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传家,用平常心做不平常事
2018-07-07刘瑜澍
文 / 刘瑜澍
1966年8月,卢玉富出生在禄劝县翠华镇兴隆村委会一户苗族人家。家里的生活虽然很贫困,但父母能干,兄妹六人懂事,日子也很幸福。1986年,卢玉富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云南省政法高等专科学校,成为苗族山寨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欣喜之余,并不算高昂的学费却让这个贫困的家庭犯了难。为了给卢玉富筹集100块钱的学费和生活费,老父亲从村头借到村尾。“我还记得,最后父亲是在供销社借到了钱,我才去上了大学。”卢玉富感慨万分地说,“那时我就想,有一天我有能力的时候,能不能帮帮这些人,这些像我当年那样身陷困境的人。”
1989年,卢玉富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禄劝检察院工作。从检29年间,从普通工作人员到副检察长,他担任公诉人长达14年,走遍了全县100多个村委会,对百余案件进行复核,承办的500余件案件,无一错案。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卢玉富开始尽其所能帮难济困。
兴隆村地处禄劝县城以北,早年间道路交通条件发展滞后。看着家乡父老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卢玉富心里很不是滋味。2004年,他下定决心要为村里修条路。贷款15000元后,他买来了45吨水泥,在老父亲的支持主导下,带着乡亲们修出了一条500余米的水泥路,结束了村民在泥泞中行走的生活。
2007年,他在提讯一名在押犯罪嫌疑人时,得知嫌疑人有一刚上完初中的侄儿,父母早逝,原来一直由嫌疑人供养。如果嫌疑人去服刑,侄儿就再也没有读书的机会。卢玉富毫不犹豫地答应“由我来供”。他即刻找到嫌疑人的侄儿张某,伸出援助之手。这一供养就是7年,从高中直至大学毕业。期间,为了减轻张某的心理负担,卢玉富每个周末都邀请张某到家里吃饭,带着他爬山,在此过程中不断开导鼓励他。在卢玉富的帮助下,张某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的学业。怀着对卢玉富的敬仰,张某毅然报考了禄劝检察院,成为了检察院反贪部门的一员。“他经历了很多事,一直比较坚强。2017年他工作变动离开了检察院,他说,检察院给了他一个平台,这三年让他干了五件大事:学了车、考取了云大研究生、讨了媳妇、生了娃娃、买了房子。”卢玉富细数着张某这些年的成就,满脸欣慰。
张某并不是卢玉富唯一供养的困难学生,当问到他一共供养了多少个学生时,卢玉富摆摆手说:“没有算过,也不愿意算。这些事你做了就不要计较,不要图回报,一图回报就没意思了。我做这些只是觉得对那些贫困学生来说,读书的时光是他们最重要的人生阶段,能帮就帮他们一把。错过了那个时间,他们一辈子的人生轨迹就被改变了。”
“不以善小而不为”,几年间卢玉富走到哪帮到哪:给小学生送《新华字典》、为农村小学修缮校舍、帮村里修沟修桥、为农民工讨要工资……
对父亲这些善举,卢玉富的独生女卢红青从小耳濡目染。“从小爸爸和爷爷就教育我们,帮助其他人是积德的事。”卢红青说,“我真正见证爸爸做这些事是从高中开始的。爸爸资助的两个困难学生正好是我的同班同学。爸爸每个月都会给他们生活费,那时电话还不普及,我就帮我爸传话,告诉同学什么时间去哪找我爸拿钱。父母还专门叮嘱我,千万不能跟班上其他同学说资助的事,怕我同学有心理负担。”
在卢红青记忆里,家里的日子一直很清贫。她上初中前,家里还住着简陋的房子,每个月都要还父亲上大学欠下的助学贷款,以及父亲为了帮助别人而欠下的借款。后来贷款还清了,父母的工资也上涨了,但家里依然保持着简单清贫的生活。富余出的这部分钱,被父亲拿去帮助了更多的人。卢红青的同学知道卢玉富的事迹后,曾问过她:你父母把本应供养你的钱,拿去供养其他小孩了,要不你可以过更好的生活,你心里会不舒服吗?卢红青摇摇头,说自己从没那么想过。从小父母就教育她要勤俭,要自立、自强。懂事后,爸爸就对她说过,“我的钱是我的钱,供你读书是我的义务,但我不会把所有钱都拿给你,我也有自己要做的事。”对父亲的话,卢红青深以为然。
善事越做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卢玉富获得了许多荣誉:2013年,他被禄劝县委授予“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称号,被昆明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5年被昆明市委宣传部评为“昆明好人·最美昆明人”,并荣获“昆明市第四届道德模范提名奖”,被云南省委宣传部评为“云南好人”……
