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世界:关于技术的寓言
2018-07-05宝树
电影中“将基因技术增强的恐龙投入战场”的计划多少有些扯淡,但换到基因技术增强的人类身上,这一前景就具有了现实得多的可能……
宝树
环球和传奇影业出品的《侏罗纪世界2:失落王国》于最近上映,这是自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以来同系列的第五部电影。“侏罗纪”的世界走过了二十五年,仍然在银幕上延续生命,不过难免也日趋衰落。这部《失落王国》虽然票房斩获尚可,但口碑比起《侏罗纪世界》来又有了明显下跌,烂番茄新鲜度仅为51%(《侏罗纪世界》为71%,《侏罗纪公园》为92%)。老牌的知名IP后继乏力,如何重整旗鼓大概是让出品方头疼的问题。
表面的问题在于,银幕上的恐龙对观众越来越缺乏当年的吸引力。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以电脑CG技术对史前生命的复原引发了现象级的观影狂潮。后来的每一部技术上都有进步,到了《侏罗纪世界》,画面的精细与生动更非前作可比。不过随着时光推移,各种几可乱真的大场面与生物已经是一部大片起码的特效配置,光靠这一点已不可能让观众乖乖掏钱。并且恐龙虽然体型庞大,但毕竟是一种现实世界存在过的动物,受到生物学的制约,远不如《哥斯拉》《环太平洋》或《神奇动物在哪里》等影片中的怪物那样千奇百怪,令人咋舌。
不过这也只是表层现象,枪战或者汽车追逐等老套桥段从来没有过时,为什么恐龙吃人会过时?答案是,找不到现实可信的基础。这不是说现实中没有活的恐龙,而是说即便有,也不太可能出现电影中的场景。作为一种自然历史中存在过的生物,恐龙是血肉之躯,庞大的躯体、惊人的咬合力以及比一般动物要高的智力(事实上并没有)对于人类来说也算不上多大的威胁。正常情况下,恐龙复活后也就是关在动物园里老老实实当人类的宠物。影片为了制造矛盾,就需要将人置于某种特殊的环境中,让恐龙构成致命威胁,但这又需要一系列巧合和错误,其中就有不少牵凑之处。如果说《侏罗纪公园》中的反派破坏尚说得过去,到《侏罗纪世界》中主角竟然被一只无知无识的恐龙设局骗过,把它放出来,就只能说是为剧情需要而强行调低人类的智力了。
这种情节上的脱离现实,又植根于一直没有理顺的核心理念层面的矛盾。在《侏罗纪公园》的开头,公园创始人哈蒙德就和几位科学家有过争论。哈蒙德认为自己利用科技取得了伟大的成功,但主角们却眉头紧皱,警告逆天而行复活灭绝的生物,会惹出大乱子。结果当然是证实了主角们的远见。
《侏罗纪公园》的编导们不只是把这当成一场事故,而是想讲述一个深层的道理:对自然应存敬畏,不能随意改造,否则技术的失控会带来深重的灾难。在这一层面上,怒吼咆哮的巨龙正是技术所蕴含的惊人力量的象征。故事因此也被升华为对技术至上主义的批判。不仅《侏罗纪公园》充满了这样的寓意,最近的两部《侏罗纪世界》通过引入“转基因”的暴虐龙更强化了这一点:为了招揽游客,资本家唆使科学家恣意嫁接不同恐龙的基因,造出了一个恶魔,它骗过人类逃了出去,造成了新公园的毁灭。
但正如刚才所说的,在深层寓意和叙事逻辑之间存在着难以忽视的断裂。这些灾难并没有合理的必然性,而仅仅是因为人类犯了一些完全可以避免的错误,从而这个道理也不那么让人信服:如果说只是巧合和低级错误造成了灾难,又怎能说这是技术的必然后果呢?这种对技术的恐惧,难道不是因噎废食吗?
到了《侏罗纪世界》,主创人员为了讲出令人信服的故事,不得不在相互冲突的剧情逻辑中重新梳理相关线索:侏罗纪公园在事故后被整修,更名侏罗纪世界并重新开业,成功运营多年,可见即便在电影里,大部分人也并没有被一时灾难所吓倒。而影片的主要问题变成了人造的新恐龙,意味着本来的恐龙复活技术已经被接受。
在最新的《失落王国》中,故事的重心发生了更为意味深长的转移:恐龙大部分情况下不再是要吃掉人类的怪物,而是有了自己的生命与生存权利,甚至成为应该保护的对象。企图让恐龙再次消失的图谋一次次归于失败,最终大部分恐龙逃出了牢笼,无法再扑灭,象征着新技术扩散的势不可挡。就此而言,电影相当于承认了自《侏罗纪公园》以来反技术主题的失败。
电影中直接点到了基因技术,许多都在现实中有其对应:“转基因”的暴虐龙虽不存在,但是转基因技术的威力与风险早已成为引发社会恐慌的公共议题;电影中有父亲因为失去女儿而制造其克隆体的情节,相关技术也已出现,但因为有深刻的伦理与法律争议而被禁;电影中“将基因技术增强的恐龙投入战场”的计划多少有些扯淡,但换到基因技术增强的人类身上,这一前景就具有了现实得多的可能……
侏罗纪的世界既是一个故事,也是关于技术的寓言,但这个寓言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说教,而将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改写。未来能否有更好看的“侏罗纪”故事,本质上依赖于如何去把握人与技术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冲突的纠结关系。无论如何,复活的恐龙所代表的技术将一直陪伴着我们,直到人类迈进天堂,或者地狱。
(作者系学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