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诊断鼻咽癌局部侵犯的价值探讨
2018-07-09钱秋平
钱秋平
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 泰州225500
在中国,鼻咽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以放射疗法为主,所以明确地掌握肿瘤的侵犯部位及程度,更加精确地勾画靶区,非常重要。鼻咽癌的发病部位结构复杂并且有诸多的邻近部位,与颅腔相通,使用X线和造影技术仅可以显示表浅结构和骨质变化,无法明确诊断,而CT和MRI影像检查可以显示原发病变部位及局部侵犯情况[1-2]。为了进一步探讨CT和MRI在鼻咽癌局部侵犯中的诊断效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60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鼻咽癌;②治疗前进行了CT和MRI检查。排除标准:①有心、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②有脑出血病史;③安装心脏起搏器;④妊娠期妇女;⑤有MRI检查禁忌证。60例患者中,男45例,女15例;年龄为13~78岁,平均为(45.2±6.5)岁。
1.2 检查方法
1.2.1 CT检查 采用GE 64排螺旋CT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患者取仰卧位,自头顶开始扫描,直至锁骨,扫描线与听眦线平行。相关参数:层距为5 mm,层厚为5 mm,螺距为1 mm;增强扫描使用碘海醇50 ml,速率为3 ml/s,造影剂注射时间与扫描时间的间隔≤45 s。
1.2.2 MRI检查 采用西门子1.5 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MRI检查。扫描上界为鞍上池,扫描下界为第2颈椎下缘。矢状面、横断面和冠状面进行加强扫描,层距为1 mm,层厚为5 mm,反转角度为90°;使用序列:自旋回波(spin echo,SE)、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FES)、短时间反转恢复(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STIR)、弥散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序列,T2冠状位加权成像,SE序列上加权成像T1、T2矢状位,部分患者行轴位扫描,选择256×256矩阵,层距为1 mm,层厚为5 mm。
1.3 评价指标
比较CT与MRI检查对鼻咽癌患者局部侵犯情况的检出率及对鼻咽癌T分期的判断情况。
鼻咽癌侵犯部位CT诊断依据:鼻咽周围无正常肌间隙,咽旁间隙狭窄甚至消失,或者被肿块占据;周围组织被肿块占据,无正常结构,增强扫描显示异常强化;可见鼻窦、颅底骨质被破坏[3]。MRI诊断依据:肿瘤在邻近组织及间隙蔓延,区域内无正常结构,信号提示异常,加强扫描后显示鼻咽腔肿瘤强化;软组织取代了颅底骨质皮质低信号带,颅底孔道扩大,软组织形成,颅底骨中黄骨髓被肿瘤取代,呈现信号改变;可见非对称海绵窦扩大,受累海绵窦可见弥散性或者局限性增厚,且异常强化,判定为鼻咽癌侵犯部位。所有患者的CT和MRI影像资料均由1名高年资影像学诊断医师与1名肿瘤专家采用双盲法阅片诊断,若诊断结果不一致,则增加1名影像诊断主任进行集体讨论并明确诊断。
根据鼻咽癌’92分期修订标准[4],判断60例鼻咽癌患者的T分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侵犯鼻咽部位的检出率比较
MRI检查对侵犯口咽、咽旁间隙、海绵窦的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T与MRI检查对侵犯翼腭窝、颞下窝、头长肌、副鼻窦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图1为46岁男性鼻咽癌患者鼻咽双侧壁及后壁受侵犯的CT与MRI影像图片。
2.2 侵犯颅底部位的检出率比较
CT与MRI检查对侵犯蝶骨大翼、破裂孔、卵圆孔、斜坡部位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图2为42岁男性鼻咽癌患者颅底骨质受侵犯的CT与MRI影像图片。
表1 CT与MRI对鼻咽癌侵犯鼻咽部位的检出情况比较
图1 46岁男性鼻咽癌患者鼻咽双侧壁及后壁受侵犯的CT与MRI影像图片
表2 CT与MRI对鼻咽癌侵犯颅底部位的检查情况比较[ n(%)]
图2 42岁男性鼻咽癌患者颅底骨质受侵犯的CT与MRI影像图片
2.3 鼻咽癌 T分期判断结果比较
CT与MRI检查对60例鼻咽癌患者T分期的判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61,P>0.05)。(表3)
表3 鼻咽癌CT与MRI诊断 T分期情况[ n(%)]
3 讨论
鼻咽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肿瘤,头颈部位为高发部位,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鼻塞、头痛、涕中带血、复视、听力下降、耳闷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鼻咽癌易发生浸润性生长,侵犯其他组织,特别是颅底部位,涉及的结构较多且十分复杂[5]。在鼻咽癌患者的治疗中,缺血性半暗带组织可能通过治疗恢复血流,所以有效地辨别缺血性半暗带组织对提高鼻咽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6]。由于鼻咽癌对放射治疗有中度敏感性,因此放射治疗是鼻咽癌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但是采用传统的造影技术和X线检查等无法准确地判断鼻咽癌的侵犯部位及程度,而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CT与MRI检查可以更加准确地显示病变部位的肿瘤侵犯情况[7],成为鼻咽癌患者的重要检查方法。