不管在外面收获多少赞誉,卢玉富一直觉得家庭是最重要的,在家里他就是一个好父亲、好儿子、好丈夫。“我跟爸爸是平等的关系,他就像我一个年长的朋友,工作上的事、生活上的事我都喜欢跟他交流。”卢红青说,“爸爸对爷爷奶奶非常孝敬。我上初中时,父亲觉得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要多陪陪他们,就号召自己的几个兄妹,每个周末都回乡下给老人做饭,帮他们干地里的农活。在爸爸的带动下,这十来年,他们六兄妹每周都要回乡下看老人,风雨无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卢玉富不仅孝敬自家老人,见到其他家不孝敬老人的事也要管一管。2013年,卢玉富听到老父亲说村里有个村民小组长不孝敬老人,他回忆说:“我琢磨着,我直接去说他一顿肯定是不行的,不但效果保证不了,他还会记恨我。正好那年我们县里第一次发年终考核奖,我领了6000多元,我媳妇儿领了4000多元。我就跟媳妇儿商量,干脆我们去办个孝道讲堂。”说做就做,卢玉富自己制作了一摞表格,分发到村上各户人家,组织评选“十大孝星”。活动当天,卢玉富挂起自己做的布标,讲完孝道讲座就开始宣布评奖结果,发给每个孝星600元的奖励,又把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请到一起,每人给200元的压岁钱。通过这次活动的引导,孝敬老人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后来我就观察那个小组长,他开始带他妈去医院看病,去外面吃饭,开始对他妈好了。我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说到这里,卢玉富满意地笑了。考虑到山区老人外出理发困难,卢玉富又花500元连哄带拉地把县城的理发师请到了村里,为村里60余位老人理发。受卢玉富影响,他的几位兄妹,每年过春节前都要买上油、米、面等去探望村里的五保户和空巢老人。
“我的父母都比较善良,他们的言传身教对我影响也很大。我爹今年82岁了,1960年入的党,58年党龄的老党员了,一直很有奉献精神。”卢玉富谈道,“今年春节我回家过年,大年三十晚上我爹就约我第二天早起,去把村里的地扫了。从初一到初三我们父子俩每天早早起来,1个小时把村里打扫干净,看着村上各家的亲戚朋友来过年了,我们心里也热乎乎的。”
“我做这些事要感谢媳妇儿,没她的支持不行。”这是卢玉富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夫人张永芬也确实是卢玉富行善路上最坚定的支持者。“他要做这些事都会跟我商量。听了那些需要帮助的情况后,我也理解,觉得既然他已经承诺要帮人家了,我们是一家人,肯定要一起承担、相互支持。”张永芬笑着说。
五十而知天命。已到知天命之年的卢玉富如今更为豁达了,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我现在工资一万来块,媳妇儿、娃娃工资八九千,你说这些钱你要拿去干什么呢?吃喝玩乐还不如供几个娃娃读书。我也不需要他们的回报,只希望他们有能力的时候也可以帮助他人,回馈社会。”
在一个有大爱的家庭长大,卢红青自小就既懂事又优秀。大学毕业后,为了能更好地照顾父母,她放弃了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禄劝,成为了一名乡政府的公务员。她告诉我们:“现在我工作稳定了,也有帮助别人的能力了,我让爸爸帮我留意是否有需要资助的贫困生。”
在卢红青看来,做这些善事没什么特别的。“父母的教育让我一直以为所有人都是这么做的,这些事都是顺理成章的。”卢红青恳切地说,“后来爸爸的事迹被广泛宣传,周围的叔叔阿姨见到我都会说你爸真了不起。通过别人的评价我才慢慢意识到,原来父亲做的事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正是怀揣一颗平常心,卢玉富一家才能20年初心不改地在行善之路上坚定前行。
以德传家,家业常青。卢玉富没有为女儿提供富足的生活,甚至将对她的爱分给了那些身处困境的孩子。卢红青却觉得自己从父母那得到了最宝贵的财富,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她拥有了与人为善的爱心、以孝为先的感恩心和宠辱不惊的平常心,这些品德足以让她一生心灵富足。
野外爬山途中的一家三口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