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栽培措施对弱筋小麦品种扬麦20产量、品质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

2018-07-06胡文静程顺和程晓明王君婵吴荣林陆成彬

江苏农业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扬麦穗数氮量

胡文静, 程顺和, 程晓明, 王君婵, 吴荣林, 陆成彬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部长江中下游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江苏 扬州 225007)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唯一的弱筋小麦产业带,随着专用小麦的发展,江苏已成为最大的弱筋小麦生产基地。弱筋小麦的高产栽培管理往往与品质调优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氮肥管理方面会造成“产量不高”、“弱筋不弱”等问题[1-2],弱筋小麦的优质高产难以同步实现。因此如何在获得较高产量的基础上,品质达到弱筋小麦的要求,是促进小麦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前人就不同栽培因子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多[3-11],也有一些弱筋小麦品质调优配套栽培措施的研究,但结论不尽相同[12-16]。此外,在小麦生产中,氮肥利用率是衡量施氮量是否合适的一个重要指标。早在80年代初,Austin[17]就指出,随着小麦产量的不断提高,氮素吸收与利用问题将日益突出。氮肥农学利用率是从籽粒产量的角度描述作物对氮肥的利用率[18],有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有利于氮肥农学利用率的提高[19-20]。目前就栽培措施对弱筋小麦产量、品质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协同调控效应的研究报道较少。扬麦20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高产抗病弱筋小麦品种,2010年通过国家审定,是目前长江中下游小麦区试对照品种[21]。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弱筋小麦扬麦20产量、品质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探讨弱筋小麦适宜栽培调控措施,为其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弱筋小麦品种扬麦20。

1.2 试验点概况

试验于2015-2016年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湾头试验基地进行,前茬作物为水稻。土质为粉砂质壤土,0~20 cm土壤含有机质16.57 g/kg、碱解氮71.89 mg/kg、速效磷16.70 mg/kg、速效钾54.20 mg/kg、全氮1.04 g/kg、全磷0.59 g/kg、全钾11.98 g/kg。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以播期为主区,设 10月20日(A1)、11月4日(A2)、11月19日(A3);以播种密度为副区,设每1 hm21.50×106(B1)、2.25×106(B2)、3.00×106(B3);以施氮水平为裂区,设180 kg/hm2(C1)和 270 kg/hm2(C2),共18个处理,重复2次。另设对应播期和密度的9个不施氮肥小区,以计算氮肥农学利用率。播种前浇水造墒,保证每一期播种时田间湿度基本一致。基肥∶壮蘖肥∶拔节肥=7∶1∶2(质量比),基肥于播种前1 d施用,壮蘖肥于4叶期施用,拔节肥于叶龄余数2.5叶时施用。播种前1 d将基氮肥和P2O5(105 kg/hm2)、K2O(105 kg/hm2)施入土壤。其他田间管理均按照当地高产栽培要求统一进行。人工点播,行距23.3 cm,小区面积6.67 m2。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产量及构成因素:成熟期调查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质量。每小区机械收割,自然晾晒,测含水率,换算成含水率13%的产量。

籽粒品质:硬度用单粒谷物特性测定仪(SKCS4100)测定,以300粒种子硬度的平均值计算,其值越大,表示硬度越高;蛋白质含量采用DA7200近红外仪检测;全麦粉微量SDS沉淀值测量方法参照张晓等[22]方法。

小麦品种品质指标参照国家小麦品种分类[23],弱筋品种硬度指数小于50,粗蛋白(干基)小于12.5%。

氮肥农学利用率=(施氮区籽粒产量-无氮区籽粒产量)/施氮量[24]

1.5 数据分析方法

试验数据采用DPS7.05与Excel200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措施对扬麦20籽粒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不同播期间产量有显著差异,11月4日播种扬麦20籽粒产量最高,显著高于11月19日。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有显著影响,密度每1 hm22.25×106处理籽粒产量最高,较密度每1 hm21.50×106、每1 hm23.00×106分别高5.15%和0.84%。不同施氮量处理间籽粒产量有显著差异,施氮量增加,产量降低。从表2分析可知,播期和密度互作对产量有显著影响,10月20日和11月4日播种,密度每1 hm22.25×106处理产量最高,11月19日播种,密度每1 hm23.00×106处理产量最高,说明不同播期下密度对产量的效应不同。11月4日播种、密度每1 hm22.25×106、施氮量180 kg/hm2(A2B2C1)处理下产量达最高值(7 057 kg/hm2)。

