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品德与社会分层教学与管理深度研究

2018-07-05钱志平

新课程·小学 2018年4期

钱志平

摘 要:不管是小学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品德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创建开放、自由的教学模式,根据德育教学的特点,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主要探讨的是小学生品德与社会分层教学与管理深度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生品德;社会分层教学;管理深度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应当注重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以儿童的生活为主,在生活中寻找孩子们教学的启蒙点。另外,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结合实际的生活,进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学习的规律。对于每一堂课,需要注意课题的选取,以孩子们的生活为基础,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一、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品德决定着一个人是否能成功。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个人的品德决定着他在群众心中的位置。这样,才能无形中建立自己的个人价值。一个人的品德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表现在职场上,也体现在生活中,比如,身边朋友、自己的家庭、社会等方面,个人的品德塑造可以赢得不同层次人群的认可。优秀的品德有着极强的影响,在现实的生活中,一个人的品德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它可以促使家庭和睦、朋友互敬互爱。总之,好的品德代表着一个人的修养,它可以展现个人的魅力。比如,一些很小的事情,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诚实、善良和勤劳的品质。此外,学校应当注重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引导孩子们树立良好的品德,让孩子们从生活中体会品德的重要性。只有结合孩子们的实际生活进行教育,才能引导他们内心真正的情感。

二、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充分使用教学资源,结合校外的教学渠道,让孩子们走出学校,体验社会,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打开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见识,从而拓展自己的兴趣天地,发挥自身的实力。此外,任何教材只是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必须要带领孩子们从实践中领悟真谛。比如,在进行“购物有学问”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超市里,让学生感受购物的学问。另外,孩子们的品德形成,是他们对生活的一种经历、一种体验和感悟。只有根据实际的生活开展教育,才能引发孩子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让孩子们体验真正的道德品质,而不是虚构的。为此,要想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品质,必须结合孩子们的实际生活,而非其他途径。所以,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尊重学生的行为,这样,才能让学生看到事情的真相,让他们感受到真实的情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合实际,创建特色的道德教育

由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教材,所以,学生需要根据教材的需求,提前做好准备。但是,如果缺乏目标,学生很难确定需要哪些材料,清楚这些材料的用处。为此,教师必须要根据教材的需求,对学生阐述清楚,告诉学生课前准备材料的内容和用处,这样,才能便于学生有目标地去准备材料。此外,需要说明路径,让学生能够顺利收集相关的资料。另外,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思维能力有限。为此,老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向社会收集相关的素材。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也可以为收集素材做准备。所以,老师可以向学生指明獲取素材的渠道,尽可能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从收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因此,老师对学生收集材料的路径要做到心中有数,甚至可以帮助学生做好铺垫工作,以此保证学生收集材料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四、创建情景式教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可以创建一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人类的价值认同感与人类的情感息息相关。没有情感的人在行为方面缺乏系统的协调作用,所以,任何道德品质都需要建立在情感上。为此,在孩子们实际的生活中,必须要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地认识道德品质的价值。比如,老师可以创建一个情景,让学生分别阐述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有的学生说:“没有了交通警察,道路的交通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没有了清洁工,我们就要生活在垃圾堆里。”学生通过这些看法,体会到生活服务的重要性。由此可以得知,创建情景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生品德与社会分层教育,教师不能以单一阐述的方式进行教学,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创建教学情景,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品德,培养孩子们的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1]高冰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2]张楠.《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3]孙会哲.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3(17):147.

[4]严佩芳.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