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塑造健康的生活型态:心育对核心素养的回应

2018-07-05徐莉亚赵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

徐莉亚?赵晶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沃土,生活型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焦点。在全面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心理健康教育要回归本质,从人之常情出发,在塑造健康的生活型态上用功,着力营造师生健康成长和快乐成长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核心素养;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型态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8-0067-02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制定了以“全面发展的人”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包括三方面六素养和十八个基本要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成功应对当代社会活动的胜任力和竞争力为标准,关注当代社会生活特别需要的关键素质,一方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另一方面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素养结构体系,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素质是个体基于先天生理基础,通过后天努力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身心特质,一般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并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如今面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如何定位、如何落实与实践核心素养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一方面有助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发展与超越。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沃土

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来看,与当前心理教育最为贴近的是“自主发展”中的“健康生活”部分,涉及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强调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和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在将心理教育归入自主发展素养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人文情怀、理性思维、乐学善学、团队互助和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也有诸多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对应为“健康生活”的素养,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延将大大收缩;如果考虑到心理健康教育在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的全面作用,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需要进一步提升。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在内容上有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这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工作中;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生活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的目标,该目标落实和体现在学校的各个方面,是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事业。

在关注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课程与教学充满对人的关怀,师生和同伴之间形成积极和正向的关系,每个在校园中生活的人都能够度过健康而幸福的一段时光。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沃土,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培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潜力。

二、生活型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焦点

教师与学生在校园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家的时间,校园已经不单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地方,更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地方。学习成绩和工作业绩不是学生和教师最重要的事情,如何在校园中健康而幸福地生活,才是大家共同的目标。校园的生活型态成为心理教育真正重要的关注焦点。

阿德勒较早关注生活型态(lifestyle)的主题,他认为生活型态是个体生活的基本方向,是个人对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他们在追求个人目标时所用的独特行为与习惯,是我们朝着生活目标前进的特定方式。在健康领域,生活型态主要指人们的生活作息、习惯、嗜好、运动、睡眠和饮食等内容。1974年,加拿大卫生福利部部长Marc Lalonde研究指出,影响人类健康与发展主要有四个因素:环境、遗传、医疗体系和生活型态,其中生活型态影响最大。世界卫生组织在一项人类寿命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人类健康60%取决于生活型态,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安定与动荡),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酷热或严寒等)。

在教育领域,校园生活型态主要指教师与学生在学校的生活环境、生活目标、生活方式、生活感受和生活习惯等内容,具体体现为师生的生命意义、生命安全、饮食习惯、健康责任、人际支持、运动休闲、压力调适和校园归属等要素。

健康的生活型态具有意义导向和自觉维护的特点。意义导向强调个体的存在价值,在塑造过何种生活的过程中,达到成为何种人的目标。自觉维护强调个体对生活的掌控性,不断根据内在目标和外在环境之间的张力,协调生活状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在于帮助师生认识和理解自身的校园生活型态,通过各种策略和方法,调整和塑造利于个体和系统发展的生活型态,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和良好的心理环境,最终实现师生校园的健康生活和幸福生活。

三、心理健康教育促成健康生活型态的探索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个体在应对21世纪各种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环境时,所需要的关键品质。如何在日益加速的社会变动和全球化进程中,努力维持自身健康的生活型态,从学校教育中学习到更多关于现实生活的智慧,这是心理健康教育亟须回应的主题。

首先,倡导多元包容的校园心理文化。社会快速变迁给教育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家庭生活型态日益多元,学生个体之间差异拉大。具有统一课程目标和内容,统一教学形式和评价手段的学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每位老师和学生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不视差异为问题,为每个人都提供能够展现生命故事和生命优势的舞台,促进不同文化和多样背景个体之间的理解和连接。

比如每个班级都有一些所谓的特殊儿童,他们或患有身心疾病,或来自特殊家庭,或是行为表现不符合校纪班规。我们一方面加强对这些儿童的研究,努力满足他们特殊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我们将这些儿童在班级的存在,视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征得家长许可和看护的条件下,请这些儿童和同学分享成长经历和生活故事,大胆说出自己校园生活的感受和需求。同伴在倾听这些儿童的诉说中加深了对他们和自身的理解,很多儿童主动提出给予他们需要的帮助,这样的经历有助于学生日后适应多元化的社会生活。

其次,开展提升师生校园幸福感的活动。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色彩浓厚,活动多按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关系和生涯规划等板块开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注个体是否能够成功完成当代社会的某项实际活动,特别突出情境性和综合性。心理教育要站在师生具体需求的角度,借助更加贴近师生现实生活的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师生对校园的归属感。

例如在美丽校园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采用园艺治疗的理念,关注校园景观对师生的心理影响。教室、办公室和校园中精心布置能够让人亲近的植物、观赏鱼与贝壳,让师生在学习工作之余照料动植物,并且围绕动植物开展综合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核心素养的教育活动。动植物的生长让师生感受到时间和生命的变化,照料动植物的过程让师生产生效能感和放松感,和自然的连接增强了师生对校园生活的满意度。

再次,建立共情关爱的师生、同伴和亲子关系。关系是校园心理氛围最为重要的变量,良好关系能削弱社会、经济和身心等各种不利处境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2011年,上海市将师生关系纳入《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综合评价绿色指标(试行)》“十大指数”中;2013年,《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施方案》中,师生关系处于学生成长环境维度首位;2013年,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中,师生关系处于人际沟通关键性指标首位。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依旧具有重要地位。

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请教师和家长增加与孩子连接的机会,包括肢体上的接触和心理上的交流。例如,邀请家庭开展亲子拥抱和对视的活动,邀请教师多倾听孩子讲述,多与孩子握手、轻拍肩膀和背部。在倾听、对视、握手、抚触和拥抱的连接中,所有人的内心变得柔和起来,能够更加专注地理解对方的想法,体会对方的感受。

近两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特别强调稳中求进和内涵发展的工作原则,强调教育工作“不做超越阶段的事,不做违背规律的事,不做政绩冲动的事,不求急功近利,不求轰动效应,不求表面之功”。在全面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心理健康教育要回归本质,从人之常情出发,在塑造健康的生活型态上用功,着力營造师生健康成长和快乐成长的良好氛围。

(1.浙江金华广播电视大学,321000;2.浙江金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321017)

编辑/于 洪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