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型电子书的支链叙事:支链结构与故事建构
2018-07-07林子琪
林子琪
[摘 要] 探讨支链叙事这一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叙事模式。指出增强型电子书由于支持更多丰富的多媒体元素嵌入并发展出了更丰富的内容形式,因此为支链叙事的应用提供了可能。论述支链叙事的形式及这一形式之表里,即故事建构和支链结构。以两本增强型电子书作为案例,总结和分析基础支链结构、折返式支链结构和前置因素影响下的折返式支链结构3种支链结构,以及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故事建构过程:作者负责情节设定和分支点设置,读者进行分支点选择完成叙事。
[关键词] 电子书 支链叙事 增强型电子书 数字叙事 数字出版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8) 03-0091-06
Branching Narrative in Enhanced E-books: Branching Structure and Story Construction
Lin Ziq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Indicate that branching narrative as a kind of narrative modes, emerge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Point out that the enhanced e-books have offered possibility of utility for branching narrative, as they support more multimedia facilities to be embedded and develop more content forms. The form of branching narrative, which includes story construction as the outside manifestation and branching structure as the innner, is the focus of this discussion. Two enhanced e-books are taken as cases to explore three kinds of branching structure, namely the tree branching structure, the foldback structure and the co-influenced foldback structure. Demonstrate that the story construction process is completed via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authors and readers: while the authors take responsibility of plot-setting and point-setting, readers accomplish the narrative by choosing at the points.
[Key words] E-books Branching narrative Enhanced e-books Digital narrative Digital publishing
電子书是传统纸质书在数字媒体环境下的一种迁移和延伸,在叙事模式上部分地继承了传统线性叙事的特点。其中,EPUB 3.0电子书由于可包含文本、说明、漫画、视频、音频、声效和互动[1]等多媒体元素,这些元素的加入增强了电子书的阅读体验,所以EPUB 3.0电子书也被称为“增强型电子书”[2]。这种电子书有更强的互动性,更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创造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因而具备了承载支链叙事的能力。
