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学校课程建设推进策略的构建
2018-07-07任才生
任才生
【摘要】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结构,是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学校课程建设大致经历了“开发—整合—融合”三个层次阶段。基于本区域学校课程建设现状,构建从区域层面整体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策略,对整体提高区域教育的质量与内涵,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学校课程建设;区域推进;策略
2001年的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并明确学校课程的权责:“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自新课程改革起动的十多年来,学校课程建设大致经历了“开发—整合—融合”三个层次阶段,即努力开足开齐,解决有无问题;尝试课程整合,优化内容结构;探索课程融合,优化课程体系这三个阶段。目前看来,相当部分课程建设比较领先的学校,已然在探索或较好地解决了三级课程的融合问题,从而通过课程实现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并形成课程品牌,但学校课程建设呈现区域、校际间的不平衡、不同步,影响了新课改的实施效度。
从本区域学校课程建设的专项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学校课程建设总体还处于较低水平,偶有亮点,但总体发展不平衡,课程建设的深入程度与区域教育发展不匹配。从课程建设整体层面看,缺少课程建设区域层面的整体规划,缺少顶层设计;课程建设总体样态还处于初级阶段。从学校课程建设层面看,大多数学校课程建设缺少规划,草率随意,目的性不强;内容庞杂零散,缺乏课程价值思考;课程的层级结构没有能够很好整合,课程体系还很少能够形成有机整体;课程的实施没能真正促进学校、学生的发展;课程评价随意性强,没能形成科学、规范的自主诊断体系。
因此,从区域层面整体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有其现实意义。为了改变本区域课程建设现状,促进课程建设的规范有序发展,现依据调研情况,提出优化本区域课程建设的推进策略:
一、深度学习,确立课程建设的理论支撑
课程建设离不开理论支撑,但由于对教学的理念及其过程的关注点不同,课程理论呈现多种样态。基于本区域课程建设的现实状况,建议将“泰勒原理”作为区域课程建设的基础支撑理论。
美国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泰勒原理”,被学界誉为“经典课程范式”。泰勒的课程范式可以理解为课程建设的四个环节: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评价课程效果。四个环节有其内在的逻辑顺序性,各环节之间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及关联性。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出发点;选择课程内容和组织课程实施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环节,它指向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课程效果则是课程开发系统运行的结果检验和基本保证。“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研究领域最具权威性的理论形态,对我国的课程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各校要通过广泛学习,汲取各种课程理论精华,形成切合自身发展的课程理论指导规范,以促进课程的多样化发展。
二、整体规划,优化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
其一,要从区域教育的整体出发,筹划出台课程建设发展规划。要通过广泛调研、专家论证,并基于课程建设发展的现状,找准课程建设的切入点、生发点、突破点,从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课程建设诸环节层面,出台课程建设发展规划,规范引领区域课程的整体建设。
区域层面的顶层设计具体内容包括:1.课程建设发展规划;2.课程建设管理机制;3.课程建设考评机制;4.课程建设保障机制。
其二,要从学校课程建设的实际出发,做好学校课程的规划设计。各学校要在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纲要的统领下,对学校课程发展的各层次、环节、要素进行统筹规划,经过融合、优化,形成集聚育人的效应。各学校要梳理学校的历史和现实,理清学校课程发展的资源优势;准确定位学校的育人目标和核心教育理念;对学校课程建设各个层面、环节、方面和要素进行统筹规划,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学校课程结构,改进教学规划,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支撑。
