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梅戏的锣鼓在继承创新中运用

2018-07-04朱永福

黄梅戏艺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花腔小戏锣鼓

○ 朱永福

黄梅戏是安徽的重要剧种,现已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回顾黄梅戏发展史,可谓走过一段漫长艰苦曲折的道路,黄梅戏有今天的辉煌,它是从“三打七唱”的民间小戏逐步演变而来的。所谓“三打七唱”是黄梅戏传统演唱形式,由十个人组成班底,其中七个演员,三个打击乐演奏员,演出时没有音乐只有锣鼓过门、台上台下帮腔。所谓小戏,就是传统的“二小戏”、“三小戏”,“二小戏”为小旦、小丑,“三小戏”为小旦、小丑、小生,后来逐步演出整本戏(大戏)。

黄梅戏原生态的演唱不论小戏、大戏都没有弦乐伴奏,全靠打击乐,用锣鼓给全剧的剧情营造气氛,给舞台人物画龙点晴,它能密切衬托演员完成角色所激发的各种情感,并能引领配合全剧启、承、转、合的需求。所以锣鼓在戏曲表演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就黄梅戏而言,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则是唯一伴奏形式,这就迫使艺人们不得不在实践中努力创造,探索黄梅戏锣鼓在舞台上的运用。黄梅戏唱腔锣鼓有它自己的风格特色,能够明显区别于其他剧种的锣鼓。如平词六槌、起板句六槌、平词二槌、火工锣鼓、哭介锣鼓等。花腔小戏类有花腔一槌、花腔二槌、四槌、六槌等。配合花腔小戏身段如堂鼓上领奏长槌、切板一槌、十三槌半等,都不同于其它的剧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黄梅戏前辈艺术家丁紫臣、方集富二人在池州、枞阳、安庆搜集黄梅戏的锣鼓经,进一步丰富黄梅戏表演艺术。据安庆市黄梅戏剧团在1960年的总结报告中记载,他们采集到的锣鼓经有:四锤头、披水、小锣帽子头、1小锣出场、尾声、叫头、闷锣、急急风、阴锤、水底鱼、一锤、三锤、硬五锤、软住头、吹打牌子、大锣帽子头等等。这些锣鼓点子都在舞台上运用,通过长期实践证明是具有黄梅戏特色,带有时代的气息,而且已经与黄梅戏唱腔音乐融为一体,成为了黄梅戏音乐中的色彩锣鼓。

社会在发展、剧目在更新,大量原创改编的古装戏和现代戏需要新的锣鼓点子,才能适应剧目内容要求,才能为舞台人物塑造更新更美的形象,这样一来原生态的黄梅戏锣鼓必须进行创新。面对这一问题,前辈艺人和现代音乐工作者在近几十年中,积极摸索探讨和研究总结出“继承、创新”并进的思路,只有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黄梅戏的打击乐才有出路,同时也更不会惧怕现在电子合成音乐的威力。为能更好地为黄梅戏的长远、持久发展贡献力量,黄梅戏著名司鼓夏积成老师就一直在积极地推动着此项工作,特别在最近十几年新创作的大戏中,如《富贵图》、《柳暗花明》、《孔雀东南飞》、《为奴隶的母亲》、《徐锡麟》、《六尺巷》、《大清贤相》等剧目。尤其是《为奴隶的母亲·洞房》一折,夏老师巧妙风趣地运用小打(板鼓、堂鼓、广东板、小锣、小铙、大锣)的形式来替代场景音乐,把剧中三个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动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所设计的锣鼓就坚持了推陈出新,在传统的锣鼓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改动,用得恰到好处,有明显的舞台效果。在几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和各种会演中,受到了专家和观众们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黄梅戏的锣鼓经发展到今天,有“三打七唱”、“正本戏”、“文武戏”的演出,也是大胆地长期借鉴吸收了国粹京剧的锣鼓点子,如:冲头、急急风、圆场、乱槌、搜场、水底鱼、夺头、四击头、切头、马腿儿、滚头子、回头、串槌等,这些锣鼓也在这几十年与黄梅戏表演身段、动作、武打戏紧密相联,还有念白中的一槌、住头、五槌、叫头等等,加强了舞台语言气氛,形成了黄梅戏韵白锣鼓,是无法更改和替代的,也已经演变成为黄梅戏的锣鼓点子。

戏曲中的锣鼓点子统称为锣鼓经,简称为锣经。每个锣经和每个曲牌可以说是个“小单位”,有起有落,有头有尾,使人听了有上下句之分,有语言之感。像京剧锣鼓点子和曲牌都有“入头”和“收头”,也就是有始有终,其组织相当严谨,规范,应用起来也很讲究,得体,有很高的成就,黄梅戏也是如此。所以,锣鼓经的运用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一个好的锣鼓点子如果应用不当,就损失总体的表演效果,选择运用就得按照它的规律,按每件铜响器的性能和音色来组织不同结构、不同声部、不同打法、不同节奏及不同音响,自然就产生了不同的锣鼓经,然后再结合剧情、身段、动作来切合应用。总之,一个再好的锣鼓经也不能脱离剧情,任意张冠李戴。锣鼓在戏曲舞台上起着营造气氛、烘托人物的重要作用,是戏曲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猜你喜欢

花腔小戏锣鼓
美学视角下的民族声乐花腔技法研究
以史为纲:民间小戏实证研究的新范式——读陈美青《质野流芳:山西民间小戏研究》
浅谈美声唱法中花腔演唱的审美
浅谈美学教学中花腔女高音的技法训练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
且慢过度夸赞“小戏骨”演技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试论潮州大锣鼓的艺术特色
小戏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