉靖《霸州志》“州志谨依《大明一统志》规式尊制也,余并参考群书略加损益”④(嘉靖)《霸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六册,上海书店1963年影印本。。弘治《永平府志·凡例》“修志凡例一遵《一统志》,大要从祝氏《方舆胜览》。其事实沿革,间有小异”①(弘治)《永平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三册,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本,第27页。。

2.前朝本地方志体例的示范

嘉靖以降,有不少地区的都已撰修过方志,后人再修往往因循前志体例,有些方志由于体例详备,编排得当,后世编修者往往沿袭前修志书体例,在其基础上稍加完善,或拾遗补缺,校改讹误。有时由于上级要求,限定成书,“一些地方官员为保证本级修志的顺利进行,颁行公文,规范修志行为,申令所辖地方担负相应修志任务”②杨军仕:《明代地方官员与方志编修》,《中国地方志》2015年第3期,第41页。,造成修志时间不足,往往因循前志体例。如嘉靖《隆庆志》“旧志所有者,则存其是而剪其芜。所未有者,则开其端而着其迹。以接其绪,以达其流,四十日而稿就。其列疆域于建置之前,数山川于形胜之后。诰敕难伦于文艺,则尊之而独为一卷。仕宦必由于科贡则合之,而各注其官。叙人物而系以风俗,详财赋而议其时政”③王熹等编:《明代方志选编·序跋凡例卷》,中国书店2016年版,第420页。;或因战乱修志准备时间不足,如固安县于崇祯二年(1629)的“己巳之变”中被清军攻陷,造成“一时人物既烬,志简也付湮灭”④(崇祯)《固安县志》,《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第287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影印本,第1页。,情况紧急之下,崇祯《固安县志》的纲目就完全因循嘉靖旧志,只在第七卷艺文志中较前志多一子目“疏”。

3.志书纂修者的修志理念对志书体例产生影响

这些往往在各志的《序》《跋》《凡例》中有所体现,如嘉靖《通州志凡例》“志不立纲目则散无统纪。今特分门以提其纲,比类以疏其目庶便观阅”⑤(嘉靖)《通州志略》,《北京旧志丛刊》,中国书店2007年影印本。。虽有《大明一统志》的规制在,但是条目的先后次序也因不同编修理念而有差异,“首舆地,次宫室有以昭体国经野之制、辨方正位之法焉。次学校、次武备,有以昭稽古右文之典、务农讲武之义焉。次食货,因天道而分地利也。次秩官,简阙修而进阙良也。次人物,崇德赏行以教贤也。次艺文,博古综今以教才也。终之以杂志,通幽明之故、穷事务之变也”①(嘉靖)《霸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六册,上海书店1963年影印本。。有时编者的认识论也会在其方志编修上有所体现,如嘉靖《广平府志》“有经纬二集,有一图,三表,十二纪。经纬者,两仪之象也。一图者,太极之体也。三表者,效三才也。十二纪者,法十二时也。对待有相配之体,禅继有相生之序。……天有太极、两仪、三才、十二时,而不外乎一元之运。志有二集、一图、三表、十二纪,而不外乎一仁之通元者”②(嘉靖)《广平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五册,上海书店1963年影印本。。

4.其他地区的名志对本地方志编修产生影响

嘉靖间崔铣纂修的《彰德府志》因体例谨严、考证精要被誉为名志,万历间王守诚修纂《顺德府志》时就受到此志的影响,“以彰德志视予,读之,其事覆,其辞直,义严而不渎,体辨而不赘,蔚宗以来仅见此作,乃后渠文敏公之所纂辑,今大学士东野郭公之所叙识也。足称良史也已。遂持以授诸生张四箴、李芳荣、李芬辈取顺德事如其例”③(万历)《顺德府志》,《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32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影印本,第1页。。

5.北直隶方志的体例还受到一种特殊因素的影响,即紧邻帝都的特殊地位

各地地情不同会对方志体例产生影响,北直隶的地情因素对方志体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门目的设立上。由于北直隶属畿辅之地,受到京师的政治影响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方志的门目选择也会有所保留与侧重。如万历《顺天府志》“夫志各有体,彼以志京师者志京兆,非其量矣。且宫府故实亡论,严闷如温室树者,非所宜谭。即上林禽兽,薄长安盗贼。数非其啬夫与□主者,谁能晰之?……惟是举吾所辖者若山川、井邑、户口、土田、人物、食货、建置、兴除,暨于城郭、沟涂、邮传、甲兵、民风、吏治、咸笔之书,胪列昈分,以备考镜,则其所可为者也”①王熹等编:《明代方志选编·序跋凡例卷》,中国书店2016年版,第129页。,即表达出纂修者只能撰述些山川、城郭、民风之类而对宫府之事不能涉足的无奈;弘治《重修保定志》“保定地界畿南,首善之地,王化所先,非穷陬僻壤可比,凡山川、土疆、职供、贯例、人文、风俗、城郭、户口,犹胜他州,咸所当纪也”②(弘治)《重修保定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四册,上海书店1963年影印本。,弘治《永平府志》“本郡京师北门,其兵制之详,防御之谨,可以捍外卫内,有益于民兵者,皆附益之,不忘危也”③(弘治)《永平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三册,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本,第29页。,则分别从保定、永平二府的地理位置出发,强调各自同京师的联系,继而解释了各志条目编排的考虑。

此外,由于北直隶在地理上承担有拱卫京师的任务,各地的军事因素往往为方志纂修者所重,这在多部方志中有所体现,如嘉靖《真定府志·凡例》“《周官》舆地必有图,以知险阻。故疆域、形胜及村庄、城池广轮之数备列于图,而括其要于后者,便经略也。历代郡县,离合不常,封建官师仕籍,繁杂难纪,故皆为表。表者,明也。法《史记》也。兵防以卫民,凡卫伍、屯田、马政、关寨、城池、民兵,皆详书之。以真定固用武之地也”④(嘉靖)《真定府志》,《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第291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影印本,第426页。;“武备所以卫民,兹于营伍、屯田、武勋必书之详者,以丰润乃用武之地,足兵足食,尤为今日之急务也”⑤(隆庆)《丰润县志》,《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第288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影印本,第128页。。由于军事地位险要,这些地方的方志体例在门目上对军事往往较其他县志为详。

综上所述,有明一代方志编修获得了很大发展,不仅数量、种类大增,其编纂体例也更加完备多样。北直隶地区的方志编修比较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点,在体例上继承了宋元方志纂修的相关经验,又有所发展。综合朝廷所颁布的《修志凡例》《大明一统志》的示例、各地地情以及修纂者的编纂思想灵活处理方志体例,使其记载能够更为全面、具体地反映当地自然、社会、人文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保存了丰富而系统的历史资料,有很大的史料价值。且这些方志很多都在序、跋、凡例中阐述了方志的编纂思想,对这些内容加以研究,对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明代方志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体例修志志书
经我校教师为主体的修志团队六年努力“上海共青团志”项目成果顺利出版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河东区地方志第二轮编修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
2013年河北区二轮修志工作扎实推进实现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