读者参与已经成为数字媒体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读者参与必然引起互动的发生。支链叙事就是互动性较强的一种叙事模式[3]。支链叙事是线性叙事在数字媒体环境下发展的一种形式。由于数字媒体构建的三维叙事空间中会出现多条时间轴,线性叙事演变出一些新的线性叙事方式,即所谓后线性叙事[4]。支链叙事就属于后线性叙事。除了在每条时间轴上与传统线性叙事同样具有线性特点外,支链叙事还能够根据用户的选择和隐含的因果关系将其引入某条时间轴中完成叙事。支链叙事在保留作者对故事建构控制权的同时,允许读者在分支点上做出选择。虽然所有分支点和支链情节都是事先撰写和编码的,受到作者限定,但仍然使读者产生“选择的错觉”,感到自身在叙事选择中掌握主动权。
1 支链叙事结构
结构主义叙事学(Narratology of Structualism)认为,叙事由表达(Expression)和内容(Content)构成;与之相交叉的还有另一种分类,即质料(Substance)与形式(Form)的区分[5]。所以,完整的叙事结构应由4部分构成:表达的质料、表达的形式、内容的质料和内容的形式。
叙事需要以“能够传达故事的媒介”为载体,例如文字、绘画、电影和电子书,在叙事学中这些被称为“表达的质料”。叙事还需要独立于表达质料之外的“叙事传达之结构”,这就是“表达的形式”。支链叙事的表达形式称为支链结构。在能够支持支链叙事的媒介中,支链结构是可以通用的。内容的质料是“可由作者加以‘模仿的各种可能的对象、事件、抽象观念等的集合”;而内容的形式是具体化的叙事的故事成分,包括事件、实存、联结乃至叙事意义的赋予,也就是说,故事是叙事的内容。综上所述,故事建构是指根据内容质料,对内容形式进行的建构。具体见图1。
图1 增强型电子书支链叙事构成[6]
本文主要讨论增强型电子书支链叙事的形式,即其支链结构和故事建构。支链结构是支链叙事的框架,故事建构在其基础上进行内容填充和意义赋予;两者分别构成叙事形式之表里。由于支链结构在适用媒介之间具有共通性,所以本文在分析支链结构时借鉴了游戏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根据增强型电子书的特点有所扬弃。在支链叙事中,事件或者片段主要依靠分支点联结,对故事建构的分析将会涉及情节设定和分支点设置。支链叙事的人物设定与传统叙事相同,故本文不再赘述。支链叙事意义的赋予不仅有作者对抽象事物和观念的具体化,还需要读者个人经验的注入。读者必须进行分支点选择,干预叙事层面的情节选取、排序,将叙事流引向特定结局,形成完整的叙事。
2 增强型电子书支链叙事结构
增强型电子书内部超链接的使用使两段具有线性时间关系的支链叙事得以通过分支点链接起来。支链结构是支链叙事的框架基础,对支链叙事的复杂度和增强型电子书的互动性具有重要影响[7]。支链结构本质上是支链叙事所包含的若干条线性时间轴的逻辑结构,时间轴的发散、重合和其中隐含的因果关系创造了不同的支链结构。而叙事内容正是沿循支链结构的时间轴进行填充。
支链结构应具有可行性,以使作者能够完成完整的支链叙事。以下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3种常见的支链结构:基础支链结构,折返式支链结构和前置因素影响下的折返式支链结构。在实际应用中,这几种结构常常混合使用,使支链叙事在可行的前提下能够充分实现互动。
2.1 基础支链结构
基础支链结构是指叙事流从第一个分支点展开多条支链,支链之间不存在交汇,各自独立发展并分别展开后继支链,如此循环直至结局的结构。它是一种分支树形结构(见图2)。
图2 基础支链结构示例图[8]
基础支链结构的每条平行支链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每条由始至终的叙事流遵循线性时间原则发展即可。但是,为了使故事更加饱满,各条叙事流的发展往往會围绕同一条主时间轴,因此在关键时间节点上有相似或重合之处。
基础支链结构保证了结局的多样性。假设每条叙事流上有n(n>1)个分支点,每个分支点都有m种选择,则整个支链叙事包含mn个结局。以图2为例,该支链结构中,每条叙事流都经过3个分支点(以圆圈表示),每个分支点后都分叉出2条支链叙事流;因此,该支链叙事共拥有8个(即23个)结局。当m和n都足够大时,能够丰富故事内容,给读者美妙的互动体验。而由于支链之间相互独立,作者不需要考虑支链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创作故事时享有很大的自由度。
这种级数增加的结局数量固然可观,但对作者来说,过多的支链情节及其所指向的结局可能无法完成,故事因而将不能被完整地呈献给读者,而读者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结局。因此,这虽然可以增强阅读的互动性,但对于单个读者而言,没有被穷尽的支链和结局是没有意义的。由此可见,这种结构是支链叙事的基础,但其复杂度使单纯运用这种支链结构的叙事甚为罕见。
2.2 折返式支链结构
