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思维重组课堂 构建人文美术课堂

2018-07-05温玲

新课程·小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米罗马蒂斯欣赏课

温玲

曾经上过一节五年级的欣赏课《20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校长在评课的最后说了几句令我深思的话:“学了六年的美术,学生能记住几个艺术大师的名字?知道他们所属的画派?这个画派的作品有什么特色?虽然我不懂美术,但是我觉得美术课也要向主学科一样拉起大框架,使每个年级学生能认识一些艺术家,在看到一些艺术作品时认识这是哪个画派的风格……就算他们记不住很多个,能对一个画家印象深刻也是你的功劳。对学生来说一生中遇到一个好的美术老师,可以让他们受益终生!”

校长的这番话让我回味了很久。

当前,新课堂实践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共性问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郭元祥指出:许多课堂改革停留于教学时间在多少上的重新分配、教学行为在流程上的简单翻转。但我们应当知道,忽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缺乏完整的知识处理与转化的教学,无论用什么方法、技术和程序,在本质上都是灌输。

课堂要关注学科知识的双层意义,尤其要关注知识的文化意义。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指出: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

是的,我们重新思维行动起来,走进学生心里,了解他们究竟需求什么,借助设计思维重组课堂,千方百计地找出并实施有助于学生更愉悦、更投入、更有成效进行学习的解决方案。

于是,这节课过后我就做了个数字统计,全班41个学生知道马蒂斯的有36个,印象深刻的有16个,能精确说出他的艺术风格的有5个。看起来数字比例挺高的,可这是刚学完没几天,隔一周、一月、一年呢?虽然按照课本的设置给学生上欣赏课,但一册18~22课不等,欣赏的课时有限,高年级也不过才占2课时,不是每节课都适合让学生欣赏大师的经典作品,一幅作品也不可能深入详细地讲解到位。仅仅凭借每学期的2~4课时的欣赏课是不可能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很显然我们的教学工作只注重一些表面的教学形式,而忽视了学生内心真正需要的知识,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针对问题,我分别从各个年级做了详细了解,发现:

1.一、二年级对欣赏的艺术家作品除了个别的知道一两个之外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没有印象,老师提起艺术家的名字感觉到很茫然。

2.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小部分能说出几个艺术家的名字,但对他们的代表作品不清楚,对不上号。

3.五、六年级的学生有将近一半多的学生能说出一两个艺术家的名字,但知道代表作的很少,能对画家的特点进行描述,能说出自己喜欢的艺术风格等等的学生只有寥寥几个。

针对以上问题,与老师同学们研究讨论之后,我整理了信息表格如下:

看似每学期、每课都认真上的课居然就跟没上似的,学生的收获很小,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总结了几条:

1.教师没有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作支撑,知识零碎,学生易边学边忘,印象不深刻。(例如:一、二年级应认识那些艺术家;三、四年级能说出几个艺术家的代表作品;五、六年级能描述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的作品特色。)

2.教师对课与课之间的知识串联性不强。(每课都会不同程度地欣赏一些相关作品,需要教师逐步建立强大的资料库,搜索与之相关联的艺术家作品,使学生不断接触词,逐渐深入了解。)

3.教師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真正需求,不能客观地联系生活,为学生创造恰当的人文环境。

对一、二年级学生来说正处于想象力丰富的阶段,感情充沛、热情洋溢,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的心理,让他们欣赏一些感性比较强的艺术作品更能走进孩子们的心灵,米罗与吴冠中的作品就非常适合。丰富多变、鲜艳的色彩、简洁夸张的造型、奇特的想象空间都能像磁石一样紧紧抓住孩子们的眼睛。他们的作品如果以高年级欣赏课的形式来欣赏那就彻底粉碎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我摸索出来的方法就是根据每课的课题内容找出最合适的作品欣赏,恰如其分、循序渐进更利于学生接受。以一年级上册教材为例:

第一课是《让大家认识我》,将米罗的自画像作品作为拓展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初次先认识米罗这个画家。

在第二课《看谁涂得更好看》一课中进一步欣赏米罗的几幅作品,教师简单地介绍一下米罗,使学生感受他作品的色彩和独特的造型,这样的画天真单纯,仿佛出自儿童之手,对学生进行作业创作更具冲击力,也让学生再一次认识米罗。

紧接着第三课就是《圆的世界》。米罗的一些作品正好符合教材内容,并且内容丰富,极具想象变化丰富的特点。

第四课是《各种各样的形》,米罗作品中形的组合可以给学生很大的启发与想象空间。

而第十课《剪剪撕撕画画贴贴》,正好可以将马蒂斯的剪纸作品引入欣赏,他的剪纸作品造型简洁、明了,色彩艳丽、对比强烈,抽象的表现风格十分适合学生欣赏并进行创作。

以此类推,通过这样的串联与紧密联系不仅可以使学生范围广地欣赏大师的艺术作品,扩大欣赏视野,更能从情感上、视觉上都引发低年级学生的心理情绪,鼓励他们紧密联系生活进行创造,从而在情感上得到抒发。

综上所述,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与手段只要能使学生感兴趣的、原意学教师都可以尽可能地去实践,找寻最恰当的最合适的有效途径,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米罗马蒂斯欣赏课
米罗的色彩狂欢
马蒂斯拼贴画
一江春水向东流
米罗爷爷的秘密电视机
解开美术欣赏课的绳索
米罗“粉”
和马蒂斯比赛剪纸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野兽派马蒂斯《天竺葵》临摹
初中音乐欣赏课“划唱律动”教学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