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亚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
——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

2018-07-06方翼飞

北方经贸 2018年6期
关键词:就业人口就业结构三亚市

方翼飞

(三亚学院财经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三亚市作为海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在2010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后,经济社会、人口就业、基础设施等得到了长足发展。2010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由230.85亿元上升到475.55亿元,实现了翻一番,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55%。全市从业人员由30.06万人,增长到50.50万人。其中,第三产业产值由150.62亿元增加到314.30亿元。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由16.40万人增长到32.92万人。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阶段性目标中,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都作为重要的参照指标,如到2015年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以上,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45%以上。到2020年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到6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预计达到60%。因而研究三亚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内在关联,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

自1987年建市后,借助改革开放的政策春风,三亚市经济社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在建市初期,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都呈现出“一二三”的态势,即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及就业人数都居于首位,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第三产业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生产总值及就业人数上都超过第一、第二产业。此外,与我国多数地区相同,三亚市也存在就业结构相对滞后于产业结构的现象。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工程实施后,三亚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其中经济发展更是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全市生产总值七年间实现了翻一番,就业人数也增长了近三分之二。图1表明,七年间三亚市第一、第三产业平稳增长,其中,前者上涨近0.62个百分点,后者上涨了0.84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缓慢下降,下降了1.46个百分点。总体上来看,三亚市产业结构趋于稳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依旧是推动三亚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从图2可看出,2010年后三亚市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动。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口转移加速,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有所增长,第三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转移劳动力。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了12.93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只增长了2.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了10.65个百分点。得益于国际旅游岛建设工程为三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2010~2014年四年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急剧上升。

图2 三亚市2010~2016年度就业结构趋势

结合两图对比,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近年来三亚市产业结构趋于稳定,就业结构变动剧烈。其二,三亚市就业结构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增加,但产值比重却有所下降,而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但产值比重却有所上升。其三,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基本趋于一致。

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

(一)结构偏离度分析

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人口比重之比与1的差,即指各产业的产值比重与相应的劳动力比重的差异程度。若结构偏离度为正,即产值比重高于就业比重,表明该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外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若结构偏离度为负数,表明产值比重小于就业比重,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大,表明结构越失衡。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小,结构越均衡。结构偏离度趋于零时,表明结构处于均衡状态。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表1 2010~2016年三亚市产业与就业结构偏离度一览表

整体上看,总结构偏离度稳步下降,由2010年的3.34下降为2016年的1.85,这表明三亚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整体上由原来的不同步、不协调逐步向协调同步转变。具体表现为,一是第一产业保持较高的负偏离度。一方面负偏离度表明三亚市第一产业的产业产值比重低于就业人口比重,仍存在剩余劳动力未能转移。另一方面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七年间由0.66下降为0.47。这得益于国际旅游岛建设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众多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镇化率自2010年的55.5%上升到2016年的73.89%。二是第二产业维持较高的正偏离度。表明产业比重高于就业比重,有外部劳动力不断转移进来。这得益于国际旅游岛建设下,大量基础设施工程的开工建设,带动建筑业及联动行业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和经济利益。三是第三产业偏离度趋近于零。七年间,三亚市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一直处于趋近于0的状态,且2014、2015、2016年更是无限趋近于0,这表明三亚市的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处于均衡状态,基本实现充分就业。主要的原因在于,其一,第三产业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吸纳就业人口的关键性产业。其二,由于三亚市以旅游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对于从业人员素质要求不高,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人才市场充分流动。

(二)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即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同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反映该部门1%的劳动力所生产的产值在整个国民总产值中的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大致能客观地反映一个部门当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通常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1,而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1。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本部门的产值与劳动力比值越大。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G为总产值,L为劳动力总数,G1为农业部门产值,G2为非农业部门产值,L1为农业部门劳动力数,L2为非农业部门劳动力数,B1为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B2为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

表2 2010~2016年三亚市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一览表

表2表明,总体上看来,三亚市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都在向1靠近,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均向均衡状态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1,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这表明现阶段三亚市第一产业仍然存在大量隐性失业劳动力,而伴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加速,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就业压力依然巨大。二是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维持较高水平,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得益于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及房地产开发项目,建筑业已经成为三亚市第二产业吸纳转移人口的主要阵地。但未来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更多的外来、农村人口将涌入城市,第二产业需要寻找新的就业突破点。三是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力逐渐趋近于1,特别是2014年、2015年、2016年几乎达到了0,趋近于标准状态。这表明三亚市第三产业发展趋于均衡,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趋于饱和。但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工程的进一步深入,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依然巨大,未来也将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对策建议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三亚市产业结构趋于稳定,就业结构相对滞后。其中,第一产业仍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第二产业吸纳就业人口的潜力有待开发,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基本饱和。因而,我们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使其为就业的增加,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创造前提条件。首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农业新科技。通过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绿色品牌建设、主题特色生态园建设及新农业技术推广,旨在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释放。其次,挖掘第二产业潜力,发展新兴行业。三亚市第二产业存在过度依赖建筑行业吸纳就业人口,而未来需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发展新兴行业,寻找新的就业吸纳点。如利用充足的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发展新能源发电,既能缓解三亚电力紧缺,又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最后,大力引入创新人才,加大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积极引入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以旅游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提供优质的智力支持,促进第三产业的优化升级。

[1]陈楚天.青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2]王 芳.江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4(1):66-67.

[3]王少国,刘欢..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7):85~90.

猜你喜欢

就业人口就业结构三亚市
黑龙江省县域就业人口受教育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实证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21.1万,美国2015年11月非农就业人口增长稳健
跨境电商背景下三亚市服务业总部经济发展路径探讨
三亚市幼儿海洋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探讨
三亚市小额信贷业综合改革政策优化研究
产业转型背景下就业人口与产业发展关系研究综述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对就业问题的启示
日本农业对三亚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