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文化视阈下流行语语情分析及原因探究
——以2017年部分流行语为例
2018-07-06陈爱梅陈畅苏州大学
陈爱梅 陈畅 苏州大学
一、研究背景
“皮皮虾,我们走!”这是2017年登上各大流行语排行榜中的一则,它活跃在人们的日常对话中,也被许多自媒体植入到文章中用以表示各种丰富的内涵。流行语源于生活,又被人们广泛地用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即时性与社会性,逐渐脱离语言现象特征,成为社情民意、社会心理的特殊载体,同时体现了新媒介文化的特点:
(一)技术赋权与文化创造多样化
技术驱动下受众文化的自我价值创造能力增强,媒介文化的价值选择趋于多样化、精准化,为受众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小众文化大众化、圈子文化部落化、年龄层用户差异大等裂变演绎出独具一格的文化特征。互联网时代的技术赋权给予了不同人群同等的技术条件,尤其新媒介文化中的网络文化广泛使用于不同情境之中,形成了特定的词义倾向。
(二)社会情绪符号化
新媒介的大量涌入使人们有了跨时空交流的途径,在新型的公共领域中通过语言、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世界迅速凝结成一个地球村,又根据各种要素集合成新的部落。多元的部落对同一社会事件的解读也趋向多元化,多元化文化冲击下的自我表达更加情绪化,同时伴随着社会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主流文化逐渐被消解,以一种更易为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流行语、恶搞图像、段子等符号化更强的载体。
本文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通过问卷调查来对网络语言的使用主体、使用原因进行探讨,结合相关具体案例使用内容分析法对热点流行语探究其特点并尝试找出共性。
二、数据分析
(一)问卷说明
问卷中选取的十五个流行语选自2017年《人民日报》及《咬文嚼字》公布的年度流行语,为研究流行语整体情况,包含网络流行语、热词、新词、媒体流行语等分类,如下:十九大、共享、人工智能、天舟一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雄安新区、共享充电宝、租购同权、金砖+、勒索病毒、打call、尬聊、皮皮虾我们走、扎心了,老铁、还有这种操作。
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273份,为方便统计,我们从中抽取200份有效问卷,其中16岁-25岁被调查者占调查主体的45.5%,其余年龄层保持相对平衡。200人中有63%的人表示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流行语,参与有关流行语使用频率和矩阵量表的答题。
(二)使用主体及流行语来源
本问卷中15岁-35岁被调查者(使用流行语的用户)占比约为73%,且主要在高校学生中发放,具有一定代表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8年1月份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0%,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5.4%。流行语使用主体多集中于青年群体,随年龄呈递减趋势,16-25岁群体使用群体达75.79%,即使是46岁及以上样本使用率也达到43.24%,意味着流行语在现代生活中的遍在性。
图1交叉响应表中以各样本了解流行语的来源为变量计算各平台的普及率,由数据分析可得,在所有流行语来源中,社交网络为主力军(77.50%),其次为亲友交谈和传统媒体(16.40%、16.10%),相对来说,搜索引擎(13.30%)属于被动型来源。
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7.5%,社交网络在移动端的迅速普及给予了网民更加方便的操作手段,能够随时随地接触和传播热点消息,社交网络成为人们信息的主要来源。但同时,传统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影响仍然存在。
(三)2017年网络语言使用情况
图1:多重响应交叉表—流行语了解来源分析
图2:交叉汇总表—流行语来源及流行语使用情况,单位为%
为体现网络流行语与媒体流行语的使用差异,分析中选取了两个报道热词和两个网络流行语,分别与社交网络来源和传统媒体来源进行交叉分析,由图2可知:(1)相比于传统媒体平台,社交网络平台获知的流行语更容易被传播和使用,其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使用率更高;(2)传统媒体中涉及的流行语更多的是政治热词,但也不乏网络流行语的传播。
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在流行语传播上并非呈现两极分化,这一方面体现了主流文化对青年亚文化一定程度的接纳,也解释了网络文化对媒体报道的影响,当前许多主流媒体在报道政治事件时不再一味严肃化,在保证主体内容基调的情况下也会借助网络语言来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报道。
(四)使用与满足分析
在使用与满足理论验证中,我们列出了八项需求,包括了情感、社交、娱乐、兴趣、功效五个方面。
结合年龄层矩阵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后可以得出结论:(1)各年龄层对流行语在使用与满足五个方面的需求总体呈现为平衡状态,即不同的人使用流行语基于不同的原因且数量相持,包括:情感愉悦、帮助表达、创设情境、紧追潮流、隐射情绪;(2)相对而言,青年群体更加在意流行语帮助情感愉悦、表达隐秘情绪和话语实际含义的作用,中年群体及以上则更重视流行语帮助社交软化和紧跟潮流时代的作用,即青年流行语使用者更偏重于流行语自身及其使用,中年以上群体更偏重流行语语境和背后映射的内涵。
除此以外,我们设置了琅琅上口、言简意赅、跟风使用、缓解心情、与社会热点相关、网络语言的发展要求等多选题选项对以上使用与满足进行进一步验证,其中言简意赅(60.75%)及与社会热点相关(57.53%)两项超过50%,即表达自我和追随潮流方面是流行语被大多数人使用的原因。
三、社会思潮和文化影响
由数据分析可知,当前流行语文化由社交网络主导,网络流行语占主要地位。使用频次比较高的流行语如:尬聊(53.23%)、还有这种操作(55.91%)、打call(47.85%),其中“还有这种操作”的火爆源于一张表情包,表示“十分震惊”。相比之下十九大(23.66%)等政治热词普及率较低。网络流行语全民化程度更高,这样的使用情况离不开大众文化的觉醒,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伴随着信息社会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表现出反理性、反权威、反中心的倾向。符号学视阈下的网络流行语,大众通过各种网络流行语的创作,试图解构和颠覆既有社会秩序,并希望能让自己的文化趣味得到认可和肯定。
(二)多元流行语的交融与冲击
网络流行语、政治热词、新词、媒体流行语各有市场,这其中主流媒体流行语的“特殊场域”与网络流行语的“平民场域”在不同的传播介质上产生不同程度的交融,媒介融合与转型也促成了多元流行语的共存。但主流媒体在选取流行语时的标准、使用流行语的规范并不明确,以及网络平台对主流媒体流行语的认可与接纳仍处于落差较大的状态,传媒文化的输入相对较弱。
(三)跟风严重,稍纵即逝
流行语一方面将严肃的社会矛盾或者社会热点变成意味深长的语言符号,蕴含大众的爱憎和喜悲,但事实上有部分网民只是因为由于意见气候的压迫或单纯跟风而使用流行语。并且,流行语的流行周期大多绚烂而短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更多是网民和媒体凑热闹带起的热度,需要传媒的引导弱化民众跟风性质,引导大众同时关注现实意义和文化意义。
四、结语
新的媒介生存方式赋予了民众新的表达权,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也为技术赋权提供了理论手段,流行语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现象,在短时间内被网民和媒体在日常生活中和传播活动中广泛使用。一方面流行语契合了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一方面也是各种社会心理和热点事件的映射。大众文化的迁徙和主流文化的宣传在流行语场域各自为政,反映了新媒介时代文化的交融和冲击。同时由于流行语使用过程中存在盲目从众性,传媒业可适当加强引导,保持社会良性关注,使流行语的现实意义和文化意义并存。
[1]郭涛,周利娟.从后现代主义思潮到网络语言符号——网络语言符号动因论之一[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6(02):79-82.
[2]主父志波,刘宗义.新媒介文化:人类社会交往的伟大变革[J].青年记者,2016(33):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