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
2018-07-07周也然
周也然
近年来,小学音乐新课程改革快速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孩子们的核心素养成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小学音乐教师积极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可以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放得开,收得拢。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简介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独创的富有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与传统音乐教学以歌唱、教理论知识的方式方法相比较,卡尔·奥尔夫更注重提升学生们的课堂参与,更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注重突出学生课堂上的思想融入、情感共鸣。在卡尔·奥尔夫看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让音乐的学习掌握如春风化雨般悄然无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负责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努力达到学生的参与“一个都不能少”,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获得音乐技巧能力提升与身心愉悦的双丰收。从整体来看,让学生身心愉悦地参与课堂学习,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迸发创造力,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实质内容。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施策略
小学传统音乐教学关注教师的讲授,忽视学生的参与,很多时候,老师们可能忘记了,只有学生们动起来,才会有热烈的、高效的课堂气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跟老师双边交流,在交流中接受音高、节奏、听辨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在笔者看来,小学音乐课堂上,老师应该积极实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让课堂做到高效。
1.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把课堂還给学生
小学音乐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可讲的东西很多,这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多变,要学会大胆取舍。教学中,该讲的一定要讲透,可讲可不讲的可以大胆“放”给学生。因为说到底,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角。把课堂放给学生,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果。在讲授四年级上册《浪花里的歌》一单元时,针对第一课时 《小事情》的教学,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讲解《小事情》的背景材料,先让学生熟悉歌词(找学生朗读,齐读品味)。
2.听《小事情》,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线条。
3.轻声哼唱《小事情》,同桌之间互查,熟悉歌曲的旋律及音位。
4.分声部学唱歌曲,并创设情境表演学唱。
这一过程中,我尽力让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各个环节都有学习任务,带着任务参与课堂,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教室这个动态环境中得到知识能力的真正提高!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2.课堂学唱环节,做到适当的“放”
就具体的一首歌曲来讲,实际讲解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整首歌有一个全面的把握,然后根据难度选择取舍。就学唱部分来讲,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放的“尺度”。当然,对于小学中段的孩子,老师放的要适当少一些,以抓基础为主;如果我们所面对的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那就要大胆地“放”,歌词部分大胆“放”给学生去理解记忆,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我想,只有把握好了度,才能为下一步的学生课堂参与打下基础!
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学习上有很大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我们也可以理解成“爆发性”。合理引导这种“爆发性”,能让课堂增色很多,从而产生大于预期的“生成”。在教授《铃儿叮当响》一课时,我做了一下设计:
1.聆听范唱。要求学生边听边打节奏。(两拍一下)
2.学生随范唱轻轻唱歌词。
3.学习二声部合唱。
4.歌曲处理:在这首歌曲中,马拉雪橇,马脖子上系着铃铛,孩子们迎着大风,扬鞭歌唱,假如我们坐在雪橇上,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小组合作,探究答案)
5.营造氛围:请某个小组的同学用打击乐器为第二乐段伴奏(铃声、马蹄声),分组伴奏、演唱、表演。
结果证明,孩子们的积极性都很高,有些小组甚至超出老师的预期,即兴给全班同学表演,获得了满堂彩!因此,基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给予的启示,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演绎,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3.课堂检测环节,科学合理的“收”
一堂好的音乐课,应该是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地位的有效结合。仅有主体地位,那是只放不收,是一种不负责任;同样,仅有主导地位,那是只收不放,是应试教育的老路。只有主体得到突出,主导得以合理发挥,才是一节成功的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收”有多种体现。一方面,在“放”的基础上,老师还应当随着学生年龄的不同、年级不同、知识层次的不同,还有就是歌曲的难易程度不同,合理安排“放”的幅度,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收”还体现在教师质疑释疑、效果监测中,这也是教学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总之,面对小学中段的孩子们,音乐教师的教学应该尽力遵循“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施课堂教学革新,努力打造高效的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王雅纯.小学音乐教学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运用[J].艺术教育,2015(02).
[2]闫凤.浅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及教学建议[J].才智,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