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风景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2018-07-03宫滨
宫滨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
一、“素描风景画”课程教学的特点和教学目标
(一)教学特点
1.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素描风景画”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素描训练,它需要学生依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认真解读图纸资料,准确分析判断图纸中的信息,再结合图纸资料,对遗址现场进行调研考证,根据园林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画出立体的真实感较强的透视效果图和鸟瞰图。
“素描风景画”课程要求学生在具体的绘制过程中对涉及到的建筑结构、透视关系的表达要严谨准确,对山水树石等造园要素的表达要生动自然。因此,绘制完成的效果图是介于艺术绘画和设计图纸之间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绘画作品,在准确表达设计意图和烘托主题的基础上,拥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2.具有突出的创作性
中国传统园林的表现绘画,主要是指对中国传统园林中现已不存在的园林风景的一种艺术再现和艺术创作。创作性是本课程讲授的重点。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教授的是园林的平、立、剖三图的特点,之后带领学生进行园林遗迹的现场调研。学生通过对园林遗迹的现场调研,再结合园林平、立、剖三图进行绘画创作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作性思维、较好的艺术表现力及严谨的科学性,为将来园林规划设计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启发和培养学生园林风景组合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大一、二年级的基础课教学实践中,通过基础素描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绘画的基本造型规律,既包括对物体的结构、透视、明暗等规律的认知和掌握,也包括对物体的造型、原则及造型的诸多要素的认识。这些基础素描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创造意识,提高学生对物体的感受能力、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素描风景画”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园林风景的组合能力训练是该课程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创作力和想象力的前提。所以课程训练方式可根据园林要素的组合进行综合专题训练,为后续的大型场景的复原创作积累素材。
2.提升学生绘画作品的艺术性和设计的科学性
“素描风景画”课程教学目标不是培养画家,而是培养园林风景绘画的创造性人才。学习“素描风景画”课程的学生既要具备基本的园林风景写生的经验,又要有一定的园林设计与表现的经验。素描风景画不同于“制图基础”课程中画法几何,也不同于纯艺术的绘画表现,它是在满足设计科学性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和表达,提升的是学生的形象与逻辑思维能力[1]。
3.提高学生依照复原图纸进行“完全创作”的绘画表达能力
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传统园林为主体进行的绘画创作具有无限的潜力,尤其对已不复存在的中国传统园林进行的再创作,是凝聚中华民族独特魅力的创作形式[2]。素描风景画的创作过程需充分遵循艺术与技术、形象与逻辑、想象与创造的内在关系[3],要了解造园思想,要认识建筑结构,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艺术的创造力。
学生通过写生、半创作、完全创作的过程,将逐步提高绘画的表达能力。
二、“素描风景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体系不完善
“素描风景画”课程主要围绕中国传统园林进行绘画创作和表达,再结合遗址进行复原绘画创作。虽然经多年教学实践,积累了较多学生作品,但是学生作品较为单一,只有皇家园林遗址复原的部分内容,私家园林、寺庙遗址等内容涉及较少,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所以急需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成果,构建更为完善的教学体系。
(二)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的“素描风景画”课程教学采取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图纸、范画演示、一对一修正的形式,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是影响了学生空间意识的形成。因为对于遗址型园林,学生没有前期实景体验过程,只能依照图纸进行复原图的创作,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衔接不充分
“素描风景画”课程在大三年级开设,主要是为专业设计课程也就是“园林设计”课程奠定绘画和设计基础。传统的“素描风景画”课程教学主要侧重绘画的表现手法,缺少创作性。而专业设计课程则需要突出创作性,所以,“素描风景画”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衔接不紧密,无法为专业设计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素描风景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1.增加经典园林实例
“研今必习古,无古不成今”,中国古典园林中许多优秀案例值得我们今天不断地深入学习和借鉴。目前“素描风景画”课程现有教学案例主要是以承德避暑山庄中园中园的园林遗址复原图纸为依据进行课堂创作训练,内容较为单一。所以,笔者在此基础上,适当补充了其他经典园林实例,以充实和拓展教学内容。例如在圆明园和颐和园中有大量的园林遗址区,可以将其作为“素描风景画”课程的教学素材,其中圆明园长春园景区中的狮子林与苏州的狮子林和承德避暑山庄的狮子林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圆明园长春园景区中的如园与南京的瞻园也有着一定的联系。教师在指导学生对这些图纸进行复原绘画创作过程中,可以将其进行横向比较,此举既是对中国园林史的有效延续,也促进了“素描风景画”课程与园林学院的南北方综合实习课程的有效衔接。除皇家园林的典型实例外,还可以对有地域特色的私家园林遗址进行调研并展开复原绘画创作,并将其纳入到教学中,以丰富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2.增加对山水画论和经典画作的讲解
中国传统园林与中国山水绘画关系密切,可以说是立体的诗与画。中国传统园林与中国山水绘画一样,首先讲究的是立意,研究中国山水绘画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园林的本质和内涵。中国传统山水画延续几千年,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画论著录更是精严深广。其中《芥子园画传》《宣和画谱》等著作总结了大量的关于中国园林绘画的方法,大量的历史图像资料为园林绘画创作提供了客观参照。因此,增加对山水画论和经典画作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绘画的内涵和技法,在满足设计科学性和艺术创作表现力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以写实为主,适当兼顾写意,充实技法、完善创作。
3.增加对园林遗址进行调研的实习内容