折返式支链结构(Foldback structure)是指叙事流展开的多条支链在经过一段独立发展后最终交汇为同一条叙事流,如此循环直至结局的结构。这种结构给予读者一定的选择,但最后结局只有1个(见图3)。由于该类型支链结构中的支链最后会重新汇集到某一分支点,所以这些汇集的支链叙事流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情节之间不能有矛盾;而且,它们在故事时间上也要求一致。
图3 折返式支链结构示例图[9]
折返式支链结构在提供多种选择的同时降低了支链的复杂度。尽管各条由始至终的完整叙事流在某段叙事流或结局上相同,但不同读者可以拥有不同的叙事体验。它也保障了读者的选择权利,具有互动性。与相互独立的支链结构相比,它大大减轻了作者编写支链情节的负担。
折返式支链结构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当读者重读故事,并选择不同分支点时,他会发现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回到同样的叙事流上,即虽然拥有选择权,但这些选择对叙事流发展是没有意义的。读者可能因此产生挫折感,并认为阅读体验不佳。另外,作者必须更加注意汇集的支链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时间关系,否则支链在交汇时会产生矛盾,破坏统一的时空关系,使读者产生迷失感,最终使叙事不能顺利进行。
2.3 前置因素影响下的折返式支链结构
为解决折返式支链结构影响叙事互动性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种由前置因素影响的折返式支链结构。这种结构与折返式支链结构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在前置因素影响的折返式支链结构中,某些分支点的后继支链看似又交汇到同一条叙事流上,实际上是综合前面选择的结果来选择支链叙事流(见图4)。这种结构一般拥有两个以上不同结局。前置因素影响的折返式支链结构一般采用计分形式,到达某一关键分支点时根据后台记录分数的高低,故事在读者察觉不到的隐性分支点上被引入不同的支链或结局。
图4 前置因素影响的折返式支链结构示例图[10]
如果说折返式支链结构的支链选择主要是依据读者在某一分支点的选择,那么前置因素影响的折返式支链结构的情节发展则是综合了读者之前所有选择的结果。在基础支链结构中,读者能够明确自己的选择与叙事流走向的逻辑关系,但在前置因素影响的折返式支链结构中,读者一般无法意识到前面的所有选择对后续情节发展的影响。
前置因素影响的折返式支链结构在电子书领域已经有所应用。文字冒险类电子书制作应用inklewriter支持作者创建具有此种支链结构的电子书。有作者使用该软件将柯南道尔的《墨氏家族的成人礼》改编为支链叙事形式(见图5)。在前置分支点中,有些较为情绪化的选择会被后台标记为“mischevious(意为恶意的)”。当到达如图所示的隐性分支点时,电子书会根据前面被选中的“mischevious”选项数量自动呈现不同的句子,从而过渡到不同的支链叙事中去。读者不易察觉到隐性分支点的存在,他们会认为这是一段“没有被打断”的叙事。由此可见,采用前置因素影响的折返式支链结构提高了阅读过程中叙事的连贯性。
图5 《墨氏家族的成人礼》支链叙事后台
分支点设计图[11]
2.4 支链结构的混合应用:以“准备和生存”支链为例
数字叙事中常将以上几种支链结构加以混合,平衡故事撰写的复杂度和故事阅读的互动性。以下举电子书《你能从泰坦尼克号逃生吗?》中选择“与父亲同行的12岁男孩”角色的支链叙事章节《准备和生存》(Be Prepared and Survive)为例(见图6)。该支链叙事中,读者扮演一位12岁小男孩,通过选择尽量使自己、父亲和同龄的小伙伴幸存。该支链叙事提供了6种结局,除了一个“全部淹死”的最坏结局外,其他结局都至少保证了读者扮演的“我”自身能够幸存,只不过逃生方式根据读者的分支点选择而有所差异:节点7、14、15通过登上救生船而幸存,节点9、10则通过跳海逃生。
图6 “准备和生存”支链结构图[12]
以分支点2起始的叙事流中,两次使用了折返式支链结构。分支点2有两种选择,分别导向分支点4和5;但读者来到分支点5以后,并没有后续选择,叙事流直接导向分支点4。也就是说,在分支点2上,无论选择哪个选项,最终都会被导向分支点4,继而进行后续的叙事选择。分支点4的选择同样采用折返式支链结构:一种选择直接导向分支点13,而另一种则经由分支点8和12,最后汇入分支点13。
使用折返式支链结构必须考虑汇合的两条支链间的时间关系。“2→5→4”和“2→4”两条交汇支链在处理时间关系上使用了模糊化手法。在分支点2上,读者无论选择“前往舰桥”向泰克尼克号设计者托马斯了解情况后再去餐厅寻找父亲,还是直接“前往餐厅”,都会看到“父亲正在打牌”。父亲这一具有连续性的行为将两条支链的故事时间长短进行了模糊化,从而使得时间关系不会发生冲突。
