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素养及其融入技能教学过程的培养模式探析

2018-07-05毕树沙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10期
关键词:技能教学融入职业素养

[摘要]文章在分析职业素养内涵、外延以及属性的基础上,从狭义的职业素养角度提出了职业素养的形成具有养成性、情境性、关联性和渐进性四大特点,进而结合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趋势、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职业素养形成特点,分析了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专业技能教学过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积极构建融入技能教学过程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理念更新为前提;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以真实职业情境为平台;以工作项目导向课程为载体;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支撑。

[关键词]职业素养 技能教学 融入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毕树沙(1984- ),男,黑龙江孙吴人,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硕士。(湖南 长沙 410005)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评系统开发”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XJK17BZY03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0-0068-05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要将价值观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①,被学界认为是职业教育观从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向的萌芽。2004年,我国提出“职业院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②,职业素养培养逐渐得到重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技能人才培养要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要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在政策层面不断重视职业素养的同时,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对于什么是职业素养,如何培养职业素养的认识和探索却尚显不足。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形成特点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探索构建有效的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近几年,职业素养在多个领域的使用频率都很高,但什么是職业素养尚未完全形成共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素养一词古今意义及使用差异较大。《辞海》对“素养”有两个解释,一是“修习涵养”,指涵养的形成;二是“平素所供养”,指平素供养人,二者讲的都是行为或过程,与现代汉语政治素养、文化素养、科学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中的“素养”所指相去甚远。另一方面,“职业素养”是受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人才需求变化和政策导向影响而逐渐兴起的新概念,其内涵与外延正在形成之中,需要一个认识、理解、挖掘和总结的过程。

现有研究认为职业素养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角度。狭义的职业素养是与知识和技能相对的概念,一般指个体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和行为习惯。例如,蒋乃平认为,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安全、职业体能、职业审美等诸多方面的观念意识及其相应作风和行为习惯;宗美娟、张成涛认为,职业素养是除了职业技能之外的素养;黎光明认为,职业素养是指从业者后天养成的精神文化潜质。广义的职业素养一般指个体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除狭义的职业素养外延之外,还包括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例如,陈智强认为,职业素养指职业岗位对个体的内在规范和要求,包括专业技能、道德操守、职业态度与兴趣、职业设计与创造的情感、规范、能力及其水平等;刘晓波等认为,职业素养是个人完成职业活动和实现自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知识的集合;裘燕南认为,职业素养是个体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等。

广义的职业素养和狭义的职业素养都是指个体完成职业活动凭借的某些自身条件,前者是指所有条件的总和,后者特别指某部分条件。从语义角度来看,狭义的职业素养关注更内在、隐性、本质和稳定的条件,能反映职业素养的核心内涵;从逻辑来看,将职业素养作为与知识、技能、能力平行的概念,强调了其独立性,从而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从文化思维角度来看,广义的职业素养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概念泛化”,即职业素养成为一个无所不包,但在研究和实践上却无能为力的概念,无助于实际工作。

由此可见,狭义的职业素养概念在语义、逻辑、文化思维等方面优于广义概念,因此,职业院校应从狭义角度理解和使用职业素养。第一,职业素养是职业岗位规范在职业人身上的内化,是个体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素质,其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个体的职业素养要求不同,职业岗位会随着科技、产业变革而变化,职业素养亦随着职业岗位变化而变化。第二,职业素养主要包括思想道德、身心素质、职业品质、职业观念、质量效益意识、规则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学习能力、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第三,职业素养具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基本属性。显性是指职业行为习惯,是个体职业素养中“显于外”,容易被观察的部分;隐性是指职业内在品质,是个体职业素养中“隐于内”,不容易被观察的部分。第四,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精神等要素,具有明显的价值属性。第五,从表述来看,职业素养与职业素质的意思基本相同,笔者采取职业素养的说法。