2.2 不同栽培措施对扬麦20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表1显示,播期对穗数有显著影响,对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无显著影响,播期推迟,穗数减少,10月20日播种穗数最多,11月19日播种穗数最少。密度对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有显著影响,密度从每1 hm21.50×106增加到每1 hm22.25×106,穗数增加9.37%,穗粒数显著降低,千粒质量变化不显著;密度再增加到每1 hm23.00×106,穗数增加17.26%,穗粒数、千粒质量显著降低。施氮量对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有显著影响,施氮量增加,穗数增加10.67%,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显著减少。从表2分析可知,播期和密度互作对穗粒数有显著影响,10月20日播种,密度每1 hm21.50×106(A1B1)处理穗粒数最多;播期和施氮量互作对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有显著影响,10月20日播种,施氮量180 kg/hm2(A1C1)处理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最高。

2.3 不同栽培措施对扬麦20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

表1显示,播期对氮肥农学利用率有显著影响,播期推迟,氮肥农学利用率先降低后升高;不同密度间氮肥农学利用率无显著差异;施氮量对氮肥农学利用率有显著影响,施氮量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降低。从表2分析可知,10月20日播种,密度每1 hm23.00×106,施氮量180 kg/hm2(A1B3C1)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达到最高值(17.35 kg/kg)。

表1 单项栽培措施对扬麦20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

A1、A2、A3分别表示播期为10月20日、11月4日、11月19日;B1、B2 、B3分别表示播种密度为每1 hm2150×104、225×104、300×104;C1、 C2分别表示施氮水平为180 kg/hm2和 270 kg/hm2。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达0.05显著水平。

表2 不同组合栽培措施下扬麦20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氮肥农学利用率

A1B1C1、A1B1C2、A1B2C1、A1B2C2、A1B3C1、A1B3C2、A2B1C2、A2B2C1、A2B2C2、A2B2C2、A2B3C1、A2B3C2、A3B1C1、A3B1C2、A3B2C1、A3B2C2、A3B3C1、A3B3C2见表1。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达0.05显著水平。

2.4 扬麦20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偏相关分析

从扬麦20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偏相关分析结果(表3)可知,穗数与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穗粒数与千粒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产量三要素与产量均具有正相关关系,相关性大小表现为穗数>千粒质量>穗粒数。

表3 扬麦20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偏相关分析结果

*表示显著相关(P<0.05);**表示极显著相关(P<0.01)。

2.5 不同栽培措施对扬麦20品质的影响

表4显示,播期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微量SDS沉降值和硬度均有显著影响,播期推迟,三者同步升高。密度对3个品质性状均无显著影响。施氮量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微量SDS沉降值有显著影响,对硬度无显著影响,施氮量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微量SDS沉降值升高。由表5可知,10月20日和11月4日播种的扬麦20籽粒蛋白质含量均符合弱筋小麦品质指标[21],推迟播期到11月19日,高氮肥处理下籽粒蛋白质含量超出弱筋小麦品质指标。

表4 单项栽培措施对扬麦20品质性状的影响

A1、A2、A3、B1、B2、B3、C1、C2见表1。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达0.05显著水平。

表5 不同组合栽培措施下扬麦20籽粒品质性状

A1B1C1、A1B1C2、A1B2C1、A1B2C2、A1B3C1、A1B3C2、A2B1C2、A2B2C1、A2B2C2、A2B2C2、A2B3C1、A2B3C2、A3B1C1、A3B1C2、A3B2C1、A3B2C2、A3B3C1、A3B3C2见表1。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达0.05显著水平。

3 讨 论

3.1 播期、施氮量和密度对扬麦20产量、品质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的调控效应

吴九林等[14]认为当播期推迟到临界值11月10日以后,籽粒产量随播期推迟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适当推迟播期有利于弱筋的形成。陆成彬等[25]认为播期对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有负向作用。张敏等[26]的研究结果表明播期推迟会引起小麦产量结构的变化,进而引起产量下降。本研究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扬麦20穗数减少,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变化不显著,产量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微量SDS沉降值和硬度升高,10月20日和11月4日播期下籽粒蛋白质含量均能控制在弱筋小麦品质指标范围内,11月19日播种且高氮肥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超出弱筋小麦品质指标,证实了播期推迟对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有负向作用。王树丽[27]研究认为播期推迟,氮素积累量降低,本试验中扬麦20在11月4日和11月19日播期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均低于10月20日,因此扬麦20播期应适当提前,保证足够的穗数和高氮肥农学利用率,可协同实现高产和弱筋品质。