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路径为:1.领会、把握国家课程政策;2.分析澄清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条件;3.建构塑造学校课程愿景;4.改进并形成学校课程方案;5.选择确定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方法;6.实施并完善学校课程构架。
三、实践探索,注重课程建设的发展引领
课程建设是学校以一定的价值为导向,探索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彼此之间如何整合共生,这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而非一个静态结果,因此,实践性是课程建设最显著的特点,学校课程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整合生成,而实践过程离不开课程的發展引领。
其一,专家引领。课程建设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理论到实践,有特定的内涵与范式要求,在课程专家引领下的课程建设,可以少走歪路,较快捷地步入正轨。专家引领的方式,可以是专题报告、讲座,更应该聘请专家深入学校的具体场景,扶持学校的课程建设实践。聘请外包也是专家引领的一种方式。部分学校,尤其是小规模学校,不具备独立开发课程的能力,但课程建设对于学校教育不可或缺,因此,聘请外包也是可行之道。纵观课程建设比较知名的学校,都离不开高校、研究机构专业团队的强烈支撑和推进。基于本区域课程建设的现状,要实现弯道超车,必须解放思想。
其二,课题引领。课题研究对课程建设有非常好的引领、推进作用,许多学校比较成功的课程,也常常基于课题研究的推进而逐步构建;优质的课题研究对学校课程的推广,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课程建设中的课题引领,从区域层面看,应构建区域课题集群,围绕基本同质的课题,以区域龙头学校高规格课题研究来带动整个区域课程的集约构建;从学校层面看,应着眼于学校课程发展的具体情况,以课题研究为依托,解决学校在课程建设中面临的具体问题。相关部门与学校如能做好规划、引领,必将对课程的整体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三,样板引领。①精选专题,有序推进。依照整体规划的设计内容,依照课程建设的发展状况及面临的问题,确立课程建设推进的主题序列,基于问题,采取专题现场会等形式,通过现场展示、专家点评等环节有序推进,以促进课程建设循序渐进,健康发展。②树立样板,典型引领。组织开展课程建设基地学校评选、精品课程的培育评选活动,努力打造一批课程实验学校和精品课程,交流展示,起到示范、激励作用。
四、科学设计,强化课程建设的考核评价
要从区域层面构建基于学校课程建设的评价体系,明确各学校、教师课程建设的责任担当,将课程建设纳入对学校考评的范畴,纳入对教师发展考评的范畴,以促进学校课程建设的长效发展;要构建科学、公平的课程建设考评机制,加大课程建设在学校综合考评中的权重,加大课程建设在教师发展评价中的权重,充分发挥评价的引领激励功能,以促进课程建设的长效发展。各学校要依据区域层面的考评要求,细化落实考评细则,扎实推进课程建设的有效评价,以激发教师课程建设的能動性和创造性。
要依据区域课程建设发展规划,逐步形成精品课程的评选、推进机制。依据本区域课程建设的发展状况及愿景,确立精品课程建设评选的标准,以“行政推动—评价推进”为思路,形成本区域课程建设的长效发展机制。
五、多方统筹,构建课程建设的保障体系
课程建设需要多方统筹,形成强有力的保障机制。要分析课程建设的支撑要素,从领导机制、运行机制、培训机制以及财力支撑等方面形成规范有序的课程建设支撑体系,促进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其一,要从局、校层面,构建保障有力的领导机制。课程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推进过程涉及多方多维的关涉要素,强有力的领导机制,有利于协调统筹,有利于规范引领。
其二,要构建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形成专家团队为主体的指导团队,形成科学合理的评选标准,形成可操作的质量监控机制等。
其三,要形成课程建设的专项培训机制。课程建设有比较强的专业要求,大部分教师在师范院校接受的教育中,没有有关课程的内容。由此,有必要对校长、教师开设专项培训,在课程理论、课程开发的具体流程、方法,课程的具体操作实施、评价及教学的改进等方面进行专业培训,以促进学校课程开发向规范科学方向健康发展。
其四,要建立课程建设资金保障长效机制。要设立课程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培育课程建设基地学校,打造精品课程;支持聘请专家指导团队,提高课程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以促进课程建设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蔺红春,徐继存.我国课程建设十五年:回顾与反思[J]. 教育学报,2017(02):56-63.
[2]李松林,贺慧.中小学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J]. 课程·教材·教法,2015(06):8-12.
[3]蒋晓.泰勒课程原理述评[J].教育评论,1988(05):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