二、职业素养形成的特点

1.职业素养的形成具有养成性。职业素养是在与职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感知、模仿、反馈以及慎思等多种途径逐渐获得的,相对于知识、技能和能力,职业素养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养成性特点。第一,职业素养很难通过简单的说教进行传授。理论知识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和自身记忆可以获得,但即使知道了“认真工作”,也不见得具备“认真工作”这一职业素养。第二,职业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真实的职业情境。纯技能通常是练习的结果,强调肢体的灵活性和熟练度,只需经过反复练习就能够获得。职业素养则需要在不同的职业情境中,通过完成不同性质的工作任务而逐渐积累、内化,其强调对不同情境的自我判断和反应,而不是固定动作的程序化反应。第三,职业素养不受天赋的制约。能力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由先天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个人的天赋秉性在能力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与职业能力相比,职业素养作为职业活动中个体内在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集合,是后天养成的结果。

2.职业素养的形成具有情境性。情境所指向的行动与职业素养所指向的行动之间不是天然一致的,职业素养只有在特定的职业情境中形成,才能在相应的职业情境中表现。让·皮亚杰(Jean Piaget)从建构主义视角表述了情境的意义:“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③培养一名员工的服务意识,要让其在工作环境中践行这一理念,使其能够主动为顾客服务、解决顾客的问题,使用让顾客感到尊重的言谈举止等。

3.职业素养的形成具有关联性。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好的人才往往能理解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并主动“修炼”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水平高的人往往能严格要求自己,更愿意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一般来说,不考虑特殊的天赋因素,缺乏职业精神的人很难掌握和使用顶尖技术,缺乏创新意识的人很难完成创新创业,缺乏服务意识、奉献精神的人很难以客户为中心。

4.职业素养的形成具有渐进性。无论是职业内在品质,还是职业行为习惯,都只能在潜移默化中积累形成。长期的职业活动积累形成劳动者的职业习惯,良好的职业习惯成就高水平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素养。安全意识、质量观念、职业理想等职业素养都是个体在职业活动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体会、感悟职业的性质、价值、意义之后逐渐产生的,若得到有效引导和培养则逐渐提高其水平;反之,职业素养则提高得更为缓慢,甚至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三、职业素养培养融入技能教学过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职业素养的形成特点决定其培养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方方面面,其理想的培养模式是融入式培养,即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课堂教学、校园生活、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全过程,其中,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职业院校的专业技能教学过程尤为重要。第一,从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的关系来看,二者必须进行融合培养。专业技能是职业素养得以体现的媒介,没有专业技能则无法从事特定工作,职业素养也就无从体现;而职业素养决定了技能水平的高度以及技能水平发挥的程度。专业技能教学不仅是传授给学生一项技术,也要使学生将技能运用于职业岗位工作,这就涉及多种技能的复杂结合、岗位工作标准与规范、岗位之间的关系等。如果在技能教学过程中,只是通过不断地重复训练来提升技能熟练程度,而忽视了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缺乏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其专业技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个人的职业发展空间也相对有限。相反,只有在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项技能的能力,以及在相应职业岗位标准和规范的要求下运用技能的素养,才能使专业技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第二,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现实来看,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专业技能教学是客观要求。目前,在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体系和课时分配体系中,技能教学所占比重最大,要加强职业素养培养有两个选择:一是将部分技能教学课程替换为职业素养培养的专门课程,二是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原有的技能教学体系。前者会削弱技能教学效果,不能为技能劳动力市场接受;后者则可以在不改变技能教学体系的情况下,增强职业素养培养效果,是理想的选择。

2.可行性。第一,职业院校的专业技能教学模式为职业素养培养提供了优质的职业情境。近些年,随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职业院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模式得到不断创新、丰富和普及,专业技能教学已经与企业生产实践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无论是顶岗实习,还是“校中厂、厂中校”,都为职业素养培养创造了必不可少的职业情境条件。

第二,“双师”素质教师为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专业技能教学提供了较好的人才保障。职业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较高,且呈逐年提高趋势,如2017年湖南省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已达65.0%。学校在开展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有能力系统地融入职业素养的培养内容。

