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铜鼓客家童谣在幼儿园的学习与利用
2018-07-07戴谨文
戴谨文
摘 要:铜鼓是一个客家县,客家之乡,铜鼓县人口的70/100是客家人,是赣西北客家人的集聚中心。但由于普通话的普及,铜鼓的孩子大多数只会说普通话,铜鼓的方言以在这一代慢慢的遗失了。有很多孩子不会说,甚至听不懂我们的方言——客家话。当下这种富有个性的方言,怎么才能代代相传呢?
关键词:客家童谣;传统文化;幼儿教育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是我们的古训,当祖宗言即将失传的时刻,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承担起传承拯救祖宗言的责任。童谣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每个婴儿一生下来,不论是在母亲的怀抱里,还是在摇篮里,都会在温馨的童谣的陪伴中,快乐的成长,可以说,童谣是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熏陶的启蒙文学。这么有趣的客家童谣在幼儿园该如何开展呢?我总结如下。
一、客家环境的创设为幼儿学习客家童谣起铺垫作用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为了发挥环境创设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为幼儿创设相应的环境,营造出传统的文化氛围,创设一个积极主动的身临其境的环境学童谣,激发幼儿喜欢念客家童谣的兴趣,同时让孩子在童谣的教学中,体验说客家话的兴趣,扩展了他们的知识范畴,并潜意識的培养幼儿爱自己的家乡,爱人民的美好情感。
1.区域环境的客家风情
区域环境是作为客家童谣教学活动的延伸部分,当童谣的教学结束时,有些孩子还处在会与不会之间。我们就可以把童谣作品放在区域中,以此来延伸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如:火萤虫,唧唧红,夜夜下来吊灯笼,灯笼光,照四方,灯笼暗,跌下砍,砍下一枚针,婆婆捡到绣观音,观音面前一口塘,蓄对鲤鱼八尺长,太个拿爷子做生日,小的拿赖子讨老婆,讨个老婆高又高,煮个饭臭尿骚,讨个老婆矮墩墩,煮个饭就香钵钵。一位孩子这样改编的:夏天到了,有一只萤火虫,它可勤快了,每天晚上都提着灯笼来工作,可是它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捡到一根针……通过改编和翻译成小故事,孩子们就很快理解这首童谣的意思和内涵了。
2.客家风情的剪纸作品
客家风情的剪纸也为孩子们提供了说客家童谣的好机会,让孩子在一边欣赏剪纸一边体验说客家童谣的快乐,在剪纸作品《何记豆腐》中,有一首这样的童谣一直传唱至今:小小铜鼓县,三家豆腐店,城里磨豆腐,城外听得见,吸一根香烟可以走三遍。意思是形容当时铜鼓街的小,也反映当时在铜鼓县的豆腐的美食的盛行。良好的环境创设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创设一个良好的童谣学习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二、在语言集体教学活动中学习客家童谣
《纲要》在语言领域目标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语言集体教学活动是童谣教学的主要形式,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在趣味中体验客家童谣带来的乐趣。
1.配以动作表演客家童谣,帮助记忆客家童谣
在童谣得教学中,有一些难念的句子连在一起的,说起来比较拗口,幼儿在朗诵起来就容易口齿不清,所以在教学中配以动作,边做动作,边朗诵客家童谣,孩子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只要一个小小的动作孩子就能想起童谣的内容,同时增强孩子学习客家童谣的兴趣。
2.利用乐器打节奏,引发吟诵客家童谣得兴趣
客家童谣配上轻快得节奏,使童谣更有节奏感,更具有魅力。孩子一边念客家童谣,一边敲打着节奏不仅很振奋,而且还学得很快,同时在无形中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得连贯性。客家最为常见得乐器就是竹板了,竹板一敲,童谣就说上了:打掌子,去家家,一篮酒一篮茶,笑倒老人家,老人家,骑马叉,肩棍赶老阿,老阿飞上树,快拿棍来抽,老阿飞上天,快拿油来煎,煎倒七八个,叫坠老子食两个。
三、在民间游戏和亲子活动中巩固客家童谣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生来就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幼儿生活中的组成部分。根据这一特点,结合游戏和亲子活动来巩固客家童谣。
1.在民间游戏中诵读客家童谣
有趣的童谣鹤民间游戏结合在一起,寓教于乐,激发了孩子对客家童谣的好奇和兴趣。让幼儿在民间游戏的过程中体验说客家童谣的快乐。如教师教孩子说童谣《铜鼓人到乃都行》:北京太,上海富,不如东湖的太樟树,中英街;南京路,不如铜鼓的三八路;桂花香,桂花树,不如铜鼓的辣椒香……结合跳皮筋这个民间游戏,让孩子一边跳皮筋,一边说童谣,让幼儿喜爱玩中学,在学中玩,很快的记住了童谣的内容。
2.在亲子游戏中学习客家童谣
亲子幼儿的开展可以促进家长和幼儿之间的情感,也可以让家长也了解客家童谣,也可以让家长一起也来学习,帮助幼儿理解和变现,家长并给以一定的指导和建议。形容其乐融融的教育氛围,家长的参与能最大限度激发幼儿的参与度。极大限度的使客家童谣发挥了教育价值,家长的参与更让客家童谣有传承性。
总之,铜鼓的客家童谣滋润着铜鼓这方的孩子的心灵,帮之他们健康的成长,孩子通过传唱客家童谣,让她们的心灵中撒下民间文化的种子,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传承客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