素描风景画创作前期的识图、读图工作是认识和了解园林的第一步。学生通过提炼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的信息,归纳相应的建筑形制、山水树石之后,才能进行绘画创作,因此带着问题去园林遗址实地调研,是学好素描风景画的关键一步。传统的“素描风景画”课程的教学实习时间较短,仅有4个学时,缺乏创作过程的推敲和创作完成阶段的实地验证环节。笔者建议在现有的教学大纲(2011年)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增加实习采风的课时量,从现有的4个学时调整至12学时,将实习调研分为3个阶段:一是感性认识阶段,即搜集素材;二是遗址与建筑形制和环境的对照调研;三是园林遗址复原创作构思图纸与遗址现场的比对验证,为情境复原做好充分准备。通过上述3个步骤的园林遗址调研工作,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实景的感受,增强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之后再结合图纸资料进行创作才能使绘画作品更具科学性。学生通过对园林遗址的调研,在现场就可以画速写,构思小稿,多角度对场地进行推敲,并根据园林类型、尺度等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同时还可以将调研资料包括文献史料、历史图像、遗址变迁等汇集起来,逐步建立起该课程的案例库。
(二)优化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教师根据给定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让学生识图、读图、构思,进行透视效果图或鸟瞰图的创作与表达。授课教师要结合图纸资料,对图纸内容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包括识别图纸中建筑结构形式、空间布局、地形竖向等,同时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进行创作之前头脑中要有画面感。学生在正式绘图之前要构思草图,教师要集中点评学生的构思小稿,启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渐进式教学
笔者在“素描风景画”课程教学中采用了渐进式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对保存较好的中国传统园林进行实地考察,搜集图纸资料,进行效果图和鸟瞰图的绘制,如颐和园万寿山一带的园中园等。其次,让学生根据已成为遗址园林的平面图推导出的复原想象园林图纸进行效果图和鸟瞰图的半创作,如圆明园遗址公园中的系列园中园景区。第三,对于那些园林遗址无存,只能根据一些文字资料复原的想象园林图纸进行效果图和鸟瞰图的全创作,如承德避暑山庄的山岳区遗址。通过渐进式教学方法,可以有序地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实习考察写生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和素材,为后期的创作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3.协作式教学
在开展教学实习时,笔者将班级学生分成几组,以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调研,团队成员各有分工,最后将调研成果汇总在一起,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这种协作式教学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圆明园长春园景区中的狮子林景区和如园景区为例,学生首先自行成组,分成狮子林组和如园组,两组分别整理出现场遗址照片与复原平面图的对应关系,并以小组为单位,对平面图中的构成要素进行归纳总结,建立相应的素材库,包括建筑形制、山石花木、园路桥梁、水景等。凡对设计创作有帮助的图像资料都收入其中,并标明图像资料的出处。其次,两组同学将这两处园林与苏州狮子林、南京瞻园进行了平面图的比对,从中找出借鉴之处和创新之处。这种协作式教学可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深入探寻古典园林的精妙之处。
(三)改进教学手段
1.借助计算机模型软件推敲园林布局
现代化教学离不开高科技手段,鉴于大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方法,所以对于一些难以表达的复杂地形和建筑结构,笔者鼓励学生借助计算机模型进行创作过程的推敲,以增强学生对园林空间的动态感知和体验,在此基础上,再选取理想的透视角度进一步细化。这也体现了“素描风景画”课程与“计算机辅助技术”课程的衔接作用。
2.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体验园林的空间布局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学生通过手机客户端浏览园林全景,宏观把握园林的空间布局结构,有助于复原绘画创作的开展。在虚拟现实平台中,笔者选取园林遗址景区建立三维场景,结合全景图和分景图的游园体验,设计一系列人机交互功能,并将这一成果在课上展示,让学生在虚拟现实中进行情境体验,加强对创作场地的总体认识和把握。有了虚拟现实的体验,再结合实地调研的感官体验,可以为后续创作打下良好的审美基础。
四、“素描风景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一)积累了丰富、多元的优秀学生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实地调研,辅导学生进行构思和绘画创作,积累了一批优秀的学生作品,为精品课程配套的精品教材建设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也加深了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深刻理解,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已积累完成的绘画作品百余幅,笔者将其分类整理并编写在该课程的教材中。学生优秀作品示例见图1。
图1 避暑山庄——山近轩、秀起堂组合鸟瞰图
(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程教学改革后,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全面提升。笔者连续三年(2013年—2016年)对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显示: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在后续的设计课程和毕业设计中,与没有选修此课程的学生相比,在艺术表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说明“素描风景画”课程加强了对中国传统园林精华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为学生今后的设计实践提供动力。
(三)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通过查找资料,进行绘画创作演示,使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绘画技法得到大幅度提升,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投身与课程相关的科研工作,在教学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下,先后申请并获批了2项教学研究型课题和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中,使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形成了良好互动。
资助项目:北京林业大学2017年教育教学研究一般项目——风景园林专业“素描风景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项目编号BJFU2017JY009;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园林素描风景画”课程教材建设,项目编号BJFU2016JC05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清代鼎盛期皇家离宫御苑园中园复原创作途径及意象表现研究”,项目编号2017JC06。
[1] 宫晓滨.中国园林水彩画技法教程[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3.
[2] 王丹丹,宫晓滨.中国传统园林的表现绘画创作途径探索与实践[J].风景园林,2016(6):86-91.
[3] 宫晓滨.北林园林学院美术基础的作用及影响[J].风景园林,2012(10):92-95.