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武侯祠联
2018-07-09汪太理
汪太理
武侯祠
近世每当治乱兴衰之际,成都武侯祠的一副对联总是被反复提起。因为这副对联既是论史的名言,也是治政的格言: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不少政治家对此联的深刻意蕴特别珍视。1958年3月,毛泽东游览武侯祠时,在这副对联前凝视良久,反复吟朗,点头称赞,给予很高评价。直到晚年他还提议四川的负责同志,要好好研读此联。
不仅文人雅士,还有很多官员都能背诵这副对联,理解此联的含义:诸葛亮治蜀成功,原因在于克敌服众,善于“攻心”,譬如七擒七纵孟获,最终使其归顺;称赞他长于“审势”,采取“峻刑重法”治蜀,则是他认真分析总结了刘璋法纪弛废致败的教训之后作出的正确决策。这副对联提醒后人治国理政要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以期于成。
而这副对联背后的故事,则知者不多。
对联是清末赵蕃撰写的。赵是光绪元年举人,曾任川南道按察使、四川代理盐茶道使等职。
在他任四川代理盐茶道使时,成都附近的石板滩爆发了廖九妹领导的义和团起义。惊惶之际,清廷派岑春煊担任四川总督。岑到任后,立即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手段,派重兵围剿农民起义军,屠杀了深得民心的廖九妹及其部众,四川人民切齿痛恨。
赵蕃曾当过岑春煊的启蒙老师。此番岑在四川剿灭农民军后,他深虑岑祸将不远,想婉言提醒。但岑为四川总督,赵此时是岑的下属,不能批评上司,亦不便当面规谏。他别出心裁:以楹联讽谏,希冀岑春煊能领悟其良苦用心。联扁悬挂武侯祠后,借春游之机,赵请岑到武候祠赴宴。岑看到对联,心有不怿,却沉吟未语,但不久就把赵的职务解除了。
治蜀有功的岑春煊在光绪二十九年(1909)被慈禧太后任为两广总督。他治广沿用治川法,结果引起人民不满,也惹恼了清廷贵戚,治了他一个暗通新派之罪,削职为民。由此,他才悟出老师以楹联规劝自己的深意,反思不知“审势”的严重后果。晚年,他不敢忘老师教诲,遵历史大势而动。辛亥革命后,他与孙中山合作,讨伐袁世凯,拥护共和。这样,于历史,有了一个好的交代;于自己,避免了陪葬清廷的下场。
观近世历史可知,但凡有作为有建树的政治家,有担戴有抱负的官员,没有不善于“攻心”,不长于“审势”的。不能使民心悦诚服,凭谁而治?不会审时度势,宽严何据?
诸葛亮挥泪斩爱将马谡,将李平这个顾命大臣削职为民,流放梓潼,对谏马谡且补救有功的王平则提拔为讨冠将军,封亭侯,体现了他“尽忠益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的执法观念,他深知须矫东汉末年以来益州法制松驰政治昏庸、政荒吏怠之弊。诸葛亮治蜀之严,严得有理、有效。上文说的岑春煊治川治两广也严,但严得失情,严得无效。严者虽同,成效则反,其因在诸葛亮“刑法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也”,而岑仅怀不负朝廷之命而罔顾社情民心之状也。
同样在三国时期,一代枭雄曹操治军治吏之严是著名的,但在求才用才上以宽得众,大获历代赞誉。他的“求贤令”代表了他宽以待才的基本态度:“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如果一定要所谓廉士方可使用,那么齐桓公怎能称霸当世,现在天下难道没有穿粗衣而有真才实学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受“盗嫂受金”污名的人吗?曹操并非不知道人的道德操守的重要性,何以有此“过激言论”?其原因在于他要反假道学对人才求全责备,对有瑕疵的人才一味扼杀的陈腐观念,彰显他不拘一格用人的决心。尤其是他待陈琳的例子一直传为历史佳话。陈琳曾为袁绍撰写过讨曹的檄文,其语言之刻毒、文气之犀利,可谓淋漓酣畅。他把曹操祖宗三代都骂遍了。官渡之战后,陈琳被曹活捉,曹不仅未以加害,反而因爱其才而加以重用。曹操深知,战争的竞争先是人才的竞争,他度准了此“势”,成就了他“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庞大人才群体。
“攻心”也如是。凡事若不“攻心”,则难以收心,难以放心,难以安心。若昧于“势”,则宽严皆误。然“势”为何物?得以把握和审度?简言之,“势”,一是社会进程的形势,二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三是民心向背之情势,四是世界处理同类问题的通势。倘昧于“势”,任性弄权,刚愎自守,过犹不及,都可致宽严皆误的后果。
所以说武侯祠的“宽严”联是永远的,值得我们常常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