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工计划”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实践

2018-07-05眭建华潘志娟高卫东倪阳生王鸿博

纺织服装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苏州大学纺织校企

眭建华,潘志娟,高卫东,倪阳生,王鸿博

(1. 苏州大学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2.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3. 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北京 100742)

纺织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工计划”)在苏州大学和江南大学至今已实施了5~6年,有数百名学生陆续毕业。“卓工计划”学生就业应聘的优势比较明显,广受企业欢迎,毕业生就业以后从企业反馈的情况也非常好。突出的培养效果依赖于两所学校围绕“回归工程、打造卓越”的培养理念,以及精心规划打造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 “卓工计划”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架构

尽管苏州大学和江南大学所实施的纺织工程专业“卓工计划”在教学环节的内容设置、时间节点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点在于由校外纺织企业参与到学校多个环节的教育培养工作之中,形成校企联合培养。以苏州大学纺织工程专业“卓工计划”为例,具体实施从第3学期开始,第3~6学期在校内实施校企共建课程、共建实践两个环节,第7、8学期在企业实施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两个环节,各环节在教学分工、实施场所、考评形式等方面都强调校企双方的共同合作,形成如图1所示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架构。

二、 着力“工程互补+共建共享”,实施校内环节联合培养

校内联合培养包括共建课程和共建实践。以苏州大学为例,将工程性特别强的部分专业课程,如“纺纱学”“机织学”“针织学”“纺织品设计学”“纺织品检验”“纺织品市场营销”“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等,以及部分实践环节,如试纺试织、产品工艺设计、机台平车等设置为校企共建课程,以加强专业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知识链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1. 共建课程重点:工程知识互补

共建课程首先要保证学生对纺织工程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引导学生利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知识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应用,使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文献检索、外语等开展专业工程设计。因此,校企共建课程和共建实践必须实行以学校教师讲授为主、校外导师讲座为辅,形成工程知识的互补培养。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 70%~80%的教学内容由校内教师按照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时间、地点、教学方法等实施教学,20%~30%的内容由聘请的校外“双师型”导师以个人工程经历及经验为主,以报告、讲座的形式教学。教学场所以学校课堂为主,部分内容可到企业开展现场教学。

图1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架构

在教学团队建设上,共建课程采取对内优选工程背景强、校企合作多的教师,对外聘请生产、贸易、检测、科研岗位一线的高级业务或技术人才,颁发“双师型”导师、产业教授聘书,校企联合组建教学团队。根据“工程知识互补教学”原则,校企联合教学队伍实施不变与变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指导人员一般要相对稳定,短时间内不作调整,以便教学工作有序开展与推进,及时总结与调整教学方案;而对聘请参与讲学的校外导师,要根据其技术专长、讲授内容是否与课程知识点形成衔接和补充而及时加以调整。此外,学校教学队伍要新老教师搭配,有意识地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及工程实践能力,形成师资培养工作的补充与延续[1]。

2. 共建实践重点:资源与成果共享

在实践环节中,通过校企双方工程资源和实践成果的共享,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企业有很多学校不具备的一线资源可以为共建实践环节利用。如在试纺试织、工艺设计内容的实践环节,企业可以提供市场采集新产品或客户来样,企业开发成功或优秀产品,以及设计失败或加工有病疵的产品,还可以提供多种配型机台用于学生的创新设计与放样试制。在设备平车内容的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对企业报废或停用机台进行拆装,根据实际情况参与到企业更新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中,企业还可以提供加工零部件作为教学实物。面料分析与仿制设计以企业的客户来样为主,借助学校的先进测试设备,提高测试数据和分析结果的准确率。学生在面料结构及花型的改进设计和创新设计中产生的优秀作品,合作企业可以优先使用。校企互动式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形式多样,且双方易于接受,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生工程能力的提升,并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与灵感。

三、 立足“三方共利”,实施校外环节联合培养

纺织工程专业“卓工计划”的校外环节为期0.5~1年,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学生能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企业对这样的实践活动是否有兴趣和积极性,往返于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指导是否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和科研工作,这些问题关系到这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因此,必须充分分析学生和企业的意向或需求,找到“三方共利”的对策。参加“卓工计划”的学生希望了解一个完整的纺织工程业务构架,获得一项或几项纺织工程实务技能,体验真实的工作氛围,发挥个人的才华与智慧。而企业则希望借助实践活动,利用学生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规范的分析问题方法,结合企业实际业务,协同企业人员共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企业希望能够从中发掘所需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培养与储备人力资源。当然,企业还希望实习活动不要涉及过多的业务和人员调度,尽量降低消耗与浪费。学校则希望顺利开展工作,提高人才培养效果,降低过程消耗。

