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楼吴简异体字类型研究
2018-07-03周祥
周祥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上海 200026)
一、引言
异体字伴随汉字的产生而出现,伴随汉字的发展而演变,在汉字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异体字都是大量存在的。异体字是一个集合概念,古人对异体字认识不够精确,有重文、或体、俗书、俗字等不同称谓,直到现在学界依然众说纷纭。章琼先生将今人对异体字的界定概括为六大类。综合学界观点,异体字是同一文字系统中在文字发展的一定阶段内,为同一个词而造的形体不同而与本字有某种字形关系的字。
走马楼吴简作为珍贵的“同时文献”,反映了当时汉字真实的书写面貌。本文通过充分清理吴简材料,编制出字形表,并以其中有代表性的形体为例,对吴简异体字进行了分类研究和特征分析。
二、走马楼吴简异体字类型
根据目前整理掌握的走马楼吴简资料,细致比较研究其中的形体特点,可归纳出源于古文字、简省、增繁、书写变异、改换、符号代替、构件位置改变、讹混、据行草书楷化九种类别。试揭如下:
(一)源于古文字
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六国古文等,其整字形体或部分构件被后世汉字以隶古定的形式继承保存下来。将这些隶定古文字形与《说文》所录篆文字形、出土古文字材料相对比,可分析这些字形的来源及其相互间的异同关系。
1.源于甲骨文
2.源于金文
3.源于秦篆
4.源于六国古文
5.源于小篆
6.源于古隶书
(二)简省
简化是汉字演变的主流倾向,清末学者沈学(1896)在《盛世元音》第四篇中云:“夫字,士人之利器,以愈利为愈妙。”①在这一规律的指引下,许多简省的异体字不断涌现出来。分简省笔画和简省构件两类。
1.简省笔画
简省笔画是通过笔画简省而形成的异体字。细分为省横画、省竖画、省点画、省撇画、省折画和笔画共用六类。
吴简汉字省写笔画用例颇多,综观其省写规律,表现在并列横划多的字,常简省部分横画,如“直”;点画易被省写,如“雨”及以之为构件的一系列汉字;撇画亦容易省略,如“身”,等等。
2.简省构件
构件由笔画构成,是具有表意、表音或区别功能的构字要素。若干笔画构成基本构件,复杂的构件又是利用基本构件,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的。因此,从分析的角度看,其内部可以进行多层拆分、简省。
在由简省构件而形成的异体字中,还有一部分是简省、省并一个汉字中的相同构件。如:
构件简省多是为了书写便捷,简省后的字体和原字体并存,形成了异体关系。
3.用简笔代替繁笔
用简笔代替繁笔即用简便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笔画。
以“叟”为构件者,“叟”亦作“更”,如:
(三)增繁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简化和繁化是伴随整个汉字发展阶段的。对于吴简中的文字增繁现象,表现为增加笔画和增加构件。
1.增加笔画
2.增加构件
由于隶变、楷化,汉字原先的表意形体发生变化,从字形上不容易看出所象之意,于是就会出现增构件或偏旁的现象,如“泉”,《说文·泉部》:“泉,水原也。象水流出成川形。”泉加“氵”作“湶”,以突出意义。
吴简异体字增繁现象较少,由增繁而形成的异体,也往往是增繁和简省同现,这可能是受文字简化规律的影响。
(四)书写变异
汉字形体变异多是由手写变异而产生的异体字,表现在笔画或构件上。
1.笔画变异
2.构件变异
(五)改换
汉字的形体是由不同的笔画、构件按不同层级组合而成。在汉字发展过程中,记录同一个词的汉字存有改换构件的现象,吴简中由于改换形成的异体字主要来源于此,包括改换意符、改换声符。
1.改换意符
汉字的意符是表意的,且很多意符表示的义是相近的,意义相近的意符可以换用,因此产生了很多异体字。
①意符义近换用
②意符形近换用
有的意符,相互之间在意义上并无相通之处,但由于形体相近,也往往换用,形成很多异体字。
2.改换声符
①选取音同、音近字改换声符
②选取形近字改换声符
吴简中异体字改换现象多见,其规律是:意义相近或相关的构件有可能相互替换,音同或音近的的构件有可能改换,形体相似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也有可能导致改换。
(六)符号代替
符号代替在吴简中形成了一批异体字。
(七)构件位置改变
汉字由篆而隶、隶变及楷化之后,字形趋于简化,结构渐趋固定,构件间的不同位置、置向和结构方式便成了汉字的一种区别性手段。构件相同,结构位置不同就意味着不同的字。如《说文·木部》:“杲,从日在木上。”不过,也有相当数量的汉字发生构件位移,却没有音义区别,徒增异体。与通行正字比较,构件位置改换的异体字有以下两种情况:构件间的位置互换、构件位移。
1.构件间的位置互换
2.构件位移
①上下结构变左右结构
②左右结构变上下结构
③半包围结构变为上下结构
(八)讹混
在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本来形体并不相同,毫无联系,但是因为文字书体的变化或人为的错误,若干文字形体的某些部分变得相同了,而原有形体的造字理据有所改变,这就是文字的讹混。举例如:
(九)据行草书楷化
“草书改变隶书的主要方法有:通过省去字形的一部分、省并笔画保存字形轮廓和改变笔法。”④行、草书楷化则是将粘连的线条平直化、规整化,这些楷化了的草书自然成了异体字。但总体上说,行、草书楷化不是吴简中产生异体字的主流。
纵观吴简用字的异体情况,虽然将其分为九大类,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往往一组异体字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来自整字和构件的变异的异体字只是少数,多数是因为笔画层面的书写变异,笔画层面的主要特点又是简化和符号化。
三、吴简异体字的特征
吴简异体字可归纳出以下几大特征:
(一)时代性
吴简文字处于汉字形体发生重大变化的转型时期——汉魏六朝时期,这一阶段是汉字隶楷演变的重要时期。
