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色彩感的培养
2018-07-07周梦典
周梦典
【摘 要】近年来,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理念深入人心,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重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通过教学中色彩感的培养能够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色彩感;培养
美术,顾名思义就是创造美的艺术。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而小学时期是发展学生感知觉的关键时期,现阶段我国小学美术教育中忽视了学生色彩感的培养,因此,小学美术教学中应增加有关色彩方面的培养与训练,从视觉感觉等方面引起学生对色彩的兴趣领悟色彩对生活的重要性,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促进其智力发展素质,提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色彩感的概念
1.小学色彩定义
小学色彩定义,主要包括认色、涂色、配色这三个方面。认色,是对色相、明度、纯度、色调等进行初步认知,包括三原色、间色以及复色的认知;涂色,是对图像进行着色练习,其中可包括平涂重叠加深以及平涂渲染的涂色方法;配色,是学习对色彩的搭配。
2.色彩感定义
色彩感,是通过眼睛所见、脑中所想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
二、色彩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1.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具有直觉性的特征,他们能通过视觉思维感受美、体会到愉悦的情绪,同时产生审美意象。通过对色彩作品的鉴赏学生可以了解色彩与生活的关系,了解艺术文化,了解自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在具体的色彩教学实践中,学生观察到各种树木树叶在阳光下的变化并体会色彩的深浅;也可以发现绿色的植被里最抢眼的是红色的花并体会补色和色彩属性的变化等。
2.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感知能力是人类在各个方面发展创造力的基础,是在艺术接触和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艺术是增加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色彩感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人们对看到的事物进行情感加工后的一种感觉。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对国画、油画、版画等不同种类的作品的鉴赏,使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主观理解通过色彩表达出来,让学生认识到艺术的魅力。
3.激發学生想象力
色彩是最能表达人类各种情感的一种形式,不同的色彩引起人们不同的视觉刺激,引发人们的想象,使人产生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如红色让人感觉喜庆、绿色让人感觉清爽、蓝色让人感觉安宁等。
4.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充分了解了色彩知识后,就需要掌握对色彩的运用,从而能够真正实现内心感受与色彩的交流,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感和创作欲望,从而创作出有灵气的美术作品。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说“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造新事物能力的人,他不是简单重复别人做过的事,而是具有创造性,善于发明的发现者。”教师要尊重少儿绘画的主观意识,他们在绘画中会选择喜欢的色彩进行涂抹,对色彩的运用才能天马行空、无所顾忌,他们喜欢幻想就鼓励他们把幻想用画笔变成现实。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认知能力,提高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唤醒学生内心的色彩想象。
三、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色彩感的培养
1.夯实色彩基础知识
小学美术教学中关于色彩的知识主要有三原色、间色、邻近色、对比色以及色彩的冷暖性质等。通过对色彩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运用色彩表现情感。
2.鉴赏大师名作感知色彩奥秘
小学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大师的名作进行赏析,通过对大师创作背景的了解,领悟大师的情感,学习大师对色彩的布置和把控。
3.体会音乐中的色彩
小学美术用透视、线条、色彩和构图等方式展现美,而音乐则是用旋律和节奏展现美,两者同为艺术学科,相互依存。教师可以在美术教学中利用音乐来提高美术作品的效果。如用舒缓的音乐展现蓝色的平静,用激昂的音乐展现红色的热情等。
四、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色彩应用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色彩应用可以采用多种表现形式,可以通过油画棒、炫彩棒、水彩笔、彩色铅笔、彩色卡纸和超轻粘土等多种绘画工具,在画纸上进行涂抹、描绘、涂鸦等,从而能够创作出或抽象或具象的作品。小学美术教师通过加强色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影响,能够充分培养学生掌握美术知识的绘画结构,充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来传达不同的心理状态,将不同的艺术形态传达给学生,从而能够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优秀艺术作品的线条和造型。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将色彩感培养当成和造型能力同等重要的教学重点,把色彩感培养的各种手段与方式充分灵活运用,深入了解色彩教学特点,培养学生创作出具有丰富情感的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