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40年,绘就波澜壮阔新画卷
2018-07-07邱凌
邱凌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改革的春风,使荆楚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回望湖北改革开放40年,期间发生过多少动人的故事?成就了多少改革的英雄?取得过多少傲人的成绩?本期开始,我们将在党员生活全媒体平台上,开展《站在新起点上——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活动。欢迎广大读者投稿,讲述你与改革开放同行的故事,共同典藏光辉岁月。
掀开湖北40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画卷,我们大致能够看到,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由“五幅图”构成,并由此形成五个历史阶段。在这精彩的历史画卷上,镌刻了荆楚儿女一个个坚实的足印。
1978年―1982年,探索起步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将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中国历史从此进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9年1月,中共湖北省委召开三届十四次全会,学习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此后,湖北全省上下积极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拨乱反正,大胆探索改革发展新路。
1980年,湖北全省农村广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迅速迸发,农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农村改革突飞猛进的同时,国企改革从扩大自主权入手也迈开步伐。1979年,全省在153个国营企业进行扩权试点,核心是实行利润增长留成和企业基金制度。1981年9月,全省1520家预算内企业开始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并对企业进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试点工作。
1979年,湖北与美国俄亥俄州建立友好省州关系,是全国最早与西方国家建立省州友好关系的省份。随后,湖北省和俄亥俄州合资经营的湖北派克密封件厂诞生。
在对外开放的同时,湖北在对内搞活方面也进行了成功探索。1979年,武汉市批准恢复、开放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在随后的几年中,汉正街先后创新出批量销售、价格浮动、自产自销、承包以及租赁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自此,汉正街市场迅速发展。
1982年―1992年,全面展开
省委、省政府紧密结合湖北实际,制定湖北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改革发展事业从农村到城市、从政治经济领域到社会文化领域全面展开。
在农村,为深入推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省委、省政府宣布将土地承包期延长至15年以上,让广大农民吃上“定心丸”。同时,在全省农村大力实行政社分开;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大力扶持乡镇企业,极大地激发了农业的发展活力。
在城市,国有企业实行了第一步、第二步利改税;将省辖市直属企业全部下放给所在地管理,促进工业优化组合和横向经济联合;颁布《关于深化企业改革推行承包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在国有企业推行承包责任制,全省工业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崭新面貌。
20世纪80年代初,国务院决定开展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1981年7月,湖北沙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城市经济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1984年5月,国务院又确定武汉为全国大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湖北作为城市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者,为全国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科教领域,湖北加大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改革科技拨款制度,建立科研单位所长负责制,促进科技与生产相结合,实行科技副县(市)长制度;调整教育结构、改革办学体制、改革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教学制度和方法等。
1992年―2002年,建立社會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邓小平同志先后在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同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从1994年开始,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开展技术革新,提高国有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湖北还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培育个体、私营企业,形成市场经济成分多元化的格局。
1997年,湖北作出《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决定》,提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此后,湖北农村逐渐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型、主导产品带动型、商品基地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
1993年11月,湖北颁布《关于科教兴鄂的决定》,此后又陆续出台多个文件和法规,提出科教工作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湖北不断加大对科教事业的投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建设“武汉·中国光谷”。
2002年―2012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湖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建设成为重要战略支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支点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在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大力加强以饮水安全和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文明村镇建设,实施“百镇千村”工程,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实施工业兴省战略,积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实施“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和“千亿元产业计划”,做大做强汽车、石化、钢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改造提升食品、纺织、有色等优势产业。
“两圈一带”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面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等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等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推进武汉主中心城市和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
2012年―2018年,全面深化改革
湖北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力推进改革,以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持续深化“互联网+放管服”改革,省级取消、下放、调整行政审批等事项725项,开通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全面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林权、农垦等改革深入实施。国企国资、投融资、财税等改革取得积极进展。获批建设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出“科技十条”“新九条”等,更大力度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国家级高新区由4家增至9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824家,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获批。涌现出北斗芯片、量子导航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实施湖北长江大保护行动,取缔关闭污染企业千余家,取缔沿江非法码头。“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全面实施。在全国率先实现河湖长制全覆盖。
时序轮替中,始终不变的是奋进者的身姿;历史坐标上,始终清晰的是改革者的步伐。6000万荆楚儿女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书写湖北改革开放更宏伟的篇章。
(作者单位: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