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垦畜牧转型升级中的障碍与化解
2015-08-06曾征民
曾征民
摘 要:由广垦集团控股的广东广垦畜牧有限公司(广垦畜牧)致力于将畜牧业打造成广东垦区的支柱性产业,在其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着如产权制度不完善、人力资源支撑力不够等多种障碍,据此,广垦畜牧只有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才能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畜牧业;支柱产业;广垦畜牧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3-0052-05
一、前言
成立于2011年1月的广东广垦畜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垦畜牧)是一家由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广垦集团)控股、以养殖业(主要是养猪业)为主的专业化产业集团,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现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养猪产业链条,旗下有广东省湛江农垦畜牧有限公司、茂名农垦畜牧有限公司、阳江广垦畜牧有限公司、惠来广垦畜牧发展有限公司、陆丰市广垦畜牧有限公司、广东广垦恒之康食品有限公司、广垦生猪销售有限公司和东莞市广垦农产品有限公司等8家二级公司,下辖有1个中美合资的核心群即沃而多原种猪场和1个广垦新丹系原种猪场、2个祖代原种猪场、3个父母代种猪扩繁场,以及1个有机肥厂、2家生猪贸易公司、2个生猪出口注册场和20个标准化商品猪养殖生产基地,此外,广垦种猪育种有限公司、广垦饲料有限公司、生态生猪养殖和屠宰加工公司等大型专业化公司正在筹建中。畜牧养殖是广东农垦的传统优势产业,2014年广垦畜牧实现营业收入12亿元,预计2015年营业收入将超20亿元,日益成为广垦集团的支柱性产业。
在农产品市场尤其是畜产品市场不断波动的背景下,农牧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对广垦畜牧这样有着国企背景和一定规模的企业集团而言,在未来发展中既面临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宏观机遇[1],也有一般农业企业必须面对的困境与障碍,本文期望结合广垦集团对广垦畜牧产业发展目标要求,重点对广垦畜牧转型升级中的障碍进行解析,探讨广垦畜牧进一步改革的方向,以实现广垦畜牧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二、广垦畜牧转型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障碍
畜牧产业作为广垦集团的优势产业,其发展逻辑已渐趋清晰:以“集团化、产业化、股份化、国际化”为方向,以提高垦区畜牧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加快养殖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成功上市为重点,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为主线,加快垦区相关资源整合、配置以及相关资产、企业的重组,理顺产业集团、二级集团公司、农场之间的关系,强化产业集团对垦区畜牧产业的经营和管理功能,努力将垦区畜牧产业打造成为具有相当规模、拥有核心竞争力、经济效益良好的支柱产业。遵循这一发展逻辑,广垦畜牧确定了2020年的发展目标:年生猪产销量500万头、饲料100万吨、有机肥12万吨、屠宰加工生猪50万头、肉牛出栏3万头,实现营业收入超100亿元。
将畜牧养殖打造成广东农垦的支柱产业,由优势产业向支柱产业的转变是广垦集团对广垦畜牧的要求,也是广垦畜牧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尽管广垦畜牧有着许多优势条件,但仍面临着不少障碍。
(一)团队成员的思想观念、经营理念尚不能很好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
畜牧产业特别是养猪业在垦区的发展历史很长,从早期农场设立畜牧公司(畜牧队)、投资建设小型猪场到后来的万头猪场面世,基本上是农场各自为政,即使是到了各二级集团公司设立畜牧公司来统领区域畜牧产业的发展时期,整个广东农垦的畜牧产业仍然处于发展规划缺失、资源配置低效、内控能力不足的状态。垦区畜牧产业整合开篇布局伊始,既成的利益格局被打破,产业内从业人员心态各异,部分人员对产业整合消极观望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对集团化经营缺乏信心,屡屡传递负能量。2014年初开始的第二次整合,推进的难度更大,反映出系统内从业人员做大产业的心理准备不足:有的员工盲目自满,改革浅尝辄止,认为产业整合已大功告成,没必要再兴师动众了;有的员工则流露出畏难情绪,不愿或不敢触及更深层次的改革,尤其是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瞻前顾后,迁就照顾,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
(二)产权关系尚未彻底理清
广东农垦畜牧产业的发展史,决定了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在培育优势产业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广垦集团做出产业整合的战略部署后,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尊重历史、保护各投资主体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尽快理顺产权关系,实现产业集团内人、财、物的统一管理。然而,目前这一工作推进缓慢,尽管有广垦集团层面的协调,但产权改革焦点过多集中于对现有猪场资产的作价方法及统一化等具体事务的争论上,全面产权关系调整难以推进,严重影响了广垦畜牧股份制改造的进程。
(三)打造全产业链的人力资源支撑力度不够