1. 工程实践环节:“面、线、点逐层深入+围绕企业、完全体验”策略,培养工程一线技能

为使学生能将比较抽象、零散、表面化的专业理论知识串并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纺织工程构架知识,获得工程能力,并掌握设备操作与调试、生产技术与工艺、产品分析与设计、市场开发与拓展、贸易跟单与交割、质量检测与评估等纺织工程实务技能,我们在第7学期的企业工程实践环节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从“面”到“线”再到“点”逐层深入的培养思路。

图2 工程实践架构

在上岗的“点”实践上,我们实施了“围绕企业、完全体验”的实践活动。学生参加哪些岗位实习,企业实施轮岗实习还是定岗实习,以及实习的具体内容、考核办法等,由企业根据业务实际确定。对定岗实习,学生可以有自己的兴趣意愿,学校教师负责协调。学生上岗后,与企业员工完全一样按时上下班,执行岗位任务,接受考勤、考核,学生实习业绩除了纳入学校对该环节的成绩评定,企业还以工资形式予以奖惩。“围绕企业、完全体验”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有强烈的从事职业的真实感受,形成更有效的对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认识与理解,对今后从业能尽快实现角色转变、进入工作状态非常有利。

此外,学校还给予企业一定的建设经费,用作企业在工程实践中产生的耗材耗能、工作与住宿条件改善等的费用,并给予企业指导人员一定的酬金津贴。同时,考虑到学生找工作和考研情况,给予学生11、12月份每月两次请假参加企业招聘会,给予考研学生考前2周的停工复习迎考时间(寒假期间补足)。选择1小时车程范围内的中等规模及以上企业,建立“卓工计划”师生、校企指导教师微信群或QQ群,采取面对面指导和远程网络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优化精简相关工作。

2. 工程课题环节:针对岗位立题,培养工程综合与创新能力

在第8学期的毕业设计(论文)阶段,从选题、立题到试验、研究均在企业执行。由学生实习岗位的对接指导人员列出相关业务或技术实务问题,学校教师协调企业指派的负责人拟定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立题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纺织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发挥学生的知识储备、专长特色以及开拓创新思维。比如在贸易型企业,学生可以运用数学分析、数据处理、软件编程知识进行数据分析,编制数据库及数据分析软件,创建贸易数据库,减轻工作负荷,提高业务效率;检测型企业在承接业务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测试数据,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此为研究课题,对数据进行严密演算和科学分析,形成合理的研究结论,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生产型企业,学生以产品分析、新产品设计为课题,可以为企业产品和市场开发提出一些新思路。

四、 培养成效

实施“卓工计划”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建立校企联合培养队伍,开展多形式、多元化教学,缩小了专业理论与生产实际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卓工计划”学生对纺织工业的实际工程构架、技术、业务等有了更为清晰、切合实际的认识,更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聪明才智、学习能力、创新意识能够与一线实践形成良性结合,实际应用能力得以提高;学生较为充分地理解了学习与工作、员工与企业、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关系,从业态度更为积极,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有多个企业向实习学生发出招聘意向。根据用人单位反馈,“卓工计划”毕业生基本都能在较短时间内进入工作状态,胜任岗位工作,业务上手快,解决问题能力强,完成指标高,获得企业部门负责人的充分肯定。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是苏州大学、江南大学两所学校实施“卓工计划”的特色,2016年苏州大学的“‘定企定岗、完全体验’卓越人才工程实践教学新模式建设与实践”项目获得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类)特等奖,2017年苏州大学“纺织工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以及江南大学“‘全员参与、全程协同’纺织工程专业‘卓工计划’的实践与创新”项目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特等奖。

参考文献:

[1] 王春霞,季萍,林洪芹.基于“卓越计划”的纺织专业课程设置优化[J].纺织服装教育,2016,31(3):220-223.

[2] 梁瑞丽.校企协同育人 提升人才质量[J].中国纺织,2016(2):137-138.

[3] 郑焰英.产学研模式下高校纺织服装专业教师队伍建设[J].闽江学院学报,2015(4):134-139.

[4] 陈明艳,叶婷.基于校企多元化合作的服装卓越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4,29(5):384-387.

[5] 眭建华,马书明,曹元娣,等.“实、细、活”相结合 做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工作[J].纺织服装教育,2016,31(1):24-26.

猜你喜欢

苏州大学纺织校企
澳洋纺织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亏格4 周期纤维的陈数结果
Shifting of the Agent of Disciplinary Power in J. M.Coetzee’s Foe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合宪性解释在民事法律中的应用及其规则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