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灵魂的生命才灿烂
2018-07-05梁榕平
梁榕平
“育人先育德,教会学生做人”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才,这是整个教育的奠基工程。
但不少学校实施“口头德育”,只注重如何把教学质量提高,盲目追求成绩,而忽视德育。其实,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不但无碍教学质量的提高,反而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一、规范言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为实现以四化建设为中心的总任务、总目标服务,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四有”人才。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永恒的主题。众所周知,我国正是靠这种民族精神形成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维系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学生熟悉祖国的昨天和今天,看到充满希望的明天,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热爱祖国。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尊心,长大为国争光,维护中华民族的形象。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学生知我中华,培养爱国之情;爱我中华,立报国之志;建我中华,实践效国之愿。
努力提高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逐步提高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美丑与荣辱的能力,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拓宽领域,增强德育实效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也不是一次会议、一项活动、一次说话就能完成的。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认识水平、认识能力和心理特征。工作中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式、方法经常地、反复地进行教育、训练,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点滴生活中,这样才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同时我们必须要把相对封闭的校内教育向全方位、开放型教育转变,构建以学校教育为龙头,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为两翼,着力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网络,发动各界力量,齐抓共管。我们在工作中必须要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德育,提高德育实效。
1.抓好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教育,变灌输为渗透
劳动和社会实践既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时,周密计划,精心组织,严格要求,有形式、有主题、有内容,重实效,真正让学生通过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感受社会发展变化;了解乡情国情,增强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和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调查家乡、家庭变化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动静结合,内外协调,知行统一,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成就,树立“人生在于奉献”的人生观。
2.规范言行,注重班风、校风建设,为良好品德品质的形成创造环境
学校从加强常规管理入手,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让教师管有所鉴,学生行有所依。规范教育对学生的个人言行起着重要的调节、制约作用,除了要对学生经常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外,还要组织各项活动,如“每天一评比”“每月一小结”“文明班”评选及校会、升旗仪式、纪念活动、文艺活动等,指导学生言行,使行为规范逐渐内化为习惯。同时班集体、学校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和对班集体的责任感、荣誉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营造良好班风,逐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在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中学习生活,通过“知识栏”“光荣榜”“黑板报”等,让学生在浓厚的德育氛围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3.构建网络,层级管理,形成合力
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将会面临新挑战,受不良信息、刊物、言行影响,少年儿童的思想更趋于复杂化,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更大困难。学校教育的单一化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必须要走多元化路子,向全方位、开放型的教育转变,扭转学校孤军作战的局面,以学校教育为龙头,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网络工程,发动社会各界形成合力。通過家庭访问、家长会等形式,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向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交流成功经验,帮助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积极争取村委会支持,协调社会各界支持关心学校工作,形成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氛围。同时开展德育工作时,要做到责任到人,重心下移,职责分明,根据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结合形势需要和学校工作重点,调整内容,严格执行,及时反馈。评价班风、学风和班主任工作成效,推进良好班风、学风建设。作为学校的工作人员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在思想、言论、行为和作风等方面处处以身作则,做出榜样,为学生做表率,这样思想品德教育才更具说服力,给学生提供了实际的、形象的、具体的楷模。
“素质教育,德育为先。”只有这样,学校教学质量才能更上一层楼,教育才有出路与希望。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