四、构建融入技能教学过程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1.以人才培养理念更新为前提。职业院校构建融入技能教学过程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从技能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向的关键时期,更要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推动下,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速重构,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产业边界逐渐模糊,融合发展趋势不断显现,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频频涌现,这对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必须有及时提高和更新所學技术的能力,否则就会因不适应新技术而被淘汰;更要有很强的岗位迁移能力,因为工作岗位随时可能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甚至在产业体系中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下,技能教学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为了掌握技术而学习”转向“为了全面发展和适应变化而学习”。前者仅仅意味着掌握一门技术,预期获得一份工作;后者则意味着通过学习一门技术或者在学习一门技术的过程中形成高水平、稳定的职业素养。职业院校要为中国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毕业生没有一技之长是不行的,但仅有一技之长也是远远不够的。职业院校要努力构建专业技能教学和职业素养培养两个体系,实现“技能+素养”双轮驱动、融合发展,培养具有精湛技艺、工匠精神、岗位迁移能力、学习能力、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交往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就业,是与企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构建任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职业素养培养尤其需要校企进行深度合作。第一,校企合作办学,形成利益共同体。校企合作建立股份制二级学院、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用所长、各取所需,形成共同利益驱动的合作办学关系。第二,校企协同育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既要把企业标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模式、生产技术、生产流程、考核评价机制等引入学校,与学校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也要不断创新工学结合、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企业的育人主体作用。第三,校企共建专业,“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时发力,共同进行人才培养。企业专家要全程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与学校专家共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共同开发教学资源,使职业院校的专业深度对接产业,从而时刻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人才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做到校企深度合作只是为开展职业素养培养工作创造了基础条件,必须在工学结合育人过程中主动引入职业素养的教学内容。

3.以真实职业情境为平台。基于真实职业情境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形成工作意义感知、职业价值观念、职业情感、职业理性等素养的必备过程。职业素养培养离不开职业情境,真实的职业情境能够使教学由过去的“黑板上开机器”变成“真刀真枪”的现场演练,让课堂问题在“工厂”里得以解决,促使“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进行“无缝对接”。例如,建筑施工专业的“情境教学工场”具备现代化的实际操作、仿真、模拟功能(包括施工工艺、工作流程、关键操作环节等),实现了“工地搬到学校、课堂设到工地”,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效平台。学生通过企业的真实项目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和训练,可以亲身体验建筑工程项目完整的施工过程与管理过程,在“施工”现场不断感知、理解、内化和提升对专业技能和职业岗位的全面认识,从而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激发其学习原动力,实现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4.以工作项目导向课程为载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课程是职业素养培养最重要的“器”,其关键是科学地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就专业课程来说,知识型课程体系强调学科内部的本质、内涵、规律、完整性等,技能型课程体系强调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实用性,二者都与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不相适应。因此,职业院校要基于真实的、系统的职业岗位活动设计素养型课程体系。素养型课程体系既重技能又重素养,其理想形式之一是工作项目导向的课程体系。一方面,以真实工作项目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是基于完整的工作过程,涉及岗位群的一系列工作,能够使学生在完成一系列工作项目的同时,通过体验全部工作流程,形成综合运用多项技能的能力,以及独立或协作应对不同情况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以真实工作项目为导向开发课程内容,是基于职业岗位要求,遵守职业岗位标准和规范,并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强化,包括整理整顿、质量效益意识、安全意识、规则意识等职业素养要素。

5.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支撑。在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素养要素,必须有一支技艺精湛、素养高超、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支撑。就个体而言,每名专业教师不仅要引导和教授学生专业技能,也要加强职业素养培养,这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水平有很高的要求。教师既需要在技能教学过程中全面展现自身的职业素养,时刻成为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的榜样,又要随时把握学生的职业素养情况,进行适时教导与点拨,表扬正确做法,指出不足之处,引领学生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就整体而言,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校内的专业教师,也离不开企业的兼职教师。一方面,职业院校要通过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专项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校内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站、企业实训基地以及柔性引进企业高级人才等方式,充分发挥校外高技术人才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释]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和工作的价值观[M].徐祖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

②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Z]. 2004-09-14.

③(瑞士)J.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8.

[參考文献]

[1]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 (1).

[2]宗美娟,张成涛.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J].河北职业教育,2013,9(6).

[3]黎光明.要重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7(15).

[4]彭文胜.“芙蓉工匠”新生代职业素养培养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5]陈智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及其与就业竞争力的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1(8).

[6]刘晓波,吴小平,张敏敏.高职人才核心职业素养教育的意义及内容浅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7]裘燕南.创设丰富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

[8]毕树沙.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十大关系[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

[9]魏赤文.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反思与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4(33).

猜你喜欢

技能教学融入职业素养
高中英语语言知识教授及交际技能教学的实践研究
从“人文”的角度谈高考美术技能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PBL教学法在急救技能教学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