临床研究显示,在鼻咽癌局部侵犯情况的判断中CT与MRI检查有着各自的优势[8-9];也有研究显示,MRI检查对侵犯鼻咽、颅底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10]。本研究显示,MRI检查对侵犯口咽、咽旁间隙、海绵窦的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这与其他相关报道具有相似性[11-12]。同时,本研究也显示CT与MRI检查对鼻咽癌T分期的判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两种检查均可用于鼻咽癌分期情况的判断。
对两种检查方法的优势进行分析:CT检查的优势主要是对组织密度有较强的分辨能力,影像图片中不会出现组织重叠,可清晰地显示鼻咽部软组织的侵犯情况,医师可根据影像图片准确地判断肿瘤的位置及大小等,同时可显示鼻腔、上颌窦、颈动脉鞘区、颅内海绵窦、咽喉淋巴结等鼻咽腔外的被侵犯部位是否发生转移;但是CT检查无法准确地判断轻微的病变情况,并且CT检查不能辨别肿瘤积液,无法对副鼻窦的侵犯情况作出判断,因此可能导致误诊[13]。MRI的优势在于对软组织分辨力好,可多方位显示病灶的位置,包括血管、脑室、脑回、灰质及头颅各层次等;并且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界限,为放射治疗照射范围的确定提供重要的依据,并且可以明显提高鼻咽癌的诊断率。当前医学界普遍认为,MRI是鼻咽癌患者最有效的检查方法,可显示腔隙等微小部位的侵犯情况,有利于判断脑损伤的程度[14-15]。
综上所述,在对鼻咽癌患者局部侵犯及T分期的判断中,CT与MRI检查均有效,但MRI的总检出率更高,临床上可根据二者的诊断结果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1]陈萍.鼻咽癌的CT与MRI诊断效果对比分析[J].河北医学,2012,18(9):1249-1251.
[2]万玲,梁碧玲,吴卓,等.基于MRI鼻咽癌咀嚼肌间隙侵犯的预后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8):66-69.
[3]Abdel Khalek Abdel Razek A,King A.MRI and CT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AJR Am J Roentgenol,2012,198(1):11-18.
[4]中国鼻咽癌临床分期工作委员会.鼻咽癌’92分期修订工作报告[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9,18(1):2-6.
[5]林蒙,余小多,罗德红,等.MRI与CT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分期系统比较[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44(10):1036-1040.
[6]周路,刘杰明.MRI联合CT诊断鼻咽癌颅底转移[J].现代肿瘤医学,2016,24(12):1979-1982.
[7]陈露斯,胡学锋,石锦平,等.MRI/CT融合与增强CT对鼻咽癌靶区勾画的比较[J].实用癌症杂志,2010,25(2):172-174.
[8]丁忠祥,张福兴.CT、MRI及PET/CT在鼻咽癌第七版UICC分期中的价值[J].中国癌症杂志,2011,12(12):906-912.
[9]朱海生,严浩林,阙丽琳,等.鼻咽癌侵犯颅底骨SPECT/CT与CT检测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7,24(2):108-112.
[10]罗凤荣,李雁平,卢功源,等.MRI和CT平扫/增强对鼻咽癌诊断价值的比较[J].广西医学,2010,32(3):274-277.
[11]曾卓辉,林岗,梁德贤.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及放疗后局部复发的CT特点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3):14-17.
[12]马沂,姜学钧.CT和MRI在鼻咽癌诊断和临床分期的比较[J].解剖科学进展,2011,17(6):528-531.
[13]王进东,孙静涛,戴秀华,等.PET/CT和MRI在鼻咽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12):1845-1846.
[14]杨红茹,向莉,秦朝军,等.CT、MRI和PET-CT对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检测差异的初步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14):1794-1797.
[15]Zhang SX,Han PH,Zhang GQ,et al.Comparison of SPECT/CT,MRI and CT in diagnosis of skull base bone invasion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Biomed Mater Eng,2014,24(1):1117-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