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峨眉山寺庙建筑地理分布特征研究

2018-07-04

山西建筑 2018年15期
关键词:峨眉山寺庙海拔

王 娜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0 引言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峨眉山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佛教圣地,对于佛教何时传来峨眉山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东汉说”,另一种是“晋代说”[1],佛教寺庙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峨眉山寺庙经过历代兴建迁并,目前尚残存27座完整庙宇[2]。研究寺庙的地理分布特征对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重要意义,国外对宗教地理的研究早于国内,在20世纪60年代就日益成熟,美国西拉库斯大学索费尔教授的《宗教地理学》是宗教地理研究领域的突出性代表作,国内对宗教地理学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3]。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湖南、浙江、南京、北京等地的佛教地理研究均涌现出值得借鉴的成果,但少有学者将峨眉山作为研究区域来研究其寺庙的地理分布特征。因此,本文选取峨眉山部分寺庙,通过各个寺庙不同的地理特征分布总结出寺庙分布的一般特征,并浅析其背后的原因。

1 研究区概况

峨眉山踞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邛崃山脉最南支,东北紧邻川西平原,西南与大小凉山接壤,属盆地到山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出露地层多达10个系,占全世界出露地层的76.9%,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景区植被覆盖率达96%,自然地理环境得天独厚;此外,峨眉山交通区位条件优越,是成渝经济区重要接点城市,也是连接成都、川南、攀西三大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峨眉山风景区从山脚至山顶相对高差达2 700余米,气候相差悬殊,山脚冬冷夏热、四季分明,而山顶则是冬季漫长、春秋相连。

2 研究方法

从报国寺出发有东西两条线路登顶,本文选取向东出发线路途径的寺庙为研究对象,即先由报国寺到清音阁经洪椿坪、遇仙寺等至洗象池,最后达金顶的15座寺庙建筑,借助Goole Earth和ArcGis平台对寺庙进行精确定位获取每座寺庙的高程,然后测量相邻寺庙间的距离,通过查阅峨眉山地质图、历史地图以及搜集文献和地方志等资料获取每座寺庙地理位置所在地层、所属地貌以及所在气候区等自然要素,最后通过综合以上要素信息总结寺庙分布的一般特征并浅析其原因。

3 结果与分析

对峨眉山15座寺庙建筑的地理特征分布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峨眉山部分寺庙建筑一览表

3.1 寺院地理特征分布特点研究

通过表1可知,从海拔高度来看,寺庙分布在500 m~3 100 m的海拔范围内,最低处为报国寺,最高处为金顶华藏寺,有40%的寺庙分布在低山区(海拔在500 m~800 m范围内),密集程度较高,该区与城区距离较近且气候适宜,来往人流众多,因此寺庙分布密集;其次是位于高山区(海拔在1 900 m~3 100 m范围内)的寺庙较多,占比33%,虽然该区海拔很高且气候寒冷不适合居住和生存,但因其有着奇特的自然景观,每年慕名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而来的人络绎不绝;密集程度最低的是中山区(海拔在800 m~1 900 m范围内),该区地势险峻,且相邻寺庙间的距离较远,游人香客反而较少,因此寺庙分布密集程度最低。从地形地貌上看,寺庙在丘陵,褶皱断块中、低山,褶皱断块中山区均有分布,处于丘陵地区的寺庙占13.3%,其余大部分寺庙位于褶皱断块中低山、褶皱断块中山区一带;从地层岩性来看,寺庙分布在7种不同的地层上,其中有9座寺庙位于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和茅口组(P1m),占比46.6%,峨眉山玄武岩组是深灰色微晶、隐晶、斑状、杏仁状等玄武岩旋回层,具有柱状节理,茅口组则是以深灰色、灰色—块状灰岩为主,夹薄层泥灰岩,产珊瑚、腕足、蜓及苔藓虫化石;其余寺庙均匀分布在其他5种地层上。