畜牧产业虽然在垦区的存续时间不短,但相对于种植业及其相关加工产业来说,从业人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处于明显的劣势,不足以支撑畜牧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一是现有人才储备不够,人力资源存量十分有限,真正拥有畜牧产业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才太少,不少员工是半路出家,在养殖实践中摸索办法和经验;二是绩效考核及长效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现有人才积极性、创造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一些有专业理论基础、在猪场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大学生没能获得较好的发展平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三是对员工的培训没有常态化,一线技术人员、饲养员缺少接受技能培训及参与行业交流的机会,知识更新慢,对行业发展动态了解不多,日常工作保持低水平重复;四是吸引优秀人才加盟的力度不够,这些年畜牧产业人才流动较为频繁,但垦区畜牧产业囿于体制和经营机制,无法以优厚的待遇吸引行业顶尖人才充实技术、管理后续力量。
(四)畜牧产业本身抗打击力脆弱
工业化进程加快,使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带来养殖环境的不断恶化,畜牧产业近些年可以说是举步维艰,盈利空间在持续被压缩,部分畜牧企业连生存都困难重重。在此大环境下,广垦畜牧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养殖基地受疫病困扰,母猪生产性能差,全程成活率偏低,饲料报酬率偏低,商品猪的品质有待提高;市场销售网络有限,加工增值能力不强,目前年出栏生猪数量有限,缺少在生猪销售上的话语权,分割肉及肉品配送基本上是零基础;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漏洞不少,养殖成本偏高,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总的来说,广垦畜牧目前盈利能力弱,受猪价周期影响大,整个产业“造血”功能偏弱,难以实现自身的滚动发展。
(五)“重投资,轻管理”现象较为普遍
近年来,广垦畜牧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大投资建设规模化猪场的力度,迅速壮大经营规模,树立品牌形象,以增强自身在行业内的影响力。然而,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存在的隐忧:每年新上项目的数量及投资总额都很可观,但部分项目由于督导不力,进展缓慢,施工质量瑕疵频现,问责制度难以落实,强调客观原因多;新投产的猪场达产历时过长,经营者折旧压力大;接管的老旧猪场大多数维持原状,没有针对性的改进管理措施,生产成绩跟行业内标杆企业的差距越拉越大。
三、广垦畜牧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
广垦集团畜牧产业的整合有着良好的开局,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与障碍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解决。
(一)坚持以人为本,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事在人为,不解决好人的问题,广垦畜牧的全面升级难有大作为。
1.配齐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好“火车头”。一是要依据畜牧产业系统内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考核的结果,调整、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对那些群众基础差、不思进取、业绩平平的领导干部毫不手软地进行调整,给专业基础扎实、一线经营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群众认可、敢于创新的年轻干部更大更好的发展平台。二是大胆推行领导干部的聘用制,不管是系统内还是社会上的优秀人才,都可以通过合约方式予以聘任,受聘者的薪酬待遇可以一人一议,明确任期内领导干部的经营目标,完善考核机制。三是抓紧筹备成立畜牧产业集团党委,始终坚持产业集团党委对下属各单位领导班子的统一管理,使“党要管党,党管干部”的原则在广垦畜牧得以充分体现。四是加强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建设,特别是要形成相关制度保证党委(党支部)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会质量,领导干部带头重视联系工作实际扎实开展理论学习、打造学习型团队,提高决策水平和执行力。
2.不拘一格选人才,吸引、稳定一批专业人才。(1)改革薪酬制度,打破系统内区域界线,根据产业发展规模确定技术、管理人员合理的薪酬标准,为系统内人才流动扫清障碍,让粤西的优秀人才愿意到粤东工作,湛江的优秀人才愿意交流到茂名、阳江工作,使系统内人力资源配置更趋合理。(2)坚持绩效导向,下大力气完善考核制度,中层以下管理、技术人员全面推行PBC考核(Personnal Business Commitment,个人事业承诺),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全面推行KPI考核(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关键业绩指标),以数据说话,使考核结果更加公正、透明。(3)根据事业发展需要,有计划地引进一批专业人才,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面向社会招聘一批行业认知度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重点充实生产技术、市场营销岗位的力量;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校园招聘,从高等院校物色一批品学兼优、可塑性强的应届毕业生,招进公司重点培养,储备人力资源。
(二)抓好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基础
广垦畜牧目前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在行业内的知名度有待提高,而眼下商业资本正大规模进入农牧业,商业巨头高调“搅局”,对农牧业未来走向影响极大。因此,作为老牌农牧企业,必须脚踏实地做好基地文章,夯实产业基础,这样才能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1.整合资源,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是否健全,关系到产业基地生死存亡。理顺广垦畜牧总部生产技术部、二级畜牧公司生产技术中心、基地技术人员的关系,加强协同,重大疫情发生后集中力量攻关,彻底改变 “基地自生自灭”的尴尬局面,大幅度提升饲养管理水平,提高基地猪群的全程成活率。
