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思想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借鉴
2018-07-08邱万安
内容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的一项常规而又艰巨的工作,需要借鉴优秀传统文化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老子的思想中包含着众多德育思想,可以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某些借鉴,如: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教职员工身教示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小处开展德育工作。
关键词:老子 德育 借鉴
党的十九大对公民的道德素质和大学生的重要地位、健康成长予以了高度关切。报告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进而“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过程中,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这些表述,反映了精神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机构成与重要动力。与此同时,报告还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作为青年主体的大学生,更是党和民族极其珍贵的人才资源,他们被党和人民委以重任、寄予厚望,其道德品质和精神素养,在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中占居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将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为此,党和国家一直把切实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视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指导高校不断提高和完善大学生德育工作。高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庞大复杂且持续长久的工程,需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更需要德育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有价值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集中体现于《道德经》一书的老子思想,其精华部分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状况和大学生的实际,可以选择性地借鉴到高校德育工作中来。
一.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宝库中的一块塊宝,也是老子思想中的核心。老子主张管理者要有爱民之心,爱民者,民恒爱之,“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而且,管理者要相信民众是有智慧有力量的,是自己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没有谁去发号施令,自然界中的甘露自己就能均匀地分布;“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大业成功之际,民众都说“我本来就是如此”。老子纯朴的民本思想,带给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借鉴就是:一要明确德育工作的主体是谁,二要相信大学生,积极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个体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遵循“知、情、意、信、行”的演变过程,在每个阶段中,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受教育者自己。“最好的学习是自主学习,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高校应该重新认知道德领域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把大学生放在道德教育互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大学生,为了一切大学生,为了大学生的一切”,坚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改善主要依靠大学生自己。在此基础之上,激发大学生自我内在的高尚思想道德需要,使大学生在内心深处真切认识到主流价值观的必要性和实用性,他们才会去热烈地接受来自学校管理部门和老师们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关注与重视程度,培养他们注重自我修养的兴趣和自觉意识,激发大学生对自我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动机,让这些因素内化于心,成为大学生一种持久性的生存习惯。为此,学校管理部门和老师们应该在各种活动中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常规的系部管理、班级管理、课堂管理,老师是指导者和欣赏者,不可越俎代疱,而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鼓励学生组织或参加常规性社团活动、临时性活动,让大学生们在活动的组织与调整过程中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针对社会上的道德热点问题,应引导学生进行集体性讨论,让各种思想碰撞出火花,让大学生在争论中明辨是非、把正方向。
二.以教职员工为榜样,重视身教示范
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中,先哲们历来主张“言行合一”,强调“践行”,以达到上行下效之结果。老子把此种思想发挥到极致,反对说空话,力主管理者身体力行,即“正人先正己”。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开篇呼吁:“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管理者能够做到清心寡欲、见素抱朴,那么,天下人也就不会争名逐利、好大喜功,世上将“盗贼无有”;他严厉抨击只说不做的现象,“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管理者说得天花烂醉,意欲教化民众,但效果皆无,还不如采取适中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管理者把自己管理好,用自己的行为做世人的表率,如此,才能产生“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效果。管理者有“美行”,则可以“加人”。老子的这一思想在今天启示高校,无论是从事行政管理的干部也好,还是执教于一线的教师也好,还是默默提供服务的后勤人员也好,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是一本道德教材,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某种影响。国家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内在包含了学校所有员工都要向学生以身示范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引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能为人师表,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相对于大学生而言,高校里的教职员工都是思想道德的施教者,他们的道德人格对引导大学生树立并强化正确价值取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教师,更是要随时随地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道德方面为学生树立起一面面旗帜。
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强化感染教育
“无为”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强调在管理方面不要刻意做为,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在第二章,老子总结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优秀的管理者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那么,靠什么管理?靠的是人格,放大一点,就是环境。有了良好的环境,置身于其中的任何人都能受到渲染,思想道德就有了生长点。老子主张,“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诚实的人,我相信他,不诚实的人,我也相信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诚实。结合今天的德育理论,老子那里的施教者就是和谐健康积极的环境。这种思想带给我们的启发就是:高校注重对学生的感染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以文化人。“文化的基本功能是从深层次制约和支配个体行为和社会活动的内在的机理和文化图示”。以文化人,具有润物无声的功效,强调用文化教化个体或群体,规范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社会文化层面下的一个亚文化,校园文化是同政治、哲学、文学、社会、家庭紧密联结在一起的,是一所学校精神与风格的集中表现,是依托于高校各种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积淀形成的富有学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群体意识、精神信念、审美情趣的总和,在凝聚师生人心、陶冶情操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涵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媒体文化,高校应该着手从五这个方面建设校园文化。
四.从小处着眼,培植道德生长点
老子认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即天下的难事都开始于容易的事情,天下的大事都开始于一些小事。况且,发现性质负向的苗头,要及时解决,甚或提前预防,“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思想道德建设也是如此,需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因为“德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每一个小事都是道德生长点。大学阶段是青年学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思想容易起伏波动,因为易于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这些因素,很多就是所谓的“小事”,但在他们眼中,即是“天大的事”。基于此点,高校既要解决大学生们的思想认识问题,也要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既要关注群体思想动态,也要关注个别学生的言行变化;既要解决学业上的困难,也要解决生活乃至家庭中的困难——这才是把党和国家的关怀与温暖送到了大学生心中。
總之,老子思想博大精深,有脱离于当今时代的某些内容,也有吻合当今时代特征的某些内容。高校德育工作者完全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运用其中的合理思想去化解德育工作中的某些难题,提高德育工作的艺术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松辉.国学大讲堂“老子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1-312.
[2]崔玉祥.新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J].黑龙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作者介绍:邱万安,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政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