关于其文字特征,张显成先生提出“现在从简帛提供的材料来看,楷书产生的时间应当在三国,最晚不过西晋初年。因为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除草书、行书以外的字,其字体已是‘准楷书’,除带有波折的横笔还残留有一点隶书的风味外,其他笔画,特别是竖、竖钩、横折、点等,已是标准的楷书了。”⑤郭世娴先生进一步认为“走马楼吴简正是处于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多种书体混杂并处的阶段,往往一支简中多种书体特点并存,或一个字中多种书体特征并存,目前公布的走马楼吴简大都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很难泾渭分明地进行书体划分。”⑥
吴简中汉字正处于由隶书向楷书过渡、楷书逐渐成熟时期,汉字特征鲜明,大多是隶、楷、行三种书体特征书体并存,也正因此其异体字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点。
首先,“隶变”在汉代就已经基本完成,但是有一些字中仍然有古文字形体的残留。吴简中经过隶定的部分文字,其整字或构件来源于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与现行正字构成了异体关系。
其次,吴简中楷化了的行、草书汉字也成了异体字。但总体上,行、草书楷化不是吴简中产生异体字的主流。
(二)简易性
简省是异体字形成的重要方式之一,包括简省笔画、构件,繁笔作简笔,符号代替等。究其原因:
首先,这与吴简材料的书写者有关。材料内容多为地方官府文书档案,内容相近,种类涉及佃田、赋税、黄簿民籍、仓库钱粮等方面,书写者多为基层刀笔小吏,他们工作任务繁重,为了提高书写速度,他们就可能使用书写较为简便的汉字。
其次,吴简异体字的简易性特征与汉字由象形文字向表意文字的转变有密切关系。古文字阶段的文字是象形文字,直接用笔划描摹事物的外部特征,隶变以后,隶书打破了汉字原有的象形文字模式,将小篆圆转的线条写成平直的笔画,成为了古今文字的分水岭。这种变化带来了汉字的形体简化,也符合汉字由繁趋简的发展规律。
吴简中形成的异体字也有增繁的现象,不过从文字的工具性特征和实际的吴简材料来看,文字简省才是汉字发展的主流。
(三)随意性
随意性并不是书写时不受约束而生造文字,而是在笔画和构件的书写上形成差异,究其原因,或是书写者是为了单纯追求书写的速度,书写具有偶然性;或是在意识的指引下对新写法的心理追求,其形体的形成便具有渐变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前者意味着新形体的形成过程是渐变的而有章可循的,如“斗”字,演变时“新旧形体共存”,有几种不同的形体写法,并且能够分析出其形体演变的规律;后者即指字形的演变存在多种形体生成的可能,如“嘉”。
(四)区别性
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从识读和使用的角度来说,这就要求文字拥有相当的区别度。因此,要求汉字在书写过程中要有区别性,以达到增强形体区别度的目的。
有些字形原本很接近,但是隶变以后,区别性下降,当人们发现一些汉字在使用过程中有形近相混的可能性时,往往会人为增加笔画以增加区别性特征。
吴简异体字的特征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之间互有交叉和联系,其字形的时代性特征篆而隶、隶而楷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交织了简易性、随意性和区别性特征等,后三者亦如此。
四、小结
吴简作为珍贵的出土文献,真实反映了当时文字的书写面貌,文章立足吴简字形表,对吴简异体字做了全面的清理,归纳出源于古文字、简省、增繁等九种类别,每一类都做了例证分析,并对其总结出时代性、简易性、随意性、区别性等四大特征。
全面完成对异体字研究的现象分析、规律提取和理论总结需要众多学人的协同合作,需要进行分层、分域研究,在同一构形字体内,对共时层面上的不同文献材料中的异体字进行清理分类和归纳总结,最后将所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和分析,借以逐渐厘清异体字的面貌和使用情况,为汉字整理和研究这一重大课题做出相应的工作。
注释
①转引自张涌泉. 汉语俗字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②欧昌俊,李海霞. 六朝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M]. 巴蜀书社,2004.
③笔画交接,有的字构件之间是断开的,书写却有意穿通;与之相反,有的文字构件是穿通的,却有意断开。其目的或者是追求奇谲,或者是为了文字饱满,或者是为了书写镌刻简易便捷.
④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⑤张显成.简帛文献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4.
⑥郭世娴.论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的书法形态[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
[1]章琼.汉字异体字论见[A].张书岩.异体字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3]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
[5]毛远明.魏晋南北朝碑刻异体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2.
[7]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8]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9]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0]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
[11]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2]赵平安.隶变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