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探究

2018-07-05吴宗霞

读写算 2018年2期
关键词:思考探究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吴宗霞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总结规律,从而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探索及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的方法和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思考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2-0144-01

生本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天地里更加“开放”,更加“自由”。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造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展示问题情境,让学生掌握知识结构

构建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注重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问题为数学课题,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反应学习的基本过程。突破了以知识为主线、以例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研究客观现实问题中去学习数学、认识数学和发展数学。比如,以学生熟悉的“校园情景图”“快乐的家园”为课题的情境,点数物体的个数,体会数与物的对应关系。

利用学生购物活动中已有的加减法经验,通过观察、实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生情绪高涨,很快他们就将生活问题抽象成为数学算式。学生经历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这种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他们在叙述生活经验的过程中,主动构建适合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将日常经验升华为数学经验,培养数学能力,并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有趣、有用,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二、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教学时充分挖掘教材,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让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比如,在教学“整理书包”一课中,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书包,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样分类的,进一步体验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还应注重合作与交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比如,在教学“玩具”一节课,“玩一玩、数一数”这一环节时,通过四人小组在玩中数一数、说一说,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不仅认识了1—5各数字,初步感知数是从数物体中抽象出来的,并且体会到了游戏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同时要求组内评价将个人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习效率。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和发现,为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奠定基础。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标准》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力图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有良好的情感体验。比如,在“前后”一节课的巩固练习时,让学生交换位置,观察座位前、后的意义和相对性,在进行这一活动时,学生兴趣特别大,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谁在谁的前面,谁又在谁的后面,感到数学是有趣的。

在教学时,通过大量有趣、有用、并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用新颖、活泼的设计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开放式的问题形式为学生的思考留下了空间,使每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比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形式:先用投影出示这一篇提到的大森林,然后再用抽动胶片出示7只小白兔和5只小灰兔。学生觉得非常新奇,注意力特别集中。老师问:“你们能说说小兔子们要干什么去吗?”学生纷纷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抓住这一契机,出示情景1:能把看到的情景给大家讲讲吗?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接着出示情景2、3,问学生:你还能解决吗?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不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减法的意义,而且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自主发现问题,乐于学习,并且引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比如,我在教學“认识钟表”一节课的结尾,小结时设计了这样的自我评价形式:本节课对自己最满意的是什么?这样,学生对自己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评价和交流,有利于从小培养自省能力,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实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节课时,我利用学生熟悉的学校举行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排练原来包含数学的因素,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又比如,在教学“左、右”这两个概念后,让学生寻找自身的“左与右”,我引导学生们记:“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们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么?谁能说说?让学生在寻找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数学问题的无处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数学讲授“上、下”一节课的活动中,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站、记、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

参考文献:

[1]刘秀平.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08).

[2]黄龙.小学数学自主课堂合作学习策略探讨[J].小学教学参考,2016(09).

[3]周小琴.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江西教育,2017(05).

猜你喜欢

思考探究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关于刑事案件现场勘查工作的思考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
优化议论文教学 提升学生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