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循证护理价值分析
2018-07-03崔智平
崔智平
(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安徽 蚌埠 233000)
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科常见的疾病类型,发病部位位于患儿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由于围产期出现窒息导致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性损伤,对患儿的生命安全有严重影响,部分存活的患儿也会出现脑性瘫痪以及智力低下等严重的神经功能缺陷。临床对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同时加强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儿预后,提高生存质量[1]。本次研究主要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30例患儿中男18例,女12例;日龄在1~14d之间,平均日龄(7.5±4.5)d。对照组30例患儿中男20例,女10例;日龄在2~15d之间,平均日龄(8.5±4.5)d。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之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给予患儿降低颅内压、吸氧、维持体温以及控制血压等常规治疗,并及时纠正酸碱平衡紊乱以及代谢紊乱现象,同时给予营养支持以及保暖等护理干预。
1.2.2 观察组实行循证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将文献资料与患儿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对营养支持、吸氧、高颅压处理以及保暖等环节采取循证护理,确定各个护理环节中所出现的问题并评估患儿的病情,然后通过数据库以及文献资料进行查询,寻找所确定问题的最佳答案,并根据研究结果以及最新理论制定最佳护理计划。在进行循证护理的过程中要了解以及掌握患儿每天的病情变化情况,并总结以及观察循证护理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下一步护理计划。针对出院患儿进行电话随访,了解其康复情况,并给予合理的建议,不断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2]。
1.3 护理观察指标 对住院时间、智能发育指数、运动发育指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展开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软件SPSS17.0分析与整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儿智能发育指数、运动发育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相关指标比较
2.2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1例肺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3.33%(1/30),对照组3例肺炎患儿,3例智力异常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6/3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x2=4.043,P=0.044。
3 讨论
新生儿处于窒息情况时极易发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以及护理来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该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与脑组织生化代谢异常以及脑血流改变等因素有关,患儿处于窒息早期时,其体内的血液会重新分布,此时需要保证脑部的血液供应,而长时间的缺氧会损伤患儿的心功能,导致脑血流减少,全身血压不断下降,脑组织出现缺氧缺血现象,所以应该引起高度重视[3]。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智能发育指数、运动发育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原因分析为(1)循证护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规范性以及科学性,主要通过探讨临床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将科研成果、患儿需求以及护理人员经验相结合进行审慎、灵活、明确进行护理决策,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不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还可促进其快速康复。(2)循证护理通过合理运用科学证据可帮助护理人员制定最适合患儿的护理方案,可为患儿提供最高效的护理服务,常规护理主要根据自我经验以及遵医嘱对患儿进行护理,难以保证治疗效果,而循证护理的实行很好的弥补了常规护理的不足,通过在参考文献或成功范例中科学查阅以及取证可为患儿制订最详细的护理方案,并根据患儿的实际病情进行反馈以及调整,使得护理更加科学化以及个性化,进而保证护理措施有效、有序进行[4]。
综上所述,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实行循证护理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朱雪梅.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4):243-244.
[2]陈雪.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健康前沿,2017,26(3):40.
[3]邹玉燕,冉艳加.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7):203.
[4]王珺.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8):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