刘萍等[28]的研究结果表明,弱筋品种扬麦9号播种密度从每1 hm21.05×106增至每1 hm22.40×106时,产量上升,播种密度再增加则产量下降,同时,当密度增加至每1 hm22.40×106时,蛋白质含量下降,密度再增加则蛋白质含量略有上升。陆成彬等[22]的研究结果表明,群体密度大有利于提高弱筋小麦的产量,且群体密度为每1 hm22.25×106时籽粒蛋白质含量最低,有利于弱筋品质的形成。本试验结果表明密度由每1 hm21.50×106增加到每1 hm22.25×106,穗数增加,群体变大,产量增加,密度继续增加到每1 hm23.00×106,穗数增加,群体密度过大,不利于单个麦穗的成花结实,穗粒数减少,千粒质量降低,产量增加受到抑制,表现为略有降低。因此,弱筋小麦扬麦20适宜播种密度应控制在每1 hm22.25×106~3.00×106。

本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产量的调控效应受播期影响,推迟播期到11月19日,增加密度,产量增加,与前人报道的正常播期下密度对产量的调控效应有所不同[29-32],也有研究结果表明[33-34],晚播条件下提高小麦的种植密度以增加穗数,可提高产量。这主要是因为虽然播期推迟能显著降低冬前分蘖的数目,但是晚播小麦返青后分蘖数目会出现补偿性增长,以弥补冬前分蘖的不足,因此本试验中推迟播种后可通过增加密度来增加穗数,弥补产量损失。

束林华等[15]认为在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提高,施氮量超过适宜值后,籽粒产量下降,施氮量以172 kg/hm2左右最为适宜。本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为180 kg/hm2时,产量三要素协调发展,继续增加施氮量至270 kg/hm2,产量呈降低趋势,因为过高氮肥条件下穗数较多,群体密度过大,群体和个体之间难以协调发展,不利于小麦籽粒灌浆与干物质积累,穗粒数减少,千粒质量降低,产量三要素不能协调发展,从而造成产量下降。本试验结果还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微量SDS沉降值显著增加,播期11月19日,施氮量270 kg/hm2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超出弱筋小麦品质指标,不利于弱筋形成。朱新开等[7]认为氮肥利用率与施氮量呈极显著二次曲线关系,当施氮量为161.25 kg/hm2时,氮肥利用率最高。曹倩等[19]认为无论何种密度下,降低施氮量的处理均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施氮量为180kg/hm2时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与本试验结果一致。因此扬麦20作为弱筋小麦生产时施氮量应控制在180kg/hm2左右。

3.2 弱筋小麦扬麦20适宜栽培措施的确定

姚金保等[35]研究了弱筋小麦宁麦18产量表现及产量结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三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并认为三者对产量的作用大小为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本试验结果表明,扬麦20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与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制约关系显著,穗粒数与千粒质量存在一定的相互促进关系,穗数、千粒质量是产量形成中重要的因子,其中穗数与产量相关性最大,说明扬麦20可在保证较高穗数的前提下,提高千粒质量,稳定穗粒数,发挥其最大产量潜力。

弱筋小麦生产应以降低蛋白质含量为目标,在优质的前提下获取高产、高效。综合分析不同处理组合下的扬麦20产量水平、氮肥农学利用率和籽粒蛋白质含量水平,可以得出该品种在播期11月4日,密度每1 hm22.25×106,施氮量180 kg/hm2处理下,可保证产量和弱筋品质协同发展,氮肥农学利用率可达12.92 kg/kg。

参考文献:

[1] 朱新开,郭文善,周君良,等. 氮素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营养和加工品质调控效应[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6):640-645.

[2] 陆增根,戴廷波,姜 东,等.不同施氮水平和基追比对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6,26 (6):75-80.

[3] 刘万代,陈现勇,尹 钧,等.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豫麦49-198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3):464-469.

[4] 伍 宏,朱昌华,夏 凯,等. 叶面喷施激动素对小麦品种济麦22品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6,32(2):299-304.