另外,峨眉山因其复杂的地形使得植被、气候垂直分带明显。从植被情况来看,报国寺、伏虎寺等6座寺庙海拔在1 000 m以下,处于常绿阔叶林与人工植被垂直带谱上,洗象池、雷洞坪、接引殿3座寺庙海拔在2 000 m~2 800 m之间,处于针阔叶混交林垂直带谱上,其余寺庙均匀分布在其他植被垂直带谱上,不同的植被分布为寺庙提供了不同的景观环境,总体呈现出立体景观结构的特征。从农业气候条件看,依据海拔不同将农业气候划分为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以及寒带4个气候带,根据表1,报国寺、伏虎寺等40%的寺庙位于亚热带,年均温度15 ℃~17 ℃,降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适宜,为僧人及来往游人香客提供舒适的气候条件;纯阳殿、洪椿坪2座寺庙位于暖温带,年均温度10 ℃~15 ℃,温暖湿润,夏无酷暑;仙峰寺、遇仙寺、洗象池位于中温带,年均温度7 ℃~11 ℃,冬冷夏凉,春秋相连;其余寺庙海拔较高,位于寒温带,年均温度3 ℃~8 ℃,冬季漫长,雾多风大,也正是由于这些寺庙海拔较高,因此视野开阔,有着怡人的自然风光。

3.2 影响因素

造成峨眉山佛教寺庙地理分布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环境、经济、宗教、政治等都对其有影响,本文主要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分析峨眉山寺庙建筑地理分布差异的原因。

3.2.1自然地理因素

佛教寺院的地理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4],在传统社会里,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较弱,更多的是顺应自然,因此寺庙的修建往往要考虑到与自然条件的有机结合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做到人地关系和谐发展。

峨眉山境内多山,约占总面积的75%,因此大多数寺庙依山而上形成山地寺庙,山地寺庙借助起伏的地势使其错落有序的分布在山间,与山川景色融为一体;另外还有寺庙据顶而立,如位于峨眉山主峰顶上的华藏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打造出高、险、幻的壮丽景观,具有极强的景观性。除此之外,峨眉山由于常受西藏高原低压槽、西南低涡和太平洋暖气影响,加上地形复杂多变,因此常见有地形雨[5],在盛夏之际,雨量集中、多暴雨,峨眉山顶的降雨量最多可达1 900 mm左右,这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寺庙位于植被茂密之地则受到的影响非常小。另外,由于古代寺庙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峨眉山大量的木材蓄积,尤其是海拔2 800 m以上的地区为寺庙的兴建和维修提供了重要原材料。

3.2.2人文地理因素

佛教僧人为了潜心修行,往往将寺庙建于远离城市喧嚣之地,山林地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安静清幽的外部环境非常适合僧人生活;自佛教传入峨眉山以来,同样也受到了政治者的庇护,明代统治者组织新建和重建了众多寺庙,另外还对寺庙进行一系列捐赠活动为佛教寺庙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另外,峨眉山地势险峻,慕名而来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然而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道出了登山之困难,在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以前,徒步从山脚至山顶需要2 d~3 d时间,导致游客的食宿难以解决,所以寺庙选择沿山依路修建不仅为行人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吸引到更多的朝拜者,促进了佛教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 结语

通过对峨眉山寺庙地理分布的初步探究,可以看出峨眉山寺庙的分布充分结合当地特殊的地形地貌,寺庙依山而上,最高处与最低处寺庙海拔相差2 700余米,低山区、中山区、高山区均有寺庙分布且处于不同的气候带;除此之外,佛教寺庙的地理分布深受当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因素的影响,寺庙建筑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寺庙的分布不仅体现出峨眉山浓厚的人文气息,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峨眉山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峨眉县志编纂委员会.峨眉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2] 樊 丽,蒋 丹.峨眉山寺庙园林空间特征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7,15(5):60-63.

[3] 黄妍玲.清初广东佛教寺院地理分布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4] 李娇娇.明初至成化年间山西佛教寺院的地理分布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5] 郭 洁.峨眉山旅游气候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2,17(2):109-115.

猜你喜欢

峨眉山寺庙海拔
文化遗踪——峨眉山—乐山大佛
高海拔的甘南
峨眉山下
南美三大高海拔球场
勇登峨眉山
从管理寺庙到监督寺庙*——民国时期宗教立法观念的转变
峨眉山游记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探
高海拔地区电子设备散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