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京津冀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

2018-07-08崔敏

商情 2018年25期
关键词:支柱产业发展方向

崔敏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新时期发展的一大重要战略部署,自2014年该战略被提出后,各地纷纷响应该号召,并且其迅猛发展迫切地需要京津冀三地尽快完成产业的升級转移和互补对接。在简要分析京津冀三地支柱产业占比变化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京津冀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以促进产业升级转移,更好地完成对京津冀经济圈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 支柱产业 发展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其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发展,通过协同来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推进产业升级转移,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由于三省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总体功能定位不同,所以各地的支柱产业结构布局也各不相同。

产业增加值与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称为产业占比,通常将该比重高于百分之五的产业看作是该地区的支柱产业。通过研究京津冀各地的支柱产业占比及其变化,剖析出近十年间三地的支柱产业结构布局,根据各省实际发展状况以及在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提出适合各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这对解决京津冀三地发展不协调,产业布局缺乏统筹,生态环保问题突出等难题,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北京市支柱产业的产业占比变化

05年至16年间北京市产业占比在0.05以上的主要有石油化工、交通运输。通信设备、建筑业、批发零售、电气热力这六个产业。并且05年至16年间北京市的支柱产业以服务业为主,而农业产业的产业占比非常低。但是由于最近几年北京市的雾霾等环境问题持续恶化,所以支柱产业的选择应建立在环境友好型的基础之上。所以在这几个支柱产业中,电气热力生产产业和石油化工等能耗较高的重工业虽然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但与北京的产业规划方向不一致,不应作为北京的支柱产业。而建筑业作为北京市的支柱产业,它能扩大产业规模并提供大量劳动岗位,这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北京在协同中的功能。“科技创新中心”是在15年的《纲要规划》中对北京的新定位,通信设备、交通运输业等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符合这一定位。

二、天津市支柱产业的产业占比变化

天津市在支柱产业的选择上与北京市有较大的重叠部分。工业和服务业产业在天津市占据同样的地位,与北京市雷同,农业产业在天津市的产业占比最低。由于天津市东临渤海,资源丰富,这样的地理优势有利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发展并进而带动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金属冶炼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起到了很好的产业关联效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制造业符合天津建设现代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而且截止到16年,食品制造业产业占比己经达到了0.15,超过了石油开采等重要产业,可见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

三、河北省支柱产业的产业占比变化

河北省不同于北京和天津两市,它的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服务业产业占比相对较小。值得注意的是,农业产业也占据一席之地,农业产业占比超过了0.01,说明了河北省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金属冶炼和石油化工产业作为河北省的老牌产业,产业占比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最近几年有下降的趋势,是因为京津冀区域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战略性调整,对钢铁石油等产能过剩和高污染产业实行了大规模的减产改革,但仍保持着产业的传统优势,仍然是河北省的支柱产业。河北的服务业如食品制造、批发零售产业占比比较低但发展都比较平稳;为承接北京和天津现代高端制造业的转移,近几年间河北省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设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有助于河北省的产业升级转移。

四、京津冀地区支柱产业正确的发展方向

在过去十年间,京津冀三地都各自有其特色产业和薄弱产业,并且都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以适应发展趋势,总体来看,京津冀各省市、各城市之间在支柱产业的选择和发展方面,基本上完成了产业的分工。但可以发现,主导产业的选择,各城市间仍有很大的重叠,特别是北京和天津之间,天津和河北八市制造业发展的互补优势不强,没有形成具有层次结构的产业集聚和明确合理的分工体系,发展不平衡,并且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的关系,致使生态环境问题也不断恶化。

所以,要解决综上问题,首先要明确京津冀协同的总体定位和各个地区的功能定位,进而进行正确的产业布局。

北京市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发展主要以高新技术为主,尤其是通讯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发展,进而打造高端的服务产业,同时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要兼顾水利环境业和林业的发展。天津市虽然有着悠久的工业基础和港口优势,并且具有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所以工业产业在该市的发展中应该占主导地位,比如石油、化工、冶金等重化工业,但是同时也要发展高效、低耗、低碳的制造服务业以及通信设备等这类的高新技术型产业,以此来完成与北京的产业互补对接。北京和天津的制造业近几年己有向资本或技术投入型产业偏移的倾向,在现代高科技制造业上显现出了优势。河北省的产业仍然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点,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还没有在河北的主导产业中出现,仍然是在传统的矿物加工工业,能源生产行业主导,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所以基于河北省的发展现状,其产业发展依然以传统老牌产业为主,比如能源材料采选业以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化工业,但是要以低能低耗为目标;同时河北省要发挥它的协同功能,兼顾京津的非核心产业。

总之,要实现支柱产业在北京、天津、河北区域协调发展,就要利用北京市的核心的和最有活力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充分发挥其振辐射作用和极化作用,将非首都核心功能的服务和一般制造业向天津和河北转移,以推动科技和人力资本向天津、河北的扩散,促进产业升级转移,解决生态问题,实现北京天津河北经济圈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市2005年一2016年统计年鉴[Z].2005-2016.

[2]天津市2005年一2016年统计年鉴[Z].2005-2016.

[3]河北省2005年一2016年统计年鉴[Z].2005-2016.

[4]朱晓青,寇静.京津冀协同发展探析[J].新视野,2015.

猜你喜欢

支柱产业发展方向
太和县县域经济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
浅析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代营粮食蔬菜种植业的条件分析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分析医药市场营销的策略与发展方向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四川支柱产业与重庆的对比分析
广垦畜牧转型升级中的障碍与化解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