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安市革命老区绿色振兴的实践与路径研究

2018-07-03臧玉多王成周

时代金融 2018年12期
关键词:六安市实践

臧玉多 王成周

【摘要】六安革命老区绿色振兴已经打下良好的基础,新时代,六安革命老区应按照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总方针,基于六安革命老区欠发达的现状,坚持向绿色要振兴、向振兴要绿色,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构建老区绿色振兴发展规划体系(政治层面),建立老区绿色振兴产业经济体系(经济层面),打造老区绿色振兴文化观念体系(文化层面),培育老区绿色振兴社会生活体系(社会层面),走出具有六安老区特色的绿色振兴之路。

【关键词】六安市 绿色振兴 实践 路径

新时代,人们对生态与绿色的需求层次不断升级,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和推行绿色振兴是六安革命老区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是六安革命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六安革命老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优选择。

一、六安市革命老区绿色振兴的基本实践

六安革命老区位于安徽西部,处大别山北麓,占大别山脉3/4面积,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240多座,拥有大别山第一高峰白马尖(海拔1777米)、第二高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六安地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境内淠河、史河、杭埠河融会贯通。巍巍大别山与滔滔淠史杭构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世界级特大水利灌溉工程淠史杭,被誉为"水上长城”,上游6大水库积蓄了70亿立方米优质水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7%,南部山区达70%以上。良好的生态为六安老区提供了绿色振兴的天然优势。

(一)绿色振兴政策出台密集

六安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起步早。上世纪八十年代,六安就启动了“生态市”建设。2000年,六安撤地建市后,就立即着手谋划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2004年成立了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并编制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规划。2011年,六安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绿色发展战略决策,十八大以来,六安坚持把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作为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2012年,市委提出“弘扬红色精神、致力绿色发展、放飞金色梦想”,引领六安绿色发展踏上新征程,2013年正式实施绿色发展战略。2014年,六安市成立了由市四个班子主要负责人担任指挥的高规格的市绿色发展指导委员会,制订了《关于加快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试行)》,提出要将六安建设成为全省优质水源地、大别山转型发展示范区和全国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2015年制定了《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并具体出台了《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16年,六安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大力推进绿色振兴,努力构建绿色发展崛起高地,争当全省绿色振兴排头兵。2017年,六安市出台了《关于市委管理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工作办法(试行)》。通过考核指标设置,把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作为一条底线,为绿色振兴发展保驾护航。

(二)绿色振兴产业体系形成

近年来,六安依托优良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绿色技术产业、绿色农业产业、绿色服务产业和绿色贸易产业等,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为加快老区绿色振兴,六安结合实际,创新提出建设“一心一廊”“一谷一带”[2]、“一岭一库”六大绿色发展平台。一心是中心城市,一廊则是合六叶工业走廊,一谷即六安茶谷,一带是指淠河生态经济带,一岭是江淮果岭,一库是西山药库。这些平台是六安加快推进绿色振兴的具体抓手和重要阵地。

六安中心城市面积达4717.88平方公里,城区面积居全省第一。按照建设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合肥经济圈副中心城市、長三角城市群节点城市的定位,六安正有序推进东部产业新城、西部生态新区、绿色城南建设,着力完善配套、提升品位,将绿色理念融入城市建设;

G312工业走廊全长87公里,沿线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和5个省级开发区、3个工业集中区。通过这条主轴,带动全市融入合肥经济圈,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这条工业走廊是六安工业经济的增长极、绿色工业的示范区、特色产业的集聚区。

六安茶谷规划面积约6144平方公里,主干线长约260公里,区域涉及5个县区,人口约160万人。围绕“生态增绿、旅游添景、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着力打造世界最好的绿茶源产地、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大别山湖群国家旅游区、国家知名品牌示范区、绿色发展试验区;

淠河经济带规划总面积2657平方公里,范围涉及5个县区,人口约149.6万人。淠河经济带立足打造国家级山水湿地生态保护区、水利治理开发样板区、绿色“菜篮子”工程示范区,全力打造产业高效优质、生态有效保护、景观舒适优美、群众增收富裕的500里生态经济带。

“江淮果岭”规划总面积4000余平方公里,范围涉及6个县区,人口约170余万人。“江淮果岭”建设,对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等都起到重要作用。

六安市中药材资源丰富,主产区素有“西山药库”之称,形成了“霍山石斛”、“六安漫水河百合”、“金寨天麻”、“舒城舒半夏”等中药品牌。

(三)绿色振兴带动脱贫攻坚

六安革命老区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分布面积最大、脱贫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在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背景下,六安市委、市政府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近年来,六安把绿色发展理念嵌入精准扶贫工作,以绿色振兴为统领,着力建设“一谷一带”、“一心一廊”、“一岭一库”绿色振兴平台,助推脱贫攻坚。其中,六安茶谷建设带动了茶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推动沿线23万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1200元以上。六安通过因地制宜实施绿色产业扶贫致富工程,大力发展光伏扶贫产业、特色农业种植、生态特色旅游、农产品电商经营等现代产业,带动40万贫困人口增收。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物产,六安致力于绿色振兴,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四)绿色振兴带来生态效益

