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真体验 构建真阅读

2018-07-03赵小丽

关键词:阅读体验阅读教学

赵小丽

摘 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要把“学”真正当作“中心”,就得保证学生能够经历真实的阅读过程。具体的做法可以是:营造零负担的阅读氛围,触发学生丰富而真实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真问题思维,着力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高效而充分地利用学生的阅读体验来组织尽量简化的课堂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量,促使学生积累真实阅读体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体验;《范进中举》

很多学生语文素养高,是因为他们长期坚持课外阅读。他们的阅读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这种阅读既不需要像语言学习那样在阅读后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讲解,也不需要像一般阅读训练那样在读后完成各种阅读检测题。这种阅读方式笔者称之为真阅读。在这种状态下,阅读者为内心需要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他们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不是文章的形式,他们通过阅读获得了未知信息,得到了新鲜的体验,身心愉悦。

然而在语文课上,很少有一篇课文能引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唏嘘感叹。究其原因,主要是语文课上的阅读充斥了大量的任务:概括,分析,完成阅读题,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阅读很难触动学生的心灵,反而使他们负担沉重。这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硬着头皮进行的阅读并非真阅读,笔者称之为伪阅读。

我们常常讲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要把“学”真正当作“中心”,这首先就得保证学生能够经历真实的阅读过程。笔者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的小说单元教学中,尝试营造真实阅读的氛围,激发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并由此构建了相关的阅读课流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以《范进中举》一課的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一、零负担阅读,促进真体验生成

对一名语文教师来说,上好一堂课实非易事:既需预先设计方案,又要应对即时生成。但无论如何,我们的所思所行应始终围绕“学生主体”这根轴。当学生拿起课文阅读,他与文本的交流便开始了。文中细腻的山水人情、独到的真知灼见无不渗透进他的脑海,他必然有对文本内容的独特理解,会感悟文本传达的情感意义。这就是对文本的初始体验。它是感性的认识,有了它,才能上升为理性的认识。而此时,教师首先要关注他对文本的初始体验,了解他对文本内涵的理解程度。这既是对学生阅读体验的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教师在课前预设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教学方案的指南针。

阅读初体验的采集必须建立在真实阅读的基础上,否则很难反映学生的真实阅读状况。学生第一次阅读文本,语文教师的通常做法总是要求他们概括核心事件、主要内容,或要求他们复述故事情节,或是找到关键句,等等,似乎不布置点学习任务,这一遍的阅读就是不作为,是浪费。殊不知,正是因为带着这样那样的“任务”来阅读,学生心里便无法真正沉浸其中,只会急着完成老师布置的眼前的任务。这样的初读是无法轻松自由的,也便难以获得真实的体验。

在《范进中举》一文教学的初读环节,笔者不布置任何学习任务,不增加学生任何心理负担,只要求学生静静阅读,不分散注意力。读完之后,掩卷细思,请他们写下自己的第一感受:可以是针对整体而言,也可以是针对具体细节;可以谈印象最深的内容,也可以谈最难读懂之处。总而言之,就是读到什么写什么,没有任何内容与形式的限制。结果学生呈现的阅读体验,令人眼前一亮。例如这样的评点话语:

● 范进一生心系功名,一旦高中,竟然疯掉,这样的举人即使拥有了一官半职,又有多少用场?

● 最可怜的是范进的老母和妻子,一辈子没过上好日子不说,连温饱都成问题。

● 胡屠户打女婿这一节甚是可笑,当初把女婿骂个摸门不着,如今却不敢下手了,即便打了,还说把个巴掌仰着,还谈什么文曲星下凡,前后之善变令人咋舌。

● 张乡绅看着也不像什么好人,他若真心对待范进,老早好接济他家的生活了。

从这些阅读体会中,教师不难看出:学生对文中人物其实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而且八九不离十;学生对文章内容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可见,是动了脑筋在阅读。

也有学生写道:

范进考了三十多年,如今果然中了,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从今往后,命运改变,可见,做什么事都得坚持到底啊。

此语确实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想法,虽考虑欠妥,但因为真实而可爱。误读本身也是一种真实的阅读状态。误读的出现或许会启发大家在文本中找到新的风景。

莫提默·J.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出:“我们要给阅读故事书的读者第一个建议是:快读,并且全心全意地读,浸润其中。”[1]长期坚持让学生无负担阅读,学生的自信心必能提升,势必愿意读,也愿意讲。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阅读难有对错,读得深是一种水平,读得浅无伤大雅,最重要的是真正投入地阅读,心无旁骛地沉浸其中。反过来看,这种无负担阅读,又最容易触发真实的阅读体验,语文教师可以据此观察学情,准备有效的教学设计。

二、即时性采集,训练真问题思维

零负担的阅读氛围必能触发真问题的产生。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还要善于即时采集捕捉。很多语文课上,教师漠视学生的疑问,甚至从来不给任何机会让学生提问,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思维逐渐退化,最终都会变成“洗耳恭听”的课堂观众了。要保证学生的阅读是真实的、自然的、自由的,就必须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们在诸多“学为中心”理念组织下的课堂中,已经常常能够看到语文教师利用起了学生的阅读提问,这是可喜的进步。但我们依然不能为此沾沾自喜,因为学生提的问题,到底是不是真问题,这还得靠教师的“火眼金睛”。

笔者的通常做法是:上语文课,桌上只留语文书,只打开语文书,只专心阅读眼前打开的这一篇,有疑问,尽管提,多多益善,没疑问,不打紧,细细再读。而且,疑问的采集必须在课堂上现场完成,若让学生作为预习作业带至家中完成,则提问质量大打折扣。对学生提出的具有较高质量的问题,教师应及时予以肯定,充分激励他们大胆提问;对较低质量的问题也要及时鼓励,使他们明白,哪怕是读不懂,也正是阅读的一种真实体验。当然,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多多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

笔者在《范进中举》的阅读教学现场采集的问题不乏思维含量极高的,如:

● 《范进中举》虽为《儒林外史》中的名篇,显然带些讽刺意味,可从生活的角度看,范进中了举人难道不是一件好事?

