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中引思,发展学生思维
2018-07-05周晓敏
周晓敏
摘 要:错误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是无处不在的。它并不是一个可怕的存在,而是相当于一个宝藏,能够很好地激励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提高。教师需要适时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错中引思,更好地发展学生思维,推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思维;错中引思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害怕学生出错,认为它阻碍了前进的步伐,浪费了课堂学习时间,所以很多时候教师总是避免错误的发生。这样的教学显得学生很被动,抹去了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机会,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为学生们创设一些出错的机会,并要善待错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一、巧设错误,激活学生思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错是在所难免的。而事实上学生的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学生如何对待这些错误。利用好课堂错误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设置一些错误陷阱,以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例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3的倍数时,先引导学生复习2和5的倍数特点。学生通过回忆,想到2和5的倍数只需看一个数的个位数字即可,个位数字是0、2、6、8的就一定是2的倍数,个位数字是0、5的就一定是5的倍数。这时,教师提问:类比2的倍数以及5的倍数特点,个位数字是多少的时候是3的倍数呢?很多学生在教师给出问题后,立即给出自己的想法:“个位数字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随后,学生开始验证自己猜想的正确性。很快学生通过思考发现13、16、19、23等一些满足自己猜想条件的数并不是3的倍数。这时,学生意识到3的倍数的特点并不能只看这个数的个位数字。于是,学生开始换思路思考探究3的倍数的特点。有学生想到列出一些3的倍数的数字,并寻找这些数字的共同点。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设置錯误陷阱,给学生犯错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善待自己的错误,以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创新。
二、巧借错误,灵动学生思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充分利用这些错误,能使学生的发展更上一层楼。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学生的错误,借此机会更深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得以进一步地发展与提高。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数除法的内容时,为学生设计了一道练习题:0.7÷0.3=2……( )。很多学生都在括号内填上了数字“1”,这时,教师让学生验证1是否准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验证。有学生认为这样的结果是不准确的,并给出自己的辩解。生1:“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可以知道这一猜想是错误的,余数1比除数0.3都大了,所以肯定是不对的。”还有学生说:“余数1比被除数0.7都大了,所以肯定不对。”还有学生说倒着计算回去,得出0.3×2+1=1.6,所以余数一定不是1。这时,学生又开始思考,余数到底是多少呢?思考了一段时间后,有学生给出了自己的猜想“余数会不会是0.1”。之后,学生在猜想的推动下继续更深入地思考探究。
教学中,教师巧妙借助学生的错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有机会自主思考,自己去寻找错误之源以及准确的结果,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三、巧用错误,深化学生思维
审题能力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这一技能也直接影响学生的解题正确率。但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因为审题不清出现错误,而教师要注重开发利用这一错误,借此机会教给学生一些审题技巧,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千米和吨”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千米的内容有了简单的认识后,设计了一道练习题:一辆汽车的速度是2千米每分钟,问这辆汽车行驶10000米需要多少秒?学生很主动地进入思考探究中。这时有部分学生给出自己的想法:10000÷2=5000,于是,学生给出的结果5000秒。很明显学生出错了,原因是审题不清。而教师借此机会教给学生一些审题技巧。教师让学生边读题边圈画,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之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重新阅读审题,在读题的过程中学生圈出了“千米每分钟”“10000米”“多少秒”。在圈出这几个关键词后,学生意识到单位不一致,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变换单位,10000米=10千米,这样最后这辆汽车需要5分钟,5分钟=300秒。
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教给学生一些审题技巧,并借此机会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提升学生的审题效率。
总之,学生出错在所难免,正确对待这些错误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善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学会分析错误,正确对待错误,使其从错误中体验数学知识的真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