六安致力于绿色振兴的实践,获得良好效益。城镇大气环境质量稳定保持在二级标准,农村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一级标准,南部山区大气环境质量优于一级标准。五大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II~III类水标准。市区和各县城城镇声环境质量达到城市功能区标准。现已建成天(堂寨)——马(鬃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建成万佛山、佛子岭、城西湖、瓦埠湖省级自然保护区4处,总面积165114公顷,占国土面积9.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建成森林公园4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1处,总面积8133公顷。成功创建了国家级生态县1个、省级生态县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9个、生态村3个,省级生态乡镇43个、生态村87个。全市拥有4A级以上景区25家、省级最佳旅游乡镇19个,数量分别居全省第2和第1。近些年来,六安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市和环保部绿色GDP2.0试点市,先后荣获“全国水环境治理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优秀城市”、“国家生态城市”、“省级生态城市”、“省级生态建设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等称号。2018年1月,六安市从全国32座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首季“十佳魅力中国城”称号。

二、六安市革命老区加快绿色振兴的重要意义

(一)是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在“建设美丽中国”大背景下,六安革命老区绿色振兴具有现实意义。六安革命老区是国家层面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既要负责其辐射范围内的生态产品供给,而且是华中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六安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上游大别山区水力侵蚀面积大,完全依靠植被保护,中下游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农田密集,六安生态一旦遭受破坏,泥沙将迅速淤积数个大中型水库,削弱调蓄能力,将对下游造成严重影响。

(二)推动六安革命老区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

六安革命老区自身发展面临双重矛盾:一方面是经济基础薄弱,需要通过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来保障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是经济快速增长可能引发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六安革命老区怎样理顺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重大问题。通过复制发达地区高资源消耗、高环境代价、高污染排放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实现六安跨越发展已不可行,而绿色振兴正是破解这一矛盾与难题的金钥匙。

(三)是六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六安革命老区属国家连片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较高。把绿色振兴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既是六安革命老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精准脱贫工作的需要,更是六安革命老区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路径。

(四)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历史责任

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牺牲和奉献。现在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我们理当饮水思源,理当铭记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我们不能忘记老区。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曾先后到河北阜平西柏坡、福建古田、陕西延安铜川、贵州遵义和安徽六安金寨等革命老区考察。他一再强调:“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习总书记指出,“加快老区发展,使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责任”。

三、六安市革命老区加快推进绿色振兴的路径思考

(一)构建老区绿色振兴发展规划体系

一是加强对绿色振兴的组织领导。以市绿色发展指导委员會为领导协调中枢,在原先统一指导全市绿色发展工作基础上,加强对绿色振兴的组织领导力度。由市绿指委领导组牵头,定期召开相关部门和县区负责人联席会议,统筹推进绿色振兴工作。明确分管领导主抓绿色振兴,建议各县区和相关单位也尽快成立高规格的领导组,逐步建立健全绿色振兴工作机构,加强学习、调研与谋划,形成全市绿色振兴上下联动的强大合力。二是制定系统的绿色振兴战略规划。各级党委政府要结合自身区域发展实际做好整体的、长远的、全面的绿色振兴规划,对辖区内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对绿色振兴具体实施过程给予全面系统的安排。在完善落实原先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一系列促进绿色振兴的政策。三是加强对绿色振兴工作的督导。研究制订六安市绿色振兴发展指标体系,通过指标考核给各县区上紧箍咒、增加压力,确保绿色振兴扎实有效推进。

(二)建立老区绿色振兴产业经济体系

绿色产业体系是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的基本抓手,是推动绿色振兴的“加速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都要绿色化。六安要打造生态农业基地,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和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基地。要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新型产业培育,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高效利用资源能源、最小化污染物排放为表征的生态工业系统。要发挥大别山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六安建设成省内一流、全国知名、国际特色的综合独立旅游目的地。要加快绿色商贸和生态物流业发展,培育和壮大一批物流企业,全面提升全市物流业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立足皖西、辐射鄂豫皖、服务长三角的区域性现代物流节点城市地位。要统筹好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建设等基础建设,大力推进城际间和城市内部交通,提高运输服务保障能力。

(三)打造老区绿色振兴文化观念体系

推进绿色振兴需要着力培育和树立绿色振兴文化风尚体系。一是深入挖掘六安绿色发展文化价值。挖掘六安本土山水文化、皋陶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民居文化、水利文化所蕴含的绿色元素和思想,打造具有特色创意的地域绿色文化品牌,着力打造绿色文化产业链。二是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在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开设绿色振兴专题轮训班,分批培训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创办六安绿色经济发展论坛,引导企业管理人员自觉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鼓励皖西学院等高校开设绿色经济课程和专业,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绿色振兴相关专题研究;在幼儿园和小学、中学课程中增加绿色发展相关内容。三是大力开展绿色振兴的宣传。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媒介,大力开展以“绿色企业”、“绿色家园”、“绿色学校”等为主线的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价值观,让绿色振兴深入人心[3]。

(四)培育老区绿色振兴社会生活体系

构建文明、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推动形成与市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关心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政府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杂志、广播等,对广大民众进行绿色化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培训,引导公众参与,使之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现实行动。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1-69页.

[2]孙云飞.弘扬红色精神 致力绿色振兴[N].安徽日报,2017- 09-29.第9版面.

[3]郑海友,蒋锦洪.论实现“绿色发展”的四大支撑[J].求实,2016(10).54-61页.

基金项目:中共安徽省委党校课题成果:2017年度安徽全省党校系统重点课题(立项编号:QS2017045)“六安市革命老区绿色振兴的实践与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臧玉多(1986-),男安徽霍邱人,研究生,中共六安市委党校马基教研室,助教,研究方向:马列、经济;王成周(1966-),男,安徽六安人,研究生,中共六安市委党校马基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经济。

猜你喜欢

六安市实践
《晨曦》
六安市水资源评价研究
六安市金安区构建环保法治新秩序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六安市四院承担儿童“窝沟封闭”项目
六安市人民医院人工肝新技术填补市内一项空白
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成功实施六安市首例3D腹腔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