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其情 晓其意 体其境 悟其旨

2018-07-07解宏燕

教育界·中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古诗文语文课程诗人

解宏燕

【摘要】古诗文经历几千年的文化淘洗,它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要寻找有效策略,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感其情,晓其意,体其境,悟其旨,让学生真正领悟古诗文的艺术魅力,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语文素养;教学策略

一、古诗文教学现状

在目前的中学古诗文教学实践中,还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教学思想:不少中学语文教师简单地认为,教好古诗文,就是“讲透”古诗文中的字词句含义及用法,同时让学生读熟背透,这就算是完成了古诗文内容的教学任务,实现了古诗文的教学目标。这种“以言代文”“以讲代学”的教法,其实是一个极大的教学误区,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把握诗文所描绘的鲜明、独特、感人的形象,进而不能领悟作者反映社会生活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古诗文的教学,必须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行之有效的设计,才能满足新课改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三、古诗文教学策略

1.导语激趣

古诗文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是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认真去学。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且乐此不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法的灵活多变上下功夫。要想吸引学生,必须有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语,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语的设计多种多样,可以是故事式,也可以是悬念式,还可以是背景式、诗歌式等。导语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读懂题目

古诗词和现代文一样,题目往往富含诸多信息。许多古诗词借助题目,可以知道作品内容的范畴,是写景诗、咏物诗、叙事诗,还是送别诗、怀古诗,有的还可以大致推断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读诗必读题,读诗先读题,是品诗的必由之道。

唐朝诗人贾岛的诗作《寻隐者不遇》,在教学中如果只是简单地理解题目的意思,那实在是过于浅薄,因为这一标题中的“寻”字就值得去细细推敲和品味。“寻”,就是“寻找、拜访”的意思。在这首诗中应该理解为“找”。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拜访对象是“隐者”,难遇难见,只能去找。同时根据诗意,诗人确实在“找”——先问童子:“师傅在家吗?”回答说:“不在家,外出采药了。”又问:“到哪里去了?”童子说:“只知道到山里去了,云雾缭绕,山高林密,我也不知他的确定位置。”这里,诗人不是在找吗?而且一问再问,一找再找。可见要拜访的这位隐者难以找到啊!认真品读“寻”字,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诗中所写环境、氛围、情感以及意境的感悟。

3.读懂文意

(1)转换语言,深入浅出

把书面语言变成生活语言,把作品中很难懂的字眼换成相对应的风趣的口语,以充分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

如讲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就可以紧抓住作者杜甫在国破家亡时局中凄楚的处境、悲凉的心境以及面对“群童抱茅”时无可奈何的感情,这样一讲“南边村庄上的一群孩子啊,欺侮我年老体弱,竟当我的面做起‘贼来了,公然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了,我左喊右喊,喊得唇干舌燥也没有用,只好拄着拐杖回来,独自叹息。”这种完全进入人物内心深处的讲述和那种从生活中提炼出的精美、抒情、押韵的口语,就能把学生吸引住。

(2)描绘图景,生动再现

有些诗歌作品,既是诗,又是画,如果我们能指导学生把作品中的绝妙图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甚至能把作品中的各个画面勾勒出来,联系成一个整体,那么学生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对于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文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勾勒出文中绝妙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個游子在瑟瑟秋风中骑着瘦马,在年代久远的驿道上缓慢前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着即将归巢的乌鸦在树上盘旋,他走过流水潺潺的小桥,来到了桥畔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傍晚的太阳就要向西坠落了,自己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这种生动精练的语言,一下子就把文中绝妙的图景再现了出来,如若勾勒下来,不失为一幅绝妙的“秋郊夕照图”,学生的脑海中从此有了鲜明可感的景象,背起诗来也就迅速多了,而且也不容易遗忘。

(3)展开联想,深入理解

自然界中的景物,有些早已成为人格的象征,如“松”“梅”

“竹”“菊”等,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有些景物在我们民俗观念中早已成为某种意义的象征,如“南山”“龟兽”等是长寿的象征。有些诗歌将自然景物与人生追求融为一体,对于这些作品我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联想来深刻理解作品的意境美和丰富内涵。

如欣赏陶渊明的《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按传统方法分析“见”字的意蕴,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思想品格、生活经历等进行相关的联想:古人采摘菊花不是单纯地为了欣赏,有时还带有一定的功利目的,即将菊入酒以求延年益寿,而远处的南山,在古代民俗观念中也常常是长寿的象征,在诗人视线由近处的菊花无意间推向远处的南山时,竟使两个间隔着巨大空间的景物,在“延年益寿”这个意义上不期而遇了,而这与诗人返朴守拙以尽天年的内心意向也是不谋而合的;同时,菊花还是品格高洁的象征,我们看到诗人采摘的菊花,自然就会联想到诗人那种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凌霜傲骨,联想到诗人宁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也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

(4)故事增趣,加深学习

在讲述古诗文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以事明理,穿插有关的逸闻趣事或典故来吸引学生,加深他们对作品的学习。

如讲《雁门太守行》时,介绍唐人张固《幽闲鼓吹》证载的一则趣闻:元和二年(807)秋天,著名文学家韩愈任国子博士分司东都(洛阳),李贺带着诗歌求见韩愈。愈“送客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雁门太守行》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援带,命邀之。”这首诗头两句就打动了韩愈,难怪后人把它视为李贺的代表作。这则趣闻加深了学生对这首诗的地位的认识。诗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学生可能不理解,不妨介绍其典故: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相传是战国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这样的介绍增进了学生读这首诗的兴趣,他们读起诗来也更加投入了。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并教会他们诵读的方法,学生就能感其情,晓其意,体其境,悟其旨,从而领略古诗文的艺术魅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真正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古诗文语文课程诗人
晒娃还要看诗人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诗人猫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诗人与花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