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企业会计准则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8-07-07丁平喆
丁平喆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中,成为国内各大企业开展运营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互联网+”与行业结合越来越紧密,部分企业的会计准则局限性日益凸显,成为企业转型和发展的主要阻力。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之上,结合当前国际会计准则研究新进展,采用文献综述法对“互联网+”企业会计准则的影响进行讨论,让企业会计能够更好的适应“互联网+”的时代。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准则;影响分析;建议与措施
一、引言
所谓“互联网+”,是对“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的改革和完善,是在创新2.0的背景下互联网领域所呈现出来的新业态,同时也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的演进,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是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首次提出的一项创新型行动计划。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大数据、云计算以及智能化“互联网+”技术在各行业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对于促进国内各行业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会计也必将面临较大的冲击和变革。关于“互联网+”对企业会计的影响,国际方面,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等开展了很多相关的课题研究,如:对会计业务的重新定义,“互联网+”背景下如何选择恰当的收入计量方式等,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国内方面,虽然国内很多相关的部门和各大高校已经展开了调查和讨论,但研究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在“互联网+”技术对企业会计准则的影响这一课题的研究还不够细致、深入。基于以上原因,本文研究者将结合已有的研究文献,探讨了“互联网+”技术对会计准则的影响。
二、“互联网+”概述
什么是“互联网+”?对于“互联网+”的定义,不同研究者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张咏梅、于英等人认为,“互联网+”是一种产品和服务产生的“化学反应”,是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与各个行业领域的管理发展相结合的一种产物,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促进组织变革,提升经济体的创新能力和生产力的一种手段。秦荣生等人认为,“互联网+”是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将其与市场、用户、产品等相结合的一种技术和手段。国外对于“互联网+”虽然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是Brad Brown et al分析企业用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手段,在市场中获得显著的竞争优势,这说明先进互联网技术对与提高企业运营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Viktor Mayer-Schenberger等人也详细的描述了大数据、云计算等与互联网相关的手段对未来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互联网+”及相关概念的描述,笔者将“互联网+”总结为:利用互联网下新兴的科学技术,将其作为推动经济市场发展的引擎,与商业运营管理相结合,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总的来说,“互联网+”的特点主要有:1、详细和庞大的数据,即大数据;2、能够很好的实现信息共享,即云计算;3、更加智能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工工作效率。
三、“互联网+”对企业会计准则的影响分析
(一)“互联网+”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相较于传统企业而言,互联网相关的企业拥有更多盈利方式和更多可利用资源,如:软件、APP的下载量,虚拟的网络产品以及相应的弹窗广告、软文等,都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而这些新资源已经超出了原有的会计准则所规定的范围。当前我国会计基本准则中确定了六大会计要素,分别为资产、负债、所有权益,费用、利润与收入;它们主要是用于确定事件该以何种要素记录与账簿和财务报表中,使会计活动更加清晰。随着“互联网+”在各大行业中的运用逐渐深入,原有的会计准则中要素相关的定义逐渐凸显出其局限性,一些互联网相关的资源因为不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要求而没有被纳入会计准则之中,相应的这些资源也不能进入会计信息的处理流程。这就需要对会计准则中的要素定义进行一定的修改和完善。
“互联网+”影响最大的会计要素是资产和负债。会计基本准则中指出,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的总称。而负债是指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可能会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现时义务。不仅如此,对于资产和负债的判定,还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该项资源(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可能流入或者流出企业;二是该项资源可以量化。
现有的资产和负债两大会计要素是否真的适用于当前的互联网企业呢?通过仔细分析现有的互联网企业可以发现,大多数互联网企业是以用户为中心,用户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收益多少,而网络广告、会员收费等都是互联网企业获得收益的有效途径。用户数量、用户日活跃量和月活跃量、广告数量、数据流量都有企业现在、未来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却因为不符合资产的条件而被排除在外,显然是不够合理的。
基于以上原因,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原有的《概念框架》进行了修订,其变化主要体现在要素确认、计量和列报披露等方面的问题上。完善了资产和负债两个要素的定义,将收入和费用定义为资产或负债的增减变化,资产预期带来经济效益的流入(流出)不需要再计量等。因此,我国的会计要素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我们可以充分的借鉴国际会计理事会的改革意见和经验,在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互联网+”背景下商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对资产和负债会计要素的定义范围进行调整,使其更好的适用于新环境。
(二)“互联网+”对收入准则的影响分析
很久以来,收入的确认都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当前财务会计框架对收入的确认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权责发生制要求企业在进行收入确认的时候,应该按照劳务多少来分配收益;二是配比原则要求按照会计分期,在每个期间内同时确认收入和费用,从而形成当其的利润。在收入确认的过程中,确认范围和确认时间是最关键的问题。我国当前使用的企业会计准则将收入时间确认点确定为取得相关控制权为标准。在收入的确认范围上,模糊了销售商品与提供劳务两者间的区别。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企业的交易主要包括了电子商品销售、广告费以及会员费等方面内。与传统的企业相比,互联网企业的交易过程中增加了不少中间程序,如:支付时先是付款到第三方支付平台、使用快递运输、货到付款等。由于参与交易的主体更多,交易程序也变得更加复杂,收入确认的过程及时点也变得愈加复杂化,如:网络商家从接到订单到收到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货款中间大概会经过10多天的时间,同时存在收货后15天或20天退货期,收入的时间确认点不统一,而且收入确认的数额多少也比较困难。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探究,提出了收入确定和计量的五个步骤:1、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2、识别合同中约定的单独履行的义务;3、在交易的过程中明确价格;4、将交易价格分摊到每项单独履行的义务中;5、在完成每项单独履行完成后及时确认相应的收入。而我国则把控制权的转移作为确认收入的指标。其中控制权是指能够支配该商品的使用并且能从中获得该商品的全部利益。如何判断企业是否获得控制权呢?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1、卖家已经能够享有现实的收款权利;2、买家已经拥有该商品的所有权;3、买家已经完全占有实物商品;4、卖家已经将该商品的所有属性,包括主要风险和商品报酬等转给买家;5、买家自愿接受该商品。收入时间点的确认,即需满足以上一点即可完成。
四、结论与建议
(一)“互联网+”的运用要求现有会计准则的完善和改革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内容的局限性逐漸凸显,因此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需根据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再结合国家相应的要求,对一些具体的会计准则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更好的适用于当前经济市场发展。如:互联网企业中的用户数量、会员费等资源不能因为不能确认而将其排除在资产要素之外,而是要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修改意见,不断完善我国的会计要素范围。
(二)“互联网+”的出现能够推动具体会计准则的修订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收入的确认时间和范围变得更加关键。我国会计准则修订稿中,使用“控制权的转移”代替了原有的“风险报酬的转移”,更加有利于互联网企业收入时间和范围的确认。但是,具体的过程还需要结合我国各方面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咏梅,于英.“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会计框架设计[J].会计之友,2016(3).
[2]周洁.论大数据对会计核算原则的冲击[J].财会月刊,2015(9).
(作者单位:上海掌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