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编程激发高中VB课堂活力研究
2018-07-05
(宁波市奉化区第二中学,浙江宁波 315506)
一、问题的提出
在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技术作为“7选3”选考科目之一,其学科地位与受重视程度显著提高[1]。Visual Basic(简称:VB)是技术科目中《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核心教学内容。技术加试部分增加了排序算法、查找算法、递归算法、VB访问Access数据库等内容。技术中信息技术模块得分高低,主要取决于VB试题得分率。因此,VB既是学科重点,也是学科难点。
VB编程具有抽象性、逻辑性与实践性的特点,该课程对学生计算思维要求较高。在传统VB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两难”现象。在传统的VB课堂中,教师惯于采取课堂讲授法,学生被动式接受“题海”训练,致使VB课堂缺乏活力,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针对传统VB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VB课堂中借助趣味游戏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VB语法,分析趣味游戏的实现原理与过程;通过趣味游戏的创作与再创作,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通过互评游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经实践,VB趣味编程能激发课堂活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趣味编程案例设计原则
趣味编程案例,实质是根据技术考试大纲,将VB知识点融入到VB趣味游戏案例中。教师在设计VB游戏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精选素材
游戏界面应简洁、美观、功能明确。标签类label、文本框类text、命令按钮类command、列表框类list、图片类picture等控件合理搭配。趣味游戏重视界面美化,在设计游戏案例时,教师应选择既符合课堂主题,又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图片素材。
2.趣味任务小而精
游戏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游戏中来。因此,游戏的任务要富有趣味,小而精且能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编程知识点应巧妙融入游戏中,设置游戏关卡。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获取新知识来解决问题。
3.贴近学生实际
VB游戏设计应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符合其认知特点。借助VB对小游戏进行改编与教学再创作,利用VB实现小游戏的部分简单功能,可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小游戏功能要扩展,学生必须进一步学习VB新的语法,让学生的“游戏编程瘾”慢慢得到激发。
三、趣味编程案例教学环节实施
从趣味编程角度出发,笔者将教学过程设置为“体验游戏、解析游戏、模仿游戏、改造游戏、互玩游戏和评价总结”六个环节(如图1)[2]。
图1 趣味编程教学环节设置
体验游戏:教师精心设计游戏情境,学生体验游戏程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游戏程序实现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明确教学目标。
解析游戏:明确任务后,教师继续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来分析问题。画游戏的VB流程图,分析游戏功能后台的VB代码如何编写。联系以前学过的VB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前后串联VB知识,实现VB游戏功能。
模仿游戏:解析游戏后,学生明确整个游戏过程。学生模仿编写程序,通过调试来理解VB新知识。
改造游戏:学生在完成基础游戏任务后,继续完成游戏拓展任务。学生会在新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基于自己的认知去改造游戏。此环节能够实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拓展。
互玩游戏:学生改造完游戏后,通过互享游戏,互玩游戏来相互交流,找出游戏程序中的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进一步完善游戏作品。在此环节中,让学生体会游戏编写成功的快乐。
评价总结: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知识理解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手段。通过评价优化游戏案例,反思教学环节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四、趣味编程游戏案例实施
VB趣味编程游戏案例很多,笔者以VB改编小游戏《超级玛丽》为例(如图2),进行类、对象、属性、事件、方法及事件处理过程知识点的学习。在之后的VB语句学习中,将进一步拓展《超级玛丽》的游戏功能。
图2 超级玛丽游戏界面
第一阶段:体验游戏
巧妙将知识点嵌入游戏当中,让学生体验《超级玛丽》小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通过键盘方向键,控制玛丽奥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移动。
第二阶段:解析游戏
体验完游戏后,学生被小游戏深深吸引住。这时,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完成游戏需要解决的问题,编写VB小游戏需要哪些VB知识。
VB概念解读:类、对象、属性。类指具有相同属性的对象。比如:水果统称为类。苹果就是具体的对象。苹果的颜色、味道、质量就是描述对象的属性。那么进一步分析《超级玛丽》游戏(如图3),游戏界面中有几个对象呢?对象的属性在属性窗口中如何显示呢?
图3 VB基础概念解读
第三阶段:模仿游戏与改造游戏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VB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类、对象、属性概念[3]。具体对象属性设置,美化界面操作(如表1所示),属于第二课时范畴。学生必须理解并掌握对象名.属性名=属性值的使用范围,区别控件类list,方法名 additem,clear。命令按钮 command1、com⁃mand2、command3与command4的功能实现,需要进一步学习VB事件、VB语句才能实现。
表1 常用的几种控件
第四阶段:互玩游戏与评价总结
《超级玛丽》游戏全部开发完成,需要VB多个课时的累积,尤其是控制游戏角色运动,需要综合运用VB语法知识来实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自创,让游戏主角按照自己设置的程序代码,前进、后退、跳跃等。游戏特定功能实现后,让同桌间互换程序来体验游戏通关的异同。教师紧紧围绕《超级玛丽》游戏,进行课堂知识点讲解(类、对象、属性、事件、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归纳总结。
五、趣味编程课堂效果分析
笔者对高二(3)班进行VB趣味编程教学实验,获取完备的数据来检验实验效果。结果表明,VB趣味编程教学,能显著提升学生的成绩、思维、课堂氛围等。
1.学习成绩分析
表2数据是我校高二年级学生技术期中测试成绩。其中,技术A班(参加技术选考)成绩,VB模块平均分是6.5,而高二(3)班的VB模块平均分是10.3。高二(3)班在VB加试题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全体高二A班的平均分。数据表明,趣味编程能够加深学生对VB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
表2 VB模块成绩
2.VB理解能力分析
在了解了VB的基础知识后,让学生利用已学习的VB语法知识进行创意编程。通过三轮(期初、期中、期末)测试对学生的编程能力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学生VB编程实践能力显著提升。VB理解能力,期初有1人什么都不会,通过一个学期的趣味编程教学,由期末数据可知,学生对于VB理解能力,什么都不会的人数为0。通过三轮数据分析,创新编程人数呈上升趋势。图4数据显示,趣味编程能有效的提高学生VB理解能力。
图4 学生VB理解能力
3.VB课堂学习氛围分析
从学生感受VB课堂氛围分析,在第一轮VB教学中,有15人认为VB课堂枯燥,经过一个学期的趣味编程学习,仅有8人认为VB课堂枯燥。与之相比,认为课堂氛围生动有趣的人数显著提升。通过图5分析,笔者认为趣味编程能有效地激发课堂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VB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摆脱传统说教模式,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趣味编程游戏,枯燥的VB程序将会变得灵动而有趣。笔者认为趣味编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丰富教学素材,优化整合游戏素材,精心设计趣味编程案例,备课细致、全面,才能在引导学生时有的放矢,打造高效的VB课堂。
图5 学生VB课堂氛围
[1]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2]任金凤.“游戏案例法”在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实验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3]陶增乐.算法与程序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