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幅照片想到的
2018-07-05王家进
王家进
今年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周恩来一生功勋卓著,誉满全球,同时却又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深受人民群众爱戴。
近日周恩来的一幅照片引起了笔者的思考。这是一幅摄于1963年接见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的照片,照片中那些身穿土布衣、头罩白毛巾、面庞黢黑的劳动者们站在突出位置,而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却站在旁边。画面清新悦目,超然脱俗,耐人寻味。
实际上,这样的场景在周恩来与人民群众的合影中并不少见。笔者想起了2016年秋天前往江苏淮安市瞻仰周恩来纪念馆时的情景,此处展出了周恩来和人民群众在一起的许多照片:和青年学生在一起者有之;和工人农民在一起者有之;和科学家们在一起者有之;和劳动模范在一起者有之;和基层干部在一起者也有之……珍贵的历史照片布满了纪念馆。但让人耳目一新、倍感亲切的是,无论在任何时期,周恩来并不以自己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自居,在许多照片中他并非居于中间,而是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站在旁边。让人感到自然、温暖、平凡、质朴。表现出一代伟人谦谦如君子的儒雅气度和高风亮节,具有非常强的亲和力、感染力,足以让人驻足凝思,反复回味。
周恩来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不言而喻,论地位官职,他居于亿万人之上,高不可攀;论功绩,他一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论名声,他的大名远播海内外,天下敬仰;论资历,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怀着“为中华之崛起”的远大志向,排除万难上下求索,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辅佐毛泽东主席建立了新中国;论学识,他博古通今,胸中块垒赫赫,蜚声中外。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名重千古的领导人,总是以谦和的态度出现在人们面前,在合影时总把普通群众礼让到中间,自己站在旁边,甘当配角。这样的场景与封建时代“君君臣臣”“贵贱有等”的等级观念形成鲜明对照,让人不禁浮想联翩,为之感叹。
其实,作为一位朴实无华、勤勉无私的人民公仆,周恩来不是在故作姿态,逢场作戏;也不是心血来潮,搞形象工程。周恩来之所以至今让广大人民群众难以忘怀,正是他生前心中时刻都装着人民,时刻都在为人民服务。
周恩来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懂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党领导的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事业,无论革命或建设事业都需要真正地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人民是革命和建设的真正动力,是历史的主人。在人民群众面前,时刻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共高级领导人应有的本色。在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中有一块展板,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十条家规,其中有一条写道:“不炫耀自己”。周恩来常情真意切地告诫各級领导干部:“要与老百姓平等相待。”这也许就是对他在照片中站位的最好诠释。
也许在今天有些人看来,在照片中的站位问题是一桩小事,不值一提。然而,非也,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品德。任何一项伟大的工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其实小事不小,不可等闲视之。古人云:“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又云:“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在这里,“难”与“易”,“大”与“小”得到了辩证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正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领导亿万人民胜利地进行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走过了97年的光辉历程。
一幅小小的照片反映出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大形象,也让我联想到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他们的高尚品德代表了人民公仆们的道德风范。已故的山西省省长卫恒,曾于20世纪60年代在定襄县神山村搞“四清”,他在这里住了几个月,从不张扬自己是省长,而是化名为省委党校的“王老师”,他住土屋睡土炕,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下田耕耘,一起植树造林,一起改良盐碱地,改造当地的生产、生活环境。省委开会,一辆吉普车把他接回太原,开完会又回到定襄,然后车走人留。很长时间,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位王老师就是堂堂山西省的省长。
这在今天许多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这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共产党员和人民公仆的高尚品德。这种美德源远流长,历久弥新。老一辈革命家越谦虚,就越显崇高伟大,越让人缅怀。
笔已至此,想起了毛泽东主席那首著名的《卜算子·咏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摇曳在烂漫山花丛中的梅花不正是毛泽东、周恩来和千千万万优秀共产党员和人民公仆们的化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