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新闻 慧心“阅”生活
——搭建新闻学习支架培养学生新闻素养
2018-07-04韩春
韩 春
(浙江省德清县华盛达外语学校,浙江德清 313200)
新闻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作为非虚构类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相比,统编教材加强了新闻教学的力度,其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新闻单元,且以独立的“活动·探究”形式出现。这一单元选文涵盖消息、特写、通讯等各种新闻类型,其目的如跟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所言,“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综合实践系统,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体验实践中学到有关新闻的系统知识,从而提升新闻素养,学会审视生活、思考生活,发展批判性思维。
由传统的讲授形式变革为“活动·探究”,体现了以学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如《教师教学用书》所言,这“有利于改变过于偏重阅读、理解、赏析的语文学习(特别是阅读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变为“辅助者”“促进者”。教师必须从学生立场出发,根据教材要求,结合学情,为学生搭建新闻学习支架,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综合、多维、连续的”新闻类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慧眼“识”新闻、慧心“阅”生活的能力。
以下是笔者根据教材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把单篇新闻阅读与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整本书阅读结合起来设计的四类学习活动。
一、“每周新闻述评”活动——拓宽“新闻阅读”,促使“新闻关注”常态化
通过教材新闻单元的学习,学生能了解新闻的基本类型、特点,但对国内外重大新闻还是缺乏敏感度,对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也不够关心。可见,仅靠教材的阅读并不能使学生建立起健康、健全的新闻视野和新闻意识。
笔者曾在2017年利用国庆长假做过一次调查,假前要求学生关注国内外新闻,在假后的汇总、交流中发现,学生关注度最高的是娱乐新闻,全班有90%的学生对当时“鹿晗公布恋情”的消息津津乐道;关注本地新闻动态的只有1人;国际新闻很少进入学生的视野,对当时的热点“美国拉斯维加斯枪击案”,关注率只有25%;此外,没有学生对所看到的新闻的真假提出质疑,一律“全盘接受”。可见,拓宽学生的“新闻阅读”面,促使学生的“新闻关注”常态化,刻不容缓。
为此,笔者组织开展了“每周新闻述评”活动。首先,通过课堂交流,让学生意识到健康、健全的“新闻视野”不应只停留在娱乐新闻上,而应广泛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体育等最新动向,并心系家乡,关心家乡的实事、变迁。其次,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应有独立的判断和思考,并对新闻的真假、新闻的价值作出自己的评判。
此外,笔者设计了“一周新闻述评”表(如表1),组织学生每周填写,并在小组中汇总,由小组代表轮流主持“每周新闻发布会”。这一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表1 “一周新闻述评”表
二、开展系列采访活动——拓展“新闻采访”,引导细心“关注生活”
统编教材设置了“新闻采访”活动,要求学生在系统了解相关新闻知识后,亲自“试水”进行采访。由于学生对“新闻采访”缺乏感性认识,而教材提供的素材又不足,笔者找来央视《面对面》节目对主持人董卿的视频采访资料,要求学生认真观看,记录要点,总结“新闻采访注意事项”,同时又适时补充了如“画外音”、提问技巧等专业知识。有了具体的材料,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学生对新闻采访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学生试着从采访者、问题设置、提问方式等各个角度,总结出了以下“新闻采访注意事项”:
(1)采访者态度应真诚,要善于聆听,体现出对受访者的尊重,以保证双方都是在自然的状态下交流。采访时采访者应注意适时给予受访者回应,以增强访谈的延续性。
(2)采访者个人的知识储备须过硬,采访前需充分了解受访对象,应事先寻找合适的提问切入点。
(3)问题的设置宜由浅入深,须体现问题的主次性及连续性;问题宜简洁明了,便于理解;问题须围绕中心,避免偏题;明确观众感兴趣的点,以此为出发点设置问题;善于抓住容易被他人忽略的细节进行提问。
(4)提问方式尽可能委婉含蓄,避免过于直接,对于问题的表述应准确,不能含糊。
(5)采访者需具备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从受访者的回答中,快速捕捉有效信息,尤其是受访者未说清的细节,以便通过追问,深入挖掘。
(6)采访者是主导,受访者才是主角。采访者应时刻关注受访者的情绪变化,对于受访者不愿回答的问题,应予以尊重,不穷追不放。
新闻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关注生活,在具体了解了新闻采访的相关知识、要求后,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采访内容便成了本次学习任务的关键。笔者把采访活动与校本拓展课程中的一个主题活动“走读德清人活动”相结合,设计了下面的采访提纲(如表2)和采访记录表(如表3),要求学生分小组确定采访对象,采访前有问题设计,采访时有记录,采访后有总结,有受访者的意见、建议反馈。
表2 “走读德清人”采访提纲
表3 “走读德清人”采访记录表