2.“借船出海,借鸡生蛋”,整合社会资源,条件成熟时组建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已有合作基础的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行业内知名企业,搭建合作拓展的优质平台,在育种、疫病防控、饲料配方、饲养管理等领域广泛合作,实现资源、信息共享。
3.强化基地内控管理,持续压缩养殖成本。一是抓好饲料报酬率的提高,要联手深圳比利美英伟营养饲料有限公司的技术团队,不断改进饲料配方特别是中、大猪的营养配方,同时改革基地饲养模式,加强控料管理,减少饲料浪费和鼠害造成的饲料流失。二是加大基地信息化建设力度,添置必要的硬件设施,开展对基地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保证基地生产数据的采集完整、真实可信,以科学指导基地生产,提高效率。
4.区别对待,抓大放小。由于历史的原因,广垦畜牧接管的部分旧猪场生产设施简陋,环保压力大,且投资改造难度较大,牵扯太多精力很不值得。对于这些相对较小规模的猪场,可以尝试改革经营方式,鼓励经营者承包,或推行模拟股份制,让经营者和技术、管理骨干持股经营,促进老猪场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抓好销售平台建设,壮大产业集团规模
如果说基地是广垦畜牧的坚强后盾,销售平台就是广垦畜牧跨越式发展的两翼或引擎。就广垦畜牧产业集团本身而言,基地每年的产出是有限的,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张,主要的支撑无疑来自销售平台。
1.总结、复制生猪销售模式。目前,广垦畜牧出台了《基地生猪出栏管理暂行办法》,实现了对生猪销售的统一管理,化州锦丰公司、湛江生猪销售公司先后挂牌运作,在做好同基地产销无缝对接的同时,不断加大外购生猪的力度,保证销售规模持续扩大。要认真总结化州锦丰公司、湛江生猪销售公司的成功经验,优化模式,尽快在阳江及粤东基地复制,搭建更大的生猪销售平台。
2.主攻珠三角生猪销售市场。广垦畜牧生猪的核心市场应该定位在珠三角,目前在东莞、深圳的销量较大,广州、佛山、香港的销量较小,随着广垦畜牧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今后销售的发力点聚焦珠三角,优势市场要精心巩固,潜在的市场要大力开拓,争取未来五年广垦畜牧的生猪销售完全覆盖珠三角市场。
3.构建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随着生猪外购量的迅速膨胀,产品质量安全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为防范生猪质量安全风险,必须重视合作伙伴良好关系的构建。特别是对垦区内职工养殖小区生猪质量的把控,要通过“五统一” (统一小区规划及设计标准、统一技术管理培训、统一饲料配送供应、统一提供优质种猪或猪苗、统一回收生猪销售)的真正落地,引领诚信的养殖户紧跟广垦畜牧走,保证充足的优质生猪来源。
4.发挥生猪销售行情对生产的指导作用。目前,广垦畜牧生猪销售团队的“软肋”就在于对生猪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走势研判等方面做的不到位,专业人才缺失。广垦畜牧总部市场部要做实,要改变“有机构无人员”的现状,配置专业人员做好垦区生猪销售的统一协调和信息服务工作,同时在现有销售业务员中培养市场分析人士,定期发布比较权威的生猪市场信息,指导养殖基地、合作伙伴的生猪养殖。
(四)优化产业集团内部业务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
打造全产业链是广垦畜牧坚定不移的方向,但要依据时机,人才储备、资金实力等分步推进,切忌盲目冒进。因此,应该允许产业集团内部的业务结构有一个逐步优化的过程。
1.新增肉牛养殖项目。据国家农业部官方公布的信息,我国当前每年牛肉供应缺口在200万吨以上,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缺口还有拉大的趋势,因而国家在肉牛养殖方面的扶持力度要比生猪养殖大得多,为肉牛养殖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广垦畜牧已启动在曙光农场发展肉牛养殖项目的前期工作,目前阳江农垦局对肉牛养殖的积极性很高,也做好了初步的养殖规划,这是我们拓展肉牛养殖的好基础,接下来还要组织专家继续选点、做好项目论证,使肉牛养殖成为广垦畜牧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产业集团单一养殖品种的格局。
2.拓展分割肉及肉品配送业务。按照畜牧产业利润在产业各环节的分配规律,基地养殖和活体贸易这两大块所得利润是微乎其微的,特别是养殖环节,在行情不好时要承担巨额亏损,而分割肉及肉品配送环节利润丰厚,受行情影响极小,是广垦畜牧未来关注的重点。广垦畜牧在东莞合资成立公司开展分割猪肉及配送业务,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要抓紧筹备与广州恒之康食品有限公司合资建设的“黒加宝”土猪肉的分割及配送项目,与东莞市食品公司合作的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广东省人民政府寄予厚望的牛、羊屠宰加工项目,按新机制运作的这些项目要争取成为广垦畜牧的利润增长点,带动整个产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开拓境外项目。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广垦畜牧国际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柬埔寨养猪项目和澳大利亚牛、羊养殖及屠宰加工项目已进行了前期考察和初步的商务谈判,要加快推进,同时要储备一批境外畜牧养殖及屠宰加工项目,新建或股权并购项目都可以考虑。在境外项目开拓过程中,要创造条件吸引优质民营资本、大型国有企业资金的投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既缓解项目建设资金的压力,又有利于建立充满活力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同时分散项目风险。
参考文献:
[1]万俊毅.农牧企业集团的管理突围[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10(2):37-44.
[2]吴家政.探索农垦国际化人才能力提升的培训支撑体系——
以广东农垦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10):90-93.
(责任编辑:陈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