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小学中高段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
2018-07-05黄晓云
黄晓云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新课程改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推进,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结合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针对小学高年级语文高效课堂的创建展开了以下研究。
关键词: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研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增加学生的课堂体验。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學过程中,应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组织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实现从“学会”向“会学”的转化。为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创建高效语文课堂?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位置,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利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讲授”,而不关注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在新课程改革这样一种大背景下,这种教学方式已然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阻碍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角色,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权。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并不是指教师失去对课堂的主导权,相反,这对教师教学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想真正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就应该对课堂内容进行精讲,虽然教师讲得少了,但是留给学生课堂提问的时间多了,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加强师生间的课堂交流。教师教学角色的转变,既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增加师生情感基础,有利于语文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教师角色的转变也伴随着学生角色的转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要树立主体意识,教师要将更多的课堂空间留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二、巧用多媒体,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力求获取新知识的心理倾向。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更加符合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利用清晰的图片、逼真的色彩、生动的动画,展示课本内容,能够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讲《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首先,为学生播放维也纳音乐家莫扎特、舒伯特的作品,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功能,以PPT的形式播放维也纳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学生在视觉的享受和听觉的冲击下,能够很快地进入学习情境,集中课堂注意力,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平台,同时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增加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小学语文教师要合理、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小学语文课堂。
三、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创建自主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性格特征,灵活运用小组合作教学形式,每个小组围绕课堂内容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还应给予适当的指导,以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比如,在讲《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将这节课扩展为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的讨论,在课堂上进行讲故事比赛。笔者要求各小组查阅相关资料,哪个小组讲的故事又多又精彩就是赢家。这样一种比赛式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有助于学生合作竞争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一种具有创造力的活动,不断创新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想真正创建高效课堂,就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断利用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展其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其课堂学习效率,创建高效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夏明强.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名师在线,2017(15):68-69.
[2]刘佩莹.浅谈小学高段语文的高效教学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2):164.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