以分支点3起始的叙事流采用了单纯的基础支链结构,支链数量和每条叙事流上的分支点数量均小于以分支点2起始的叙事流,但他们的结局数量是相同的。从这个例子来看,支链结构的混合应用有利于支链叙事在提高丰富度的同时,降低叙事的难度。
3 支链叙事的情节设定和分支点设置
由話语表现的故事是叙事的“有效”对象(Virtual object)[13],故事建构即是对叙事内容的建构。传统线性叙事中,故事建构以作者为主导,叙事流沿着单一时间轴发展,只有唯一的结局,没有时间轴展开的需要,也就不存在分支点的设置。支链叙事的故事建构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其中分支点的存在是其与传统叙事相区别的最明显特征。分支点将连续的叙事流进行分割,必然会对情节设定产生影响。从增强互动性的角度考虑,支链叙事的情节设定需要与分支点的设置相配合。
在情节设定上,支链叙事大量借鉴了线性叙事的经验;但由于分支点的存在,支链叙事中分段情节的长度、完整性和悬念的设置会影响叙事的互动性。作者需要设置分支点以展开支链,从而使支链叙事呈现多个结局;而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是由多条叙事流构成的故事集合。
3.1 情节设定
传统叙事的文本一般是连续的,通过章节标题对故事的一个阶段进行分割和归纳。而支链叙事的文本被分支点切分,每个分段情节都可以视作故事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分支点既是对先导情节的发展,也是对后继情节的导引。支链叙事利用分支点与读者互动,利用情节使读者沉浸,因此分段情节和分支点的协调配合尤为重要。
首先,作者应控制分段情节的长度。太长的分段情节拉大了两个分支点的距离,会削弱电子书的互动性。同时,两个分支点间情节的长度应尽量相当,以保证对读者有足够的吸引力使之能够继续后继情节的探索。《你能从泰坦尼克号逃生吗?》中每段情节长度不超过一个对开页。大部分分支点都设置在开页的右下方,读者通过超链接直接跳转到相应的支链情节。这样省去了读者的翻页操作,排版凸显人性化。
其次,作者应保证分段情节的完整性。每一个分段情节都是故事发展的一个阶段,与先导和后继两个分段情节之间存在线性时间关系。因此,每一段情节内部应构成故事发展的一个完整环节,让读者感知到叙事的推进,了解或隐约感知到前面的选择与所触发叙事间的相关性。
再次,作者应适当地设置悬念。设置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心理的一种写法。如果分段情节过于平淡,文本就不会具有太强的吸引力,读者甚至会失去选择的意愿。因此在分段情节完整叙述的基础上,分支点前应将用分段情节引出某一悬念,制造小高潮,以增加选择的价值,使读者对继发情节产生期待。
3.2 分支点设置
分支点是具有两个以上后继支链的叙事节点。分支点的设置是实现读者与情节间互动的关键。一方面,分支点必须利用变量合理地连接前后情节,使读者的选择“有意义”,从而提升互动体验;另一方面,虽然随着分支复杂度和分支点数量的提高,支链叙事的互动性就越强,但过多支链将使作者撰写情节的工作量陡然增加,作者在复杂的支链迷宫中更有可能产生混乱,因而致使前后情节或者各个支链情节之间产生逻辑矛盾。
分支点变量。在前置因素影响的折返式支链结构中,分支点变量是指分支点选项隐含的属性,读者的选择会改变属性值,用以在某一隐性分支点上触发特定的支链叙事。例如,在前述案例《墨氏家族的成人礼》中,用以标记情绪化选项的后台标签“mischevious”就是一种分支点变量。它是后续情节发展的依据,也是读者可控的变量。在没有前置因素影响的支链结构中,分支点变量是指分支点上各个用于触发后继支链的选项。使用这种支链结构时,一个分支点上的变量应该尽量具有类别上的一致性,使读者能够进行对比,再做出自己认为最合理的选择,从而保证变量对后续情节的指向作用,使读者不至于迷失在叙事迷宫中。
作者务必选择最关键的元素作为变量,否则不仅有可能造成变量的雷同和混乱,还会扩大支链叙事内容创建的工作量。变量还应与继发叙事有对应的逻辑联系,以保证变量具有合理性。增强型电子书中的分支点变量还应具有引导读者思考的作用。《你能从泰坦尼克号逃生吗?》的主题与“逃生”有关,大部分选择都与“往哪逃”“怎么逃”有关,这些选项也严谨地结合了相关史实。例如读者选择作为“随行医生的助手”(男性),通过前面一系列行动选择来到甲板上时,他面临往左舷方向或往右舷方向逃生两种选择。如果选择前者,则船员会要求他留下帮忙疏导人员,虽然仍有生存机会,但选择将更加困难,且生存概率较小;选择后者则能进入救生船,有更大的几率获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