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目标
2018-07-08谈哲鸥
内容摘要:《潼关怀古》是元代张养浩的著名怀古曲,适合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法讲授,而体验和感悟目标是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一般来说,语文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目标分为四部分:发现“人”、体验“情”、感受“美”和领悟“理”。
关键词:古诗词 教学体验 感悟目标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而真切的感悟。本文从四大板块叙述了《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体验和教学目标,将小令中的“人”、“情”、“美”、“理”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
一.发现文本的人文情怀
在人文作品中教導学生发现“人”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在读《水调歌头》时,我们感受到的就是“人”这一存在的“人生际遇”,还会感受到人的最复杂、矛盾的深层心理结构和人性与终极关怀等深广的意义。
(一)兴衰百姓苦
清代刘体仁认为“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起”,曲亦然。唯此小令结语,如众流归海,刺尽意不尽。小令后四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是全曲的开拓和深化,也是让这首曲千古传唱的重要原因。在这里,张养浩指出历代王朝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只有灾祸和苦难。作者从各个王朝的更替中揭示了封建统治给人民带来的深痛的苦难。除此之外,这首小令中人“人”还包括作者对百姓流离失所的反思,作者认为,这是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造成的,是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带来的,这是一种思想上的进步。
(二)学会感悟人文情怀
在教学中,为了让同学能够深层地感受百姓的苦难,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小令的理解,装扮成作者张养浩和路上流离失所的百姓进行情景表演,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这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百姓悲苦生活和面对战争时百姓无奈和愤恨。除此之外,学生在角色扮演还中锻炼了创造力,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爱上这门科目。
二.体悟文本的伤感情绪
语文教材,尤其是文学作品一般是通过各种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可以说能不能理解文章的情是读不读得懂这篇文章的关键所在。情是文章感动读者的根本原因。即使是一般的议论文,教师也应该教会学生体悟其中的情。杜甫诗中的情往往令人感动,在《春望》中,杜甫面对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
(一)怀古叹息,百姓流亡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蕴含了两种“情”,一种是作者看到眺望旧故古都长安,发现繁华不在,只剩衰败的景象,内心伤感,异常悲凉。这种感情是面对繁荣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感叹,是自然而然产生的。第二种是对百姓的同情,百姓在整个历史上都是弱势的存在,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力,在他们看来,谁当君主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谁能够让他们过上平安的生活。但可悲的是,不管王朝或兴或衰,百姓都会因为各种原因遭受苦难。所以作者才会为这些无辜的百姓感到悲伤和同情。
(二)学会体悟忧伤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作者的感情可能会有理解困难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在教学《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情境法,利用音乐、照片、语言等手段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内容,使学生仿佛身至其中。
在正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运营音乐、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无奈。教师还可以教导学生代入作者张养浩的角色,想象在面对那些流离失所的灾民时,作者可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运用多种方式的情境启发法,最终目的还是加深学生对《潼关怀古》的思想感情整体理解和把握。
三.感受文本的修辞艺术美
教材中的所有作品,都包含着对美的创造,文学艺术类作品创造艺术美,科普文章创造科学美、说理文创造理论美。生活中平常的事物经过诗人的加工,在文学作品中就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美。因此对于培养学生体验美能力刻不容缓。《破阵子》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作者以梦为引,勾起对报效国家的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这是一种美,让读者有阅读的冲动。
(一)作品中的修辞手法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描绘了作者在途径通关时的所见所感。普通的山水在张养浩眼中就是一副动态的图画,在这短短的四句中,作者就用了三种修辞手法:“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拟人手法,使山水充满了气势,将山的雄伟和水的奔腾之势勾画出来;而“峰峦如聚”更是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一个“聚”字将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耸立之状呈现在读者眼前;“山河表里潼关路”则是用了合叙的写法,合叙在古文中是一种很常见的手法,意为同一时间表述两件或更多事件。张养浩用7个字表述了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山的景象,简洁明了还有一种美感。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作者眺望旧都长安,发现繁华不在,是剩下衰败景象。这一句中作者没有描写曾经繁荣的景象也没有具体描绘繁华不在之后的衰败景象,所有的一切张养浩只用一句话概括“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几千年的变迁,所有的一切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这其中透露出来的历史的沧桑感让作者感伤也让读者感伤。
(二)风格豪迈,意境深远
作者在创作这首元曲小令时所处的位置为潼关城,通过眼前所见之景抒发自己心中对百姓的同情和关怀,以及对国家统治者腐朽的不满。纵观全曲,从首句到结尾句,让人诵读起来很有韵律感,心中仿佛存在一股浩然之气,让人振奋向前,引为警惕。首句[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描绘出壮阔的景色,整句气势宏伟;中间借景抒情句“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悲伤感慨,以及对改朝换代时百姓所受疾苦的同情和关怀;结尾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通过议论手法,直抒胸臆,放佛在为了受苦的百姓感叹呐喊。
(三)学会体悟审美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合作探究法。感受“美”这一部分学生可能比较难理解,学生小组讨论就可以把所有人的想法集中起来,对《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美的一部分的理解有帮助,特别是前三句需要重点讨论。在学生讨论完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自己组的观点,在所有小组讲述完毕之后再由教師做总结,深化学生讲述的内容,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这首小令的“美”。
四.领悟文本的人生哲理
语文教材中论说文以“说理”为目的,艺术文也蕴含着哲理。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理”的体验,这不仅仅是对文章主旨的一种升华还是对学生识“理”的一种引导。在中学古诗文中,能让学生们感悟理的诗词有很多。如《题西林壁》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启示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观书有感》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则是告诉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争做一汪活水
(一)百姓在历史中的悲苦遭遇
在张养浩看来,秦汉时期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百姓的血和汗,民之苦不可言说。但当辉煌过去,随之而来的就是朝代的变化,时代的更替,当曾经的繁荣不在只剩衰败黄土之时,百姓也随着国破而家亡,流离失所,苦不堪言。面对这样的情形,作者有感而发,表达朝代兴衰本是轮回,再兴旺的王朝也有衰落成黄土的一天,从而表明自己对封建王朝的痛恨思想,这也是表达作者同情百姓的一种情思.愤慨封建兴衰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张养浩写下《山坡羊·潼关怀古》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历史的沧桑感,更重要的是为百姓抒发他们的苦和怨。
(二)学会体悟人生哲理
在教学中,学生对于“理”的理解可能有所困难,因此这一部分采用提问法是很好的选择。教师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逐层理解此首小令的理的部分,由浅入深。由于学生没有战争时百姓流离失所的那种感受,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找一些战争后人们遭受苦难的照片,配以相应的文字和音乐,让学生能够更易理解《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想要表达的理的一部分。
甚至,在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想象,如果张养浩穿越到了21世纪,那么他又会说些什么,想写什么。这与之前体悟“情”中,让学生代入作者张养浩的角色,想象在面对那些流离失所的灾民时的所说所想做对比。
我国是诗的国度,很多优美的诗篇为人们所传诵,有些甚至被采用为初中语文教学篇目,那么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们有义务将这些华美的诗篇传承下去。本文所述的方法不仅适用《潼关怀古》,还适用于其他的诗篇。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是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学会的基本技能,而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作者介绍:谈哲鸥,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