从实际看,此次采访活动收获满满。学生采访的对象,既有普通农民、退休老人、环卫工人、志愿者,也有教师、农家乐老板、“感动中国”人物、外国导游等。学生真正开始关注身边的普通人,开始思考生活。有学生在“采访总结”中写道:
通过这次采访,我纠正了自己的一些认知,我原本以为社工就是义工。受访者用最简朴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社工职业的辛苦与快乐,让我明白了每个职业背后都隐藏着一颗不为人知的奉献之心,如社工的细致、医者的博爱、教师的认真……
学习需要体验,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以致用。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进行新闻采访后,笔者利用教材第二单元的“给家人写一篇传记”写作训练,又设计了独立采访的作业:
在写作前对写作对象进行一次独立采访,从独立设计采访问题,到填写采访记录表,记录采访中的观察、思考所得,为传记写作积累素材。
这个作业把新闻采访与传记写作有机结合,为学生学写传记搭建了学习的支架,也遵循了教材的整体性原则。以下是笔者设计的“人物采访单”(表 4):
表4 人物采访单
三、消息写作评比——夯实“新闻写作”,激发“生活写作”热情
有了新闻阅读和新闻采访作基础,学生进行新闻创作就有了充分的素材。笔者趁热打铁,利用学校各种活动,如“秋季运动会”“科技节”“英语周”等,鼓励学生积极为“校园新闻网”投稿。笔者设计了“我最满意的消息评价”表(如表5),在班中组织“我最满意的一则消息”的评比,要求学生在自评、小组评价的基础上认真修改自己的新闻稿。通过集体评议、优秀作品展示等,学生的新闻写作热情被大大激发,对新闻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在学校举办的“走读德清人”大型新闻征文活动中,班上学生的作品涵盖了新闻的各个类型,且有16人获奖。而学生的传记写作,也因为有了事前的采访、观察与记录,有了写作的抓手,能够紧扣传记特点,言之有物,语言精准,且以往经常出现的文体错误明显减少。
表5 我最满意的消息评价表
四、共读《红星照耀中国》——推动“整本书阅读”,促进深度“思考生活”
共读《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经典报告文学作品,是单篇作品阅读向整本书阅读的过渡,也是对整个新闻单元学习的回顾、总结、补充以及深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读者的角度,分析阅读新闻类纪实作品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从观察者的角度,深入探寻专业新闻工作者的思考视角、工作轨迹。
第一次接触新闻类纪实作品,学生容易忽视体裁特点,只关注人物故事,以读文学作品的方式进行阅读。而学生忽视的部分,恰恰是新闻类作品的阅读重点和难点。这就需要教师适时指导,促使学生用新闻阅读的方式深入阅读作品,深度思考生活。
一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新闻人如何确定采访主题。在引导学生对采访时间、采访路线、采访对象、采访内容、采访感想进行初步梳理后,笔者利用第一篇第一节《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引导学生精读,研究作者是带着哪几方面的问题开始采访的,探究一个专业记者是如何确定采访主题的,思考为什么这样的采访主题会在当时引起世界轰动。
二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新闻人如何选择采访对象、删选采访素材。在学生梳理所采访人物的主要经历时,笔者提醒他们除了关注作者笔下人物的外貌、言行、出身、童年经历、受教育情况、参加革命原因以及经历外,重点寻找“最感动”的细节,引导他们看到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会在报道中注意展现人物与众不同的、丰富而立体的内心世界。同时,教学生用比较阅读法,对相关人物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发现作者有意选择不同阶层的人作采访对象,以立体展现当时中国的阶层状况,真实勾勒“中国革命青年”群像。此外,笔者还引导学生看到一个专业记者如何筛选、如何用好手头的采访资料、如何适时作出自己的评述。
三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审视新闻作品的关注视角。在共读《长征》这一节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上公开报道“长征”的第一人,发现作者身上具有的新闻人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同时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让我来报道长征,我会在哪些方面比斯诺做得更好”,学习以一个专业新闻记者的视角考虑问题。同时,笔者引导学生学习辩证看待作品,看到由于当时条件的局限,作者只采访了“我方”参加长征的人员,没有对见证长征的“敌方”以及“旁观者”进行采访,存在着个别叙述不准确、有一定的视野局限等问题。
通过从新闻人、新闻作品的角度审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作品,学生初步掌握了阅读此类长篇新闻作品的方法,对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新闻审视生活、反映生活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笔者又适时向学生推荐了《唐山大地震》《白说》《看见》等当代新闻人的作品,希望通过整本书阅读,使学生把所学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全面培养新闻素养,并在阅读、思考中进一步培养批判性思维。
以上是笔者以学生立场,从阅读、活动、写作角度,为学生搭建新闻学习支架所作的一点小小尝试。“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新闻阅读、写作的外延更与生活相等。只有使学生掌握了“识”新闻的方法,才能培养出具有“慧眼”的学生,最终使他们具有审视生活的“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