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2018-07-03魏欣静
魏欣静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以生为本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可利用操作实验导入、灵活设计有效问题、尊重学生差异性、密切联系实际生活等方式,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以生为本;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1-009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1.060
以生为本开展数学教学,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能力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以生为本提高教学效果呢?
一、利用操作实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了解,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的原因是因为觉得数学教学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只能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自主思考的机会。为此,我们在教学前,可以利用操作实验进行知识导入,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能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过程,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椭圆的定义”这节课的时候,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图钉、铅笔、绳子等用具,等到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动手画椭圆。首先在作业本上固定两个钉子,然后截取一段长度适当的线,要求钉子间距要小于线的长度,将线固定于钉子上面,然后将线拉直,做曲线运动,当观察作品时学生会发现自己的椭圆和别人的椭圆略微有所差异,有的扁,有的圆。这样一来,就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起来,在求知欲的驱动下,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灵活设计有效问题,加强师生之间互动
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为了增进师生情感,了解对方的思想动态,在具体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正确引导,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证明,一些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保证学生思路的正确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例如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边长为100米的篱笆,1.当篱笆的长和宽各取多少时能够围成面积为400平方米的菜园?2.该篱笆围成的最大矩形面积是?3.该篱笆围成的最大面积是多少?这样提问的优势在于能够建立相关的函数模型。很多学生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思路还比较清晰,但是在解答第三个问题时,就不容易直接想到“边长相同时圆的面积最大”这一定理。所以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使学生在不断质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力争做到因材施教
因为生活背景和智力基础的差异,导致学生在性格特点、爱好兴趣、学习态度和接受能力上也各有不同。所以,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水平,我们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措施,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随着教学的深入,数学知识的难度也逐渐加大,对学习者的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原本初中数学成绩还不错的学生到了高中阶段觉得越来越吃力,渐渐变得迷茫,不知所措。特别是男女差别也在高中阶段显现了出来,女生遇到的困难远远大于男生,如果任由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学生的厌学情绪会越来越严重,导致学生之间的分化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要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心态,把握学生的差异性,具体问题要进行具体分析,让学生重新正视自我,重返正途。例如,在学习高中三角函数的时候学生就会觉得高中涉及的函数知识远比初中知识要深得多,更加复杂,当学生发现不再得心应手时就会出现一种错落感,对学生的自信心造成严重的打击。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学生的接受能力,降低教学的起点,从基础开始渐渐地进行延伸和拓展,由易到难,让学生逐渐拾起自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借此机会促进学生钻研精神的培养。由此可见,教师在备课中除了要考虑教材内容外,还要预知学生的个性特征、智力特点和学习情况,把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教学方案的设计之中,让学生具有自由选择难易程度的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案进行个体和集体训练,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我们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力求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四、密切联系实际生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教学枯燥乏味,缺乏生机活力和生活气息,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为此,我们要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教学情境,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例如,在教学《数列》这节课的时候,引入了这样一个生活实例:在一个工地上堆放了许多的圆柱形钢材,最底层为第一层,向上为第二层,依次递增,第一层有100根,第二层有99根,第三层有98根,以此类推,那么这堆钢材一共有多少层?第五十层有多少根钢材?如果有50层,那么这堆钢材一共有几根?这个问题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思考,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总之,新课程教学标准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规划,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王尚志.數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易良斌.科学把握数学新课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教育科学,2002,(4).
[4] 孔企平,傅禄建,赵连根,等.“有效教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