[5] 胡焕焕,刘丽平,李瑞奇,等.播种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产量形成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8,28(3):490-495.

[6] 石玉华,代兴龙,周晓燕,等. 不同栽培技术体系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2016,48(8):26-29.

[7] 裴艳婷,肖 磊,姚怀昌.播期和施氮量互作对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7(7):477-481.

[8] 杨学明,姚金保,张 鹏,等.叶面喷施杀菌剂和肥料对小麦宁麦14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9):97-99.

[9] 徐阳春,蒋廷惠,张春兰,等.不同面包小麦品种的产量及蛋白质含量对氮肥用量的反应[J].作物学报,1998,24(6):731-737.

[10] 朱新开,郭文善,周正权,等.氮肥对中筋小麦扬麦10号氮素吸收、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J].中国农业科学, 2004,37(12):1831-1837.

[11] 石 玉,于振文.施氮量和氮肥底追比例对济麦20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 2010,30(4):710-714.

[12] 陆成彬,张伯桥,程顺和.弱筋小麦扬麦9号的应用前景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2002(3):7-8,15.

[13] 周 青,陈风华,张国良,等.施氮时期对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J].麦类作物学报,2005,25(3):67-70.

[14] 吴九林,彭长青,林昌明,等.播期和密度对弱筋小麦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5(3):36-38.

[15] 束林华,朱新开,陶红娟,等.施氮量对弱筋小麦扬辐麦2号产量和品质调节效应[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7,28(2):37-41.

[16] 王 慧,张 晓,高致富,等.氮肥运筹对弱筋小麦扬麦20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5,30(2):49-52.

[17] AUSTIN R B. Physiological limitations to cereal yields and ways of reducing them by breeding[C]//HURD R G. Opportunities for increasing crop yiel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3-19.

[18] NOVOA R,LOOMIS R S. Nitrogen and plant production[J].Plant Soil,1981,58:177-204.

[19] 曹 倩,贺明荣,代兴龙,等.密度、氮肥互作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4):815-822.

[20] 周晓虎.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籽粒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3.

[21] 吴宏亚,张伯桥,高德荣,等.丰产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扬麦20[J].麦类作物学报,2013,33(5):1064.

[22] 张 晓,李 曼,江 伟,等.小麦三个品质性状微量检测方法的应用与评价[J].麦类作物学报,2014,34(12):1651-1655.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小麦品种品质分类:GB/T 17320-2013 [S].北京: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3.

[24] ARVIND K S,JAGDISH K L,SINGH V K,et al. Calibrating the leaf color chart for nitrogen management in different genotypes of rice and wheat in a system perspective[J]. Agron J,2004,96:1606-1621.

[25] 陆成彬,张伯桥,高德荣,等.栽培措施对弱筋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06,22(4):346-350.

[26] 张 敏,王岩岩,蔡瑞国,等.播期推迟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籽粒品质的调控效应[J].麦类作物学报,2013,33(2):325-330.

[27] 王树丽.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结构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12.

[28] 刘 萍,郭文善,徐月明,等.种植密度对中、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6,26(5):117-121.

[29] 刘 莹,唐 清,王立峰,等.播期和密度对襄麦D31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7,37(3):376-381.

[30] 姜丽娜,赵艳岭,邵 云,等.播期播量对豫中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5):42-46.

[31] 史晓芳,仇松英,史忠良,等.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尧麦16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7,37(2):1-9.

[32] 李豪圣,宋健民,刘爱峰,等.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超高产小麦济麦2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11,27(5):243-248.

[33] 屈会娟,李金才,沈学善,等.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周麦18碳氮转运、籽粒淀粉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09,24(10):23-27.

[34] 张耀兰,曹承富,乔玉强,等.超晚播条件下密度和追氮时期对淮北地区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6):160-164

[35] 姚金保,马鸿翔,杨学明,等.宁麦18的产量表现及产量结构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5,27(1):6-9.

猜你喜欢

扬麦穗数氮量
晚播对苏州南部地区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扬麦系列小麦品种的饼干品质分析
扬麦系列品种品质性状分析及育种启示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小麦黄淮冬麦区北片国家区试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变异分析
安徽不同生态区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差异分析
高产小麦构成要素的解析与掌握
高、中、低产田水稻适宜施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研究
不同地力水平下超级稻高产高效适宜施氮量及其机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