● 范进当年若不去考科举,他家的日子到底会比现在好还是差呢?

● 张乡绅前来道喜,送房又赠银,凭什么呢?这不合逻辑呀?

● 范进到底应不应该去考举人?

这些疑问看起来显得有些幼稚,有些甚至显得无厘头,但仔细一想,这才是学生的问题呀?学生断然不会去问“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范进是个怎样的人”诸如此类的“惯用教学问题”。

只有坚持营造真阅读的氛围,鼓励学生要放下思想负担,提出真实的问题,学生的提问意识才会逐渐增强,乐于提问的习惯才能养成,善于提问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课堂上思维的火花才能不断地迸现。

三、简洁化教学,打造真课堂流程

思维含量高的学生提问被教师捕捉到,这自然很关键,但教学还有一个更关键的步骤:要在课堂上真正去利用,同时也是去服务学生。

在今天“学为中心”理念指导下的新型课堂里,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学生的问题部分地获得了教师的重视。但仔细一推敲,又不难发现,不少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利用学生的疑问是有明显“私心”的,纯粹是为了完成自己的预设任务而“形式化”地展示一下学生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一环节仅仅作为整堂课的一个插曲而已。笔者不禁要问,语文教师为什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不是为了要完成教師自己的预设环节,而是要完完全全为学生服务。那么,课堂的走向应该完全由学生的阅读交流、质疑问难、讨论深入组成,语文教师的任务应该重在“助推”而非“引领”。因此,笔者认为,要真正做到对学生阅读体验的尊重,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与存疑,坚持“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高效利用学生的真实阅读成果来组织课堂学习。

例如在《范进中举》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尝试将课堂环节简化,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1)谈一谈你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可以就整体而言,可以就印象最深的而论。(大家对胡屠户的认识惊人地一致)你能从文中找到具体细节支撑你的看法吗?(意在让阅读细致化)

(2)主要争辩初读中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中举好,命运改变;中举可笑,无用之人。(要求学生从文中的有关细节中找依据)

这里,笔者要做的事情是组织学习活动,评点学生表现,总结归纳小说阅读知识与小说阅读方法。

课堂上,学生感到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老师的重视,又能够讨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气氛相当活跃,争论也异常精彩。最后,自不必待笔者吆喝,他们自己已然对《儒林外史》兴趣盎然了。

这样一来,我们完全可以尝试将语文阅读课的课堂架构变得相当简洁,即:

交流感受,捕捉教学起点→讨论有代表性且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学生问题,推进教学。

这里,语文教师的教学着力点在于优化活动组织,点拨语文知识与学习方法。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学习的兴奋感,获得被关注的成就感,得到探究新知的满足感。

四、阅读量提升,培养真积累习惯

尊重学生的真实阅读体验,不仅表现在语文课堂内,更表现在课堂延伸之外的广泛阅读。因为真实的语感积累总是发生在不知不觉的阅读实践中。这一点和目前具有广泛影响的语感教学论是基本一致的。

语言习得论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自然习得的,而不是仅仅通过教师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讲解和对阅读方法的介绍提高的。而且这种阅读实践是真实的、负载信息量的,不同于阅读训练中针对阅读技能的阅读实践。

美国著名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在谈到如何提高美国人母语识字读写能力时,特别推荐一种阅读方法——随意自愿阅读(freevoluntaryreading,简称FVR)。“FVR是自愿进行的一种阅读。读自己爱读的书,不用写读书报告,不要求在每章阅读后回答问题,也不要求查阅生词,碰到不爱读的书就放下,去另找一本”,他认为,如果能坚持这样做,“阅读和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提高”。[2]事实上,我们很多语文教师在布置课外阅读时,常常会随带布置各类“积累作业”:摘抄好句,赏析句子,概括情节,写读后感……负担如此繁重的阅读还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吗?相应地,孩子也会想出对付老师的办法:只摘不读。

因此,课外阅读也必须要给学生松绑,还给学生自由自在的阅读环境,以此触发他们的真实体验,积累真实经验。当然,这种课外阅读也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主题、有方向的专题阅读。唯有增加阅读量,在真实宽松的阅读实践中触摸语言,方能扎扎实实积累语感,万不可一厢情愿地训练学生做题,这样的积累除了应付一道道冰冷的试题,恐怕没有真正的用途。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企盼广大语文教师能够真正践行这一思想的精髓,既要保证学生的课堂阅读是真实的,又要高度尊重并充分利用他们的阅读所得和疑问,把阅读课变成学生的阅读课,并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支持学生的海量阅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给学生真实快乐的阅读。

参考文献:

[1][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89.

[2][美]史蒂芬·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07.

猜你喜欢

阅读体验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出版突围:构建出版核心竞争力
个性化定制环境下的自动排版研究
让个性化阅读焕发生命的活力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紧扣学生跃动的脉搏
初中语文阅读体验的生成探究
林格伦